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青少年的法制意識辦法

  打架、鬥毆、校園暴力的事件在生活中是非常多的,因此對於青少年的法制意識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國家社會文明也是在不斷髮展的,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培養青少年的法制意識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培養青少年的法制意識

  一、創新載體,向青少年傳播法治理念。和諧社會本質上是法治社會,怎樣從小培養法治意識,是一項基礎性工作。秀洲區新城派出所副教導員、警長錢宇勤的“小錢工作室”展廳裡,從學習參觀到體驗活動,設定了多種功能區域,“治安大講堂”和“演講廳”向青少年播放各類法治宣傳片,舉辦有關法制、安全等講座;“安全防範廳”讓青少年直觀地瞭解各類案件的情況,有效提升防範意識。南潯區檢察院檢察官章春燕的“春燕工作室”,整合了院裡熟悉未成年人心理和特點的女檢察官成立“導師辦案組”,建立青少年之家,用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的形式,讓法治理念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從小就自覺做一個守法公民。

  二、以情動人,做失足青少年的法治理療師。讓失足青少年認識自己的錯誤,這是重新做人的第一步,怎樣去關愛去幫扶,對他們走向新生更為重要。法律精神不僅是懲戒,更應是救贖。“溫暖工作室”建立者、法官溫奕戈說,我的願望就是把那些失足的孩子從迷途中拉回,無論多麼艱辛,也無比欣慰。她從事未成年人案件刑事審判工作10多年,重視教育、感化和挽救,以老師、醫生、母親般的關愛,喚醒一顆顆迷失的心靈,點亮孩子們心中的明燈。檢察官章春燕是“春燕工作室”的建立者,用“春風行動,雛燕歸來”般的溫情辦案,並以親身經歷創作一部法治教育的微電影《遇見未知的自己》,通過失足未成年人小萌的視角,回憶她在女檢察官親情般的幫扶守護下重拾人生希望的故事。動人的細節,感人的場景,展示了人民公檢法對下一代的深切關愛。

  三、各盡所能,維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積極探索教育式、維權式未成人案件審判模式,最大限度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是“溫暖工作室”的宗旨。在實踐中,堅持寓教於審,並延伸職能,注重未成年人的判後幫扶,定期回訪考察;利用“溫暖基會”,有效幫扶涉案困難未成年人;建立幫扶活動室,積極開展未成年犯心理疏導和行為引導等。“小錢工作室”在轄區兩所新居民學校挑選80名品學兼優的學生,組建“青少年心防宣傳隊”,將學到的安全防範和法治知識,傳播給同學、家長、親屬和鄰居,促使越來越多居民為平安社群建設盡心出力。

  青少年法制意識必要性

  青少年是早晨初升的太陽,是蓬勃挺拔的小樹,是含苞綻放的花蕾。對於他們,祖國和人民寄予了無限的期望和關愛,因為,他們代表著社會主義 中國 的未來,寄託著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他們的健康成長,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青少年學生生活在一個充滿夢想的花季,他們激情洋溢,活力四射。但是,在這個如金似夢的好年華里,如果不對其加強法律意識的培養,如果其沒有把握住人生的航程,那麼接踵而來的就是人生的一個個急流險灘;如果不能遵規守法、擇良從善,那麼就有可能犯科作奸,成為罪人。目前,青少年犯罪日益成為全球化的社會問題,在校學生的犯罪率也佔了很大的比重。隨著市場 經濟 的 發展 和社會結構的變化,我國的青少年犯罪特別是在校學生犯罪,呈現出了低齡化、團伙型、暴力型、智慧化的趨勢,已成為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據公檢法司提供的資料和大量案例資料分析,青少年犯罪大多出於法律認知水平低下,法律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在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今天,青少年法律意識的培養顯得十分緊迫和重要。

  青少年法制意識的培養途徑

  1.充分發揮學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創造良好的校園法制環境。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陣地,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搖籃,學校堅持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一環。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青少年獲得法律知識的主要來源和途徑是學校,如在初二的《思想 政治 》教材中,就涉及了《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安 管理處罰法》、《民法通則》、《刑法》等法律法規的基本內容。學校要加強法制教育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標語、板報、校刊專欄、校園廣播、主題班會、法制講座、法律知識競賽、編著通俗的法律教材、辦法制手抄報、開設法制診所、 組織社會法制調查等方式,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強化青少年學生的法律意識。與此同時,學校在進行法制教育的過程中,應結合青少年實際,制定方案,確立學校法制教育的目標體系和內容體系,並逐一落實。對於不同層次的法律知識內容,應貫穿於不同的學齡階段,形成一定的目標遞進層次,使青少年在學校接受全面系統的法制教育,達到預期的法制教育目標。

  2.舉辦家長法制學校,提高家長 法律 意識,營造良好的家庭法制 環境。

  青少年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作為家長,除以身作則、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外,還應對子女進行通俗的法制 教育 。如告訴他們“打人犯法,殺人償命”,“小來偷針,大來賊精”等道理,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正義的種子。鍬德羅曾經說過:“自己沒有的東西,難以借給別人,道德也是如此。”青少年法律意識的培養 自然 也不例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每一個微小的行為都是孩子的活教材。孩子耳濡目染,受父母和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家長不具備較高的法律素質,或者家長自己就是法盲,那麼在這樣的家庭法制環境中,子女的法律意識就很難增強,甚至有些家庭教育還可能產生負效應。在2001年3月,有關人士對湖南省安化縣東坪中學2191名學生、529名家長和134名教師進行了關於青少年法律意識培養的問卷調查,從 統計分析的情況看,與上述內容完全吻合。因此,家長的法律素質對子女的法律意識培養至關重要。為了提高家長的法律素質,應開辦家長法制學校,以發放法律通俗讀本、觀看“今日說法” 專題節目、開展家庭法律知識竟賽、評定法律星級家庭,等等,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法制環境。

  3.強化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形成良好的社會法制環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中,或多或少地會從社會中汲取法律知識的營養。 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和司法機關等部門要齊抓共管,積極主動地開展系統有序的法制宣傳教育。如懸掛大型法制橫幅,設定永久性法制宣傳牌,張貼法制標語,開設法制宣傳窗,主辦法制圖文展,召開法制教育大會, 組織法制宣傳遊行,進行法制文藝演出,播放法制電視專題片,黨報黨刊設定法制專欄,定期開辦法律培訓班,舉行法制演講比賽、見義勇為表彰 報告會,建設和評選法制文明社群,等等。相應加大對社會環境的整頓和治理力度,把社會大環境真正建成牢不可破的法制教育陣地。


1.小學生關於法制的手抄報效果圖

2.怎樣正確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

3.淺談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策略論文

4.如何引導孩子與人溝通

5.簡單的法制宣傳手抄報內容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