我國網路購物的發展及現狀

  據CNNIC ***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的資料顯示,中國網民的數量在2007年6月就已經突破了1.62億,平均每分鐘就新增近100個網民,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網路大國,有25.5%的中國網民有過網路購物經歷。那怎麼個趨勢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網路購物的基本概念

  簡單來說,網上購物就是把傳統的商店直接“搬”回家,利用Internet直接購買自己需要的商品或者享受自己需要的服務。專業地講,它是電子商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電子商務是指一種依託現代資訊科技和網路技術,集金融電子化、管理資訊化、商貿資訊網路化為一體,旨在實現物質流、資金流與資訊流和諧統一的新型貿易方式,是貿易過程的電子化、網路化。簡單的理解,就是利用電子技術進行商業行為。

  按應用領域劃分,電子商務有以下幾種模式:一、企業***Business***對消費者***Consumers or Customers***,也稱商業機構對個人使用者,即B2***to***C;二、企業對企業,也稱商家對商家,即B2B;三、企業對政府機構 ***Government***,即B2G;四、消費者對政府機構,即C2G;五、網上拍賣等個人行為,即C2C。

  其中,企業對企業B2B、企業對消費者B2C、消費者對消費者C2C是網路購物最常見的三種交易方式:

  B2B是指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網際網路進行產品、服務及資訊的交換。通過B2B的交易方式買賣雙方能夠在網上完成整個業務流程,從建立最初印象,到貨比三家,再到討價還價、簽單和交貨,最後到客戶服務。B2B使企業之間的交易減少了許多事務性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費用,降低了企業經營成本。網路的便利及延申性使企業擴大了活動範圍,企業發展跨地區跨國界更方便,成本更低廉。

  B2C模式相當於現實生活中的“商場”或“專賣店”。商業機構利用先進的通訊和計算機網路的三維圖形技術,把現實的商業街搬到網上,並通過建立網站,線上釋出資訊和提供資料庫檢索向用戶介紹和銷售產品;消費者使用瀏覽器進行瀏覽、購買、定單傳送、支付操作,最後由商家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這種形式的電子商務一般以網路零售業為主,例如經營各種書籍、鮮花、計算機、通訊用品等商品。

  C2C比較類似於現實生活中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網站提供資料庫檢索和一定的安全保障,收取一定的費用,商品資訊的上載和交易的協商都由作為獨立個體的“買家”和“賣家”完成,一個網站中同時存在數目眾多的個體經營者,網站只起一個現實中“市場管理者”的作用。

  剛剛過去的2007年,網路購物得到了良好發展,不僅網民自己網上開店,還湧現出許多專業購物網站,分工越來越細。例如,B2B——阿里巴巴網在香港成功上市; B2C——在亞馬遜的帶領下,湧現出了一大批的B2C網站; C2C——淘寶、易趣、拍拍的空前發展。

  網路購物在我國的發展

  早在1999年以前,中國網際網路的先知們就開始建立B2C網站,致力於在中國推動網路購物。但這種做法在當時遭到了經濟學界的普遍質疑。這種質疑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第一,是否會有足夠多的消費者會線上購物?答案是沒有。到2000年,中國的網民人數僅為890萬,而且大部分人並沒有形成網路購物的習慣。所以,網路購物不會有很大市場。第二,網路購物能否解決物流配送的問題?答案是不能。網路購物需要全國性的物流配送體系,而當時的快速物流、快速遞送行業還只是處於起步階段。很多經濟學家一談物流配送,就想到中國郵政,愈發覺得物流配送問題的不可解決性。第三,網路購物能否解決網路支付的問題?答案是不能。中國人喜歡現金交易,還沒有形成刷卡消費的習慣,現在又要求大家直接在網路上輸入銀行資料,直接通過網路實現銀行轉賬,短期內要解決這一問題顯然絕無可能。

  然而,在之後的時間看來,這些質疑卻都不是問題了,它們已經被大型購物網站和除了郵政以外的快遞公司及眾多與各大銀行對接的第三方網上支付所解決。

  自1991年起,我國先後在海關、外貿、交通航運的部門開展了EDI***電子資料交換***的應用,啟動了金卡、金關、金稅過程。1996年,外貿部成立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1997年,網上書店開始出現,網上購物及中國商品訂貨系統初現端倪。1998年7月,中國商品交易與市場網站正式執行,北京、上海啟動了電子商務工程。

  1998年3月6日下午3:30,國內第一筆INTERNET網上電子商務交易成功。中央電視臺的王軻平先生通過中國銀行***愛股,行情,資訊***的網上銀行服務,從世紀互聯公司購買了10小時的上網機時。3月18日,世紀互聯和中國銀行在京正式宣佈了這條訊息。事隔不久,滿載價值166萬元的 COMPAQ電腦的貨櫃車,從西安的陝西華星公司運抵北京海星凱卓計算機公司,這是在中國商品交易中心的網路上生成的中國第一份電子商務合同。由此開始,因特網電子商務在中國從概念走入應用。

  1999年底,正是網際網路高潮來臨的時候,國內誕生了300多家從事B2C的網路公司。2000年,這些網路公司增加到了700家。但隨著納指的下挫,到2001年人們還有印象的只剩下三四家。隨後網路購物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寒冬時期”。

  SARS開闢了中國網上購物的新紀元。面對非典的襲擊,多數人被困在屋內,而要想不出門就買到自己所需的東西只能依賴網路,許多防範意識很強的人也試著網上購物。至此,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網上訂貨、送貨上門”的方便,也有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接受網上購物。2003年非典過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網路購物。以噹噹和卓越為代表的中國B2C的早期拓荒者,從圖書這個低價格、標準化的商品作為網路購物的切入點,藉助快遞配送和貨到付款的交易流程,開始逐步建立自己的市場基礎,在度過網際網路的寒冬之後獲得了快速的成長。

  隨著經濟的發展,網路購物逐漸重放異彩。2005年,噹噹網實現全年銷售4.4億,這一數字大大超過兩三年前絕大部分投資機構的預期。這一數字,證明了AMAZON.COM***亞馬遜,著名電子商務網站***模式在中國的成功,也證明了經濟學家的過分悲觀主義和市場力量的偉大。

  在噹噹、卓越這樣的以圖書切入市場的綜合性網路商城模式之外,淘寶網和易趣網兩家C2C網站也隨後興起,並在交易額上後來居上,在短期內贏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以八佰拜、NO5時尚廣場、18900手機網為代表的一批定位明確的專業購物網站也獲得了較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