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圖片和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諸多有特色的先進文化,很多描寫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圖片是對傳統文化的宣傳。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圖片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圖片展示

  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圖片1

  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圖片2

  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圖片3

  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圖片4

  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圖片5

  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內容

  在我們中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過春節。從進入臘月,市場上到處都有很多很多的年貨,為節日增加了喜慶的氣氛。

  進入年貨市場,佔了很大部分的是春聯,春聯有各種各樣的,有的上面寫著大大的“福”字和“招財進寶”;有的寫著“歲歲皆如意,年年盡平安”、“江山萬里如畫,神州四時皆春”等等一些歡樂祥和的話語!每家都會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春聯買回去,等待大年三十那天貼上去!

  走過賣春聯的,就進入了賣煙花爆竹的地方,那裡有“花中花”“坦克車”這些全部是孩子們玩的。還有一些大人放的,有“孔雀開屏”“大禮花彈”“絢麗多彩”“吉祥富貴”等等。鞭炮的數量也很多,有1000的有2000的還有10000的,這些全都是引人注目的年貨,家家必備。

  我愛春節,我愛春聯,我還愛鞭炮!!!

  讚美中國傳統文化的句子

  1、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文化展現出獨特的魅力,讓世界為之讚歎,讓國人為之驕傲!然而,時光流轉,時代變遷,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國傳統文化似乎被遺忘在塵封的角落。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文化亢奮的時代,“韓流”來襲,勢不可擋,西方文化不斷“搶灘登陸”,多元文化讓中國變得越來越國際化,越來越時尚前衛。國際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一方面走向國際化的同時也會帶來傳統文化的迷失。這是多麼可怕!沒有別具特色民族文化,必然無法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贏得世界的尊重!

  2、中國作為五大文明古國之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不僅其內容極為豐富,涉及面也極為廣泛,儒學這一文化符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心理結構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它對我國人民的生活及思維方式都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一方面,儒家思想最早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主要倡導政治統一、社會安定、道德規範,仁政以治、發展教育和生產等,這些思想對於促進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不僅如此,儒家傳統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論調不僅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倡導,同時也是對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倡導,這些思想都能過在現代化的社會條件下繼承下來。

  3、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國學源自天地,從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經,到屈原漫遊天地而得九歌,再到竹林七賢隱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無不與天地相交接。故我說:國學亦有大美。國學大美,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文字,美在悲憫,美在輕盈。先悟境界。孔子之美如一絲春風和煦而溫暖,孟子之美如一陣夏雨熱烈而強勁,莊子之美如一片秋葉淡泊而悠遠,老子之美如一場冬雪晶瑩而博大。

  4、首先說傳統文化中民俗的魅力。這是幾千年代代相傳的、為普羅大眾接受實踐的層面。包括節日習俗,生活中婚喪嫁娶習俗,服飾習俗等。今天,婚喪嫁娶習俗和服飾習俗等隨著時代變革發生變化了,這也是事物變化的規律。節日習俗有過春節的習俗,串門拜年放鞭炮廟會等等;元宵節燈會的習俗,二月二龍抬頭,清明節掃墓,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七夕習俗,中秋節賞月,重陽節習俗,臘八喝雜米粥等。這些習俗中,除了如何過節、吃什麼之外,當然還有尊重老人,注重家庭親朋友愛,緬懷聖賢,欣賞大自然和諧美麗等元素在裡面,而不是過春節了大家包餃子吧,到端午節了大家吃粽子吧,到中秋節了大家發月餅吧,不是這樣的表面膚淺到吃的程度的文化。

  5、詩經文字簡潔,以少總多,情貌無遺,讀之可明道;楚辭文字沉鬱,感情激奮,讀之可養志;漢賦文字汪洋,規模巨集大,讀之可盛神;唐詩文字剛柔並濟,氣象萬千,讀之可立魂;宋詞文字清麗,大美天成,讀之可洗心;元曲文字激越,搖曳多姿,讀之可通靈;明清小說文字典雅,描世間百態,讀之可啟智。

  6、多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多看點國學,能滋養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記得20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著名學者季羨林應邀為北大學生講講“國學”,一個在當時頗顯冷僻的題目。季羨林勸同學們找一個小教室,以免人太少,“面子不好看”。出人意料的是,能容下400人的報告廳,連臺階上都擠滿了人。在當時“商品經濟”剛剛興起的中國社會,這讓季羨林熱淚盈眶,認為大家對國學的熱愛“順乎人心,應乎潮流”。的確,作為中華文明的觀念載體,國學在一代人的時間裡花開滿樹,標示著中國作為文明型國家崛起之後的“精神還鄉”。

  7、中國傳統文化國學之大美,美不盡言,美不勝收,美輪美奐,然大美無聲,非虛妄淺薄者可聞,國學典籍含英咀華,默而無言,與你遙遙相對,無聲的召喚令你心馳神往,當你懷一顆赤子之心走近國學,感悟國學,體味國學,踐行國學多時,你會驀然發現,國學大美,其實已在你心裡。

