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的作用與簡介
研究性學習是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下面就讓小編來給你科普一下什麼是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的定義
研究性學習是國家教育部2000年1月頒佈的《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內容。它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群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
研究性學習不同於綜合課程,雖然在很多情況下,它涉及的知識是綜合的,但是它不是幾門學科綜合而成的課程,也不等同於活動課程。雖然它是學生開展自主活動,但它不是一般的活動,而是以科學研究為主的課題研究活動。它也不等同於問題課程,雖然也以問題為載體,但不是接受性學習,而是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
研究性學習的作用
1、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實踐性較強的教育教學活動
和現有的學科教學不同,研究性學習不再侷限於對學生進行純粹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和獲得各種能力。當然,這裡的“實踐”的含義不僅是指社會調查,收集資料,它還包括選題,制定研究計劃,到大學、科研機構請教專家學者,撰寫研究報告等一系列的過程。
2、研究性學習強調知識的聯絡和運用
研究性學習和以往的興趣小組、奧賽訓練不同,它不僅是某一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更是各個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如“節水潔具的設計”就至少需要數學、物理兩個學科的知識。
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不但知道如何運用學過的知識,還會很自然地在已經學過的知識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絡,而且,為了解決問題學生還會主動地去學習新的知識。
3、研究性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研究”這個詞本身就具有挑戰性,而學生選的課題往往是平時自己最感興趣的,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高中屬於基礎教育階段,高中的研究性學習和大學、科研機構的“研究”在內涵和要求上有著根本的區別。它仍然是一種學習,只不過是“像科學家一樣”的學習。它形式上是“研究”,實質上是學習,一種綜合性的學習、
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研究性學習主要與傳統的接受性學習相對。一般來講,凡是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參與的實踐活動***如觀察、調查、訪談、試驗、設計、製作、評估等***獲取知識、得出結論、形成產品,而不是由教師將現成的知識、結論通過傳遞式教學直接教給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屬於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的本質在於,讓學生親歷知識產生與形成的過程;使學生學會獨立運用其腦力勞動;追求“知識”發現、“方法”習得與“態度”形成的有機結合與高度統一。這是研究性學習的本質之所在,也是研究性學習所要達到和追求的教育目標。根據這一理解,如果學生只能遵照教師制訂的方案,按照教師規定的步驟與路線,探究教師提出的問題,生成教師想要的答案或結論,那麼,這種“探究學習”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探究性學習,因為它丟掉了研究性學習的實質與靈魂——知識的自主建構。所以,如果教師在課前就已經預設了所謂的正確答案或標準答案,然後在教學中總是有意無意地把學生的反應往預設的方向上引,不鼓勵學生反應的多樣性與異質性,不允許學生失敗,這樣的探究多半是有名無實的偽探究、假探究。
儘管聽講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各有長短,我們不能簡單地說聽講式學習就是落後的、研究性學習就是先進的,但不能不承認,研究性學習確有其獨特的好處與必要性。國內有學者對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理由進行了概括與總結,認為探究是一種人的本能,兒童天生就是探究者;探究是人的生存之本,是人類的一種生存方式;探究是學生了解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通過親身探究獲得知識是學生自己主動建構起來的,是學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是真正屬於學生的知識;探究對學生的思維構成了挑戰,有利於思維能力的培養;探究過程要求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利於學生將所學知識加以整合,也有利於學生學以致用;研究性學生有利於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對於興趣和個性的培養至關重要;探究有利於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探究有利於促進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傾聽、學會批判和反思,從而為民主品格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親歷探究過程中,學生經歷挫折與失敗、曲折與迂迴、成功與興奮,這種學習經驗是他們理解科學的本質與精神的基礎;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自主獲得知識或資訊,對於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性學習的型別
研究性學習存在多種型別、多種方式。就學生從事研究性學習的渠道與途徑而言,可以把研究性學習分為“專門性的”與“滲透性的”兩種:前者通過設定獨立運作的“研究性課程”***有固定的課時保證;有專門的教師負責指導;有完整的課程方案,有課程實施的監控與評價***來引導學生從事研究性學習;後者主要是將研究性學習的理念、意向、成分有機地滲透到常規的課堂教學中去,比如在課堂互動、作業佈置等環節滲透研究學習。
根據探究題材是否固定答案的不同,可以把研究性學習分為“半開放、半封閉的準探究”和“完全開放的真探究”。前者通常只是讓學生通過一定的探究程式去發現早已存在於書本或教材中的預知結論;後者則要求學生對完全開放的題材或問題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在這種型別的探究中,學生所要尋找的答案或結論在某種程度上是未知的,至少從教材中找不到現成的答案與結論;甚至在某些時候,連問題本身也需要學生自己去發現、去介面、去澄清。顯然,後一種研究性學習挑戰性更高,更類似於真實意義上的探究。
根據學生探究領域或探究題材的不同,可以把研究性學習分為科學領域的探究學習、人文社會領域的探究學習,以及設計與製作領域的探究學習。應當看到,不同領域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各不相同:對於情感、態度和價值方面的研究性學習,“換位思考”、“移情體驗”和“行動參與”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科學領域的研究性學習相對來講大家都比較熟悉,學生的探究過程不外乎是:發現和界定問題,提出理論假設,蒐集資料證據對假設進行檢驗,得出結論;設計與製作領域的研究性學習,一般來講總會涉及“設計”、“製作”與“評價”三大核心要素。
研究性學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