  8、中國傳統文化中俯拾即是的為人之要、處世之道、治理之策,當是領導幹部修齊治平的優秀教材。“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不久前,習近平主席在韓國訪問時信手拈來引用古詩,比喻中韓關係發展會有新機遇、新境界,闡釋友鄰之國應該同舟共濟、攜手共進,生動自然,又深刻有力,引發媒體聚焦解讀。實際上,只要稍微留心就會發現,此前習近平同志許多講話都會融會經典、不落痕跡,不僅給人思考啟迪、讓人印象深刻,也以厚重的國學根底,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與中國領導人的文化修養。

  9、中國傳統文化中春節時家人團聚,強化了親緣關係和孝道倫理等因素,每年有這麼一個機會一家人歡歡喜喜辭舊迎新,總結過去的一年,為新一年積蓄力量和做精神準備。包粽子賽龍舟,則反映中國老百姓對忠臣、對善良靈魂的愛戴,是社會大眾善良品德的自我發揚。中秋節萬籟俱寂,明月當空,讓滿天清輝充滿心際,其實是讓大自然的美洗滌心靈,人身心重新充電,具有這樣的意義。月餅,瓜果都是輔助這種審美需求的物質手段。如果心不能沉下來領略它文化的魅力,只是機械地吃點應景的食物,那麼哪一天不能吃月餅,哪一天不能包餃子,哪一天不能包粽子,但誰能說那天就過年了,過中秋節或端午節了。所以,應該從傳統民俗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心靈上體會到它,而不是用嘴、胃、腸子來體會。

  10、中國傳統文化第二個魅力是文學藝術的魅力。中國人只要讀過書的,都多少知道一些古詩古詞和一些文學名著。但中國古典文學的美實在是很妙曼優美,給人以無盡的遐想和怡悅的感受。《詩經》古雅淳樸,《古詩十九首》傷感哀嘆,唐詩大氣瑰麗,宋詞清婉精雕,《紅樓》晚晴畫卷,頑石經歷紅塵一夢。《西遊》佛道雙參,衝破八十一難五聖修真。《水滸》忠義聚會,108天罡地煞聚齊保皇。《三國》暢談天下分合大事,翻手自如謀略軍法。《聊齋》鬼狐豔異,《閱微草堂筆記》規世因果,《子不語》怪力亂神,《夷堅志》神異奇聞,《太平廣記》天下逸事。還有先秦古文,宋、明、清筆記,明清小說等,三言二拍,等等,讀之覺喜。因為這些作家,基本都是個人修養深厚,其文章閃爍著藝術感悟和智慧之光,所以你在讀時自然會為其魅力吸引。有時會令人如飲美酒,如賞百花,如沐春風,如觀秋月。

  11、李商隱的醒世恆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道出了小到一個人,中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成與敗的根本原因。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敬廉崇潔的優良傳統,從《周易·否》“君子以儉德闢難”的“避難”之法、春秋時期子罕“不貪為寶”的自勉、《宋史·範純仁列傳》“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中“儉”對“廉”的養成、于謙“固執”的“要留清白在人間”、林則徐警訓世人“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革命志士方誌敏甘於清貧而無悔,還有建國後的焦裕祿、鄭培民、牛玉儒等,皆堪為廉正為民的表率。正是因為有了像他們這樣廉潔奉公、甘於奉獻的時代楷模,中國才逐步走上振興與富強。

  12、中國傳統文化不是擺幾本線裝書和假古董,也不是穿套漢服或唐裝,更不是風水、堪輿、預測之學。通過去蕪存菁,國學中的精華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事實上,早在17、18世紀,中華文化就已是歐洲宮廷中的時尚,文化巨匠伏爾泰根據《趙氏孤兒》改編出戲劇《中國孤兒》,在巴黎上演後轟動一時。時下“漢語熱”持續升溫,孔子學院落戶世界各地,也展示著中國文化的迷人魅力。這份寶貴的遺產,更應該成為黨員領導幹部砥礪情操、促進人格修養的寶庫。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視野,賈誼“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的智慧,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國學傳統中俯拾即是的為人之要、處世之道、治理之策,當是領導幹部修齊治平的優秀教材。

  13、弘揚民族文化,正成為時代的迫切需要。然而,在亢奮的社會時代,弘揚民族文化,可能曲高和寡,費力不討好。不過,讓人欣喜的是,一些有民族責任感的媒體扛起了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近段時間,東北新聞網精心製作了四擋弘揚傳統文化的視訊節目,這四期節目分別為《解讀千字文》、《精武遼寧》、《國樂之聲》,《復禮》,這四檔節目可謂是亦文奕武,奕樂奕禮,融合了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理念,這是對傳統文化的比較全面的詮釋,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細細品味,雖然每期節目只有短短的十多分鐘,但卻讓傳統文化不在的黴澀難懂,賦予傳統文化鮮活的生命。“弔民伐罪,周發殷湯”這些沉睡千年古老語句被時代換喚醒,變得鮮活生動。這些古老的中國文字,承載了太多的歷史,穿越時空,一個個叱吒風雲了歷史人物,蕩氣迴腸的歷史畫面在腦海中不斷的穿梭。

  14、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是幾千年來中國人達成的共識。在西學東漸之過程中,在西方強盜堅船利炮開啟國門,西夷東倭凌辱我族百年之後,國人痛定思痛,曾以為是傳統文化的弊端帶來了國家民族的衰弱,曾一度自輕,厚今薄古,重西輕東。但在社會文明發展遇到嚴峻挑戰時,又祭起傳統文化的法寶,希冀能從中獲得靈氣、吉利和智慧,重塑文明發展模式,尋找人類發展希望和機會。這,不能不說是傳統文化的悲劇式的喜事。但不管世局悲喜和命運跌宕,傳統文化能重新迴歸人心,為人類文明帶來希望,也還是合乎了傳統文化的上合宇宙規律。

  15、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佔據主導地位,她兼收幷蓄,發展至今,可見其魅力所在。新加坡是華人較多的國家,國家重視國民意識,重視教育。在強調國家意識,倡導東方文化的同時,新加坡還強調“八德”。這八個方面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髓。即:忠:愛國,忠於國家;孝:孝敬父母,尊財敬賢;仁、愛:富有同情心和友愛精神,關心他人;禮、儀:指禮貌禮節,對外國不卑躬屈膝,對同胞一視同仁;廉:指為官德行,做官的基本道德規範;恥:指人們的羞恥之心。一所公辦學校還將中國的“元素”,即京劇臉譜、象棋、古錢幣、中藥等圖片掛在牆上,成為推崇東方文化的象徵。就連新加坡幾任總理的姓名,無不透視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這些都使我們想起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

  16、幾天的學習,我感到了中華傳統文化巨大的魅力和無盡的感召力,感染到我,盪漾著我的靈魂,我在不斷地拷問著自己:對年邁的、日漸衰老的父母,我做到了麼?對辛苦的丈夫,我做到了麼?對漸漸長大的、面對青春期充滿誘惑與苦煩的女人,我做到了麼? 我的心在顫抖。“百善孝為先”做為一個人,連父母都不知道孝順,去善待他們,還能為別人做什麼呢?“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孝敬父母是不能等待的呀!我今後一定再不會用“忙”來推脫而不去看望父母。我要常回家看看!常回家乾乾!

  17、秦國變法的力行者商鞅的吏治思想和權力監督理論對現代社會仍有很多借鑑意義,他主張設官分職“別其勢,難其道”,即分割權力,劃分職責,各司其職。在權責明確的情況下,才能少權衡得失,多樂業、敬業。敬業精神一直是我們中國古代思想家非常提倡的理念,孔子把它稱為“執事敬”,“敬”即“尊敬”“敬重”之意,也即,對待事業要有一個尊敬、敬重的態度。古代思想家朱熹將“敬業”詮釋為“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敬業,就是人們基於對一件事情、一種職業的熱愛而產生的一種全身心投入的態度,是當今社會對人們工作態度的一種道德要求。中華民族歷來有“敬業樂群”、“忠於職守”的傳統。我國《公民基本道德規範》中規定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作為一項公民的基本道德原則提出了“敬業奉獻”的要求,可見敬業精神不是對公民很高的要求,而是較低的標準,也應該成為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

  18、提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有著四大文明古國之稱的中國,其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燦爛的文化,令世界人民稱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自古至今經久不衰,可謂其有著很強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在中國歷史上,中華文化圈在很早就有形成了,併發揮著強有力的作用,無論在亞洲、在歐洲,還是在世界各地……

  19、傳統文化中醫學、養生、方術的魅力。中醫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認為人與天地執行有一致性,天地有陰陽五行,人體中也有陰陽五行,將人體五臟分為五行,五行之間相生,在身體出現不正常症狀時,綜合判斷人體陰陽五行的問題,進行調節,使其恢復應有的狀態。中醫提倡人前提要養生,當身體出現問題時再加以調節,是預防性和綜合調理的一種養護理念。中藥是採用天地間的各種物質,水,礦石,藥草,人的糞便等,無不能作為藥。人體內出現的一種症狀,都能用適當的物質進行對治。由於中醫中藥的這個特點,它是對疾病進行主動防護,採取的手段是綜合調理,加強人自我調節能力去除病症,用藥是採集大自然的各種物質,是綠色環保、無副作用的。所以,中醫在治療理念和用藥上更高一籌。《黃帝內經》展現了對天地人體深刻的認識,《本草綱目》秀出了對藥材藥性的認知。還有各個時期的中醫著作,玩讀之際,大家可以領略到其間的精妙哲理和醫者仁心。

  20、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其中的許多精華,被代代相傳,價值歷久而彌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國學文化經典。它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結晶,是中國文化和中華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們應該生生不息傳遞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