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口語表達力

  《親子天下》綜整學者專家建議,提供口語表達關鍵五堂課,父母、師長可以經常帶領孩子做練習,將有助於孩子提升口語表達的能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提高孩子口語表達力的方法,歡迎閱讀。

  提高孩子口語表達力的方法:教孩子自我介紹

  從小到大,每個人都會遇到許多次自我介紹的機會,但自我介紹其實很抽象,很多人即使讀到大學,自我介紹也只說得出:“我的名字叫...”一句話,就再也沒有內容可說了。

  其實從很小開始,就可以教孩子自我介紹。新店國小校長吳淑芳建議,老師在請小朋友自我介紹前,可以先跟他們玩些遊戲。例如,請他們畫五根手指頭,一根上面寫姓名、其他幾根可以寫上一些好玩點的內容,例如:想三個自己的優點、介紹家人,或一些有趣的聯想,例如:“我的名字叫吳淑芳,不是五十分喔!”

  請學生自我介紹前,老師可以先做示範,常常這樣訓練,學生上臺就不會無話可說。

  除了自我介紹,也可以讓學生練習彼此互相介紹。讓兩人一組,互相訪談幾分鐘,在這幾分鐘內,學生要能問到關於對方的五件事,然後上臺介紹對方。這不只是口語表達訓練,也是一種人際溝通的訓練。

  擔任兒童口才訓練講師多年的楊美貞提醒,父母師長可以用問話、引導的方式幫助孩子思考、表達,但不要直接告訴孩子如何介紹,要儘量讓孩子用自己的話來說,這樣才會自然。

  黑幼龍則指出,自我介紹的要訣,其實就是要能簡短的說出自己的故事,讓人家記得你的名字,這個原則從小到大都適用。

  提高孩子口語表達力的方法:創造孩子提問、討論的正向經驗

  許多教學現場的老師發現,年紀愈小的孩子愈勇於提問、表達意見,年級愈高的孩子反而愈不敢表達。

  兒童口才訓練專家楊美貞觀察,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會不敢開口,主要是因為害怕講出來被糾正或取笑,結果就愈來愈不敢講。

  要避免這種現象,除了不要在大庭廣眾下糾正孩子的表達方式,師長正向的回饋與引導非常重要。

  例如,要鼓勵學生髮問,不是問一句:“還有沒有問題?”就好,而要多運用邀請、補充的話語。例如:“還有沒有要補充的?”、“有沒有不同的看法?”當學生髮表想法時,老師還可以追問:“能不能說明你這麼說的理由?”

  如果老師、父母常常運用這些邀請話語,孩子會知道他儘可以放心的提出任何問題或不同觀點。

  黑幼龍也指出,鼓勵孩子發問,與其問:“有沒有問題?”還不如問:“誰要問第一個問題?”老師還要做出舉手、期待的神情,來鼓勵發問。一旦有學生舉手發問,老師要立刻給予讚美、鼓勵。

  除了鼓勵孩子發問,讓孩子獲得正向的小組討論經驗也很重要。雖然有不少老師會讓孩子進行小組討論,但如果沒有引導,結果往往只會看到教室亂成一團,討論變成吵架,或有人在一旁休息、打混。

  香港的小學有一些做法很值得參考,例如在香港宣基小學的校園裡,顯眼的掛著一幅學校的聲量規定:

  1聲量:一個密號給自己聽

  2聲量:為了他人好,聲音不出組

  3聲量:你我齊發聲,和諧又動聽

  4聲量:清晰又響亮、悅耳聲悠揚

  在他們的閱讀課裡,聲量控制是小組競賽中,很重要的一個專案。小組討論時用2聲量,上臺發表時用4聲量。聲量控制得體,也是透過不斷練習才能養成習慣。

  除了聲量控制,小組討論的分工合作,也需要老師用心引導。新店國小校長吳淑芳指出,國外文獻研究,如果一個孩子沒有經過四人小組的討論,很難進入六人小組的討論,所以建議從四人小組討論開始,而且要讓每個學生都輪流發表意見,這樣才不會出現有學生在當“客人”的現象。“萬一有小孩卡住,老師要助他過關,避免小孩被指責,”吳淑芳提醒。

  帶領學生小組討論的要訣在於:跟學生一起定出小組討論的原則,引導討論聚焦、深入、提醒學生不搶話、不插話,而且要能照顧到一些比較弱勢孩子的需求。老師要儘量給予正面回饋,並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

  提高孩子口語表達力的方法:創造上臺練膽機會

  許多人臺下一條龍,臺上一條蟲。上臺說話要能自在得體,需要靠大量的練習,上臺練的不只是說話技巧,更重要的是鍛鍊面對大眾的膽量、臨場應變能力。而且有練,絕對有差。

  南投育樂國小老師王文華以他帶學生的經驗指出,即使鄉下孩子只要多說多上臺,自信是可以在鼓勵裡培養出來的。

  要讓孩子上臺練膽的機會其實很多,彭宣璟回憶小學在馬來西亞檳城就讀英國小學時,每週一都要上臺分享一週發生的故事。當時還不太會說英文的彭宣璟,每次遇到要分享,都躲著不敢出來,直到有一次,老師規定他下週一一定要上臺報告。那個週末爸爸特別帶他去環島,媽媽特別帶他去剪頭髮,週一來到學校,他很開心的分享這兩件事。從此之後,他變得很喜歡週一的分享時間,發現連家裡換了一條水管,都可以很有趣的分享給同學聽。

  在新店國小,從小一到小六,每週三的晨光時間,各班小朋友都要輪流到別班上臺說故事練膽。六年訓練下來,即使表達有困難的孩子,都不再畏懼上臺。

  臺中明道中學則特別在國一上學期設計了一門“閱讀表達課”。在這堂課裡,老師既設計問題搶答遊戲,鼓勵學生髮表想法,也會邀請同學上臺用心智圖畫出閱讀文字的重點。除了練習抓關鍵字,學生還要練習表達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聯想。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教授遊梓翔指出,在美國口語訓練都很生活化,各種主題都可以變成上臺演講的題目。例如,要學生上臺扮演老師,教大家學會一件事,例如:教大家學會“Facebook怎麼用?”

  或是出一個跟生活經驗相關的演講題目,例如:“假如你買了一樣東西,你想要同學也去買,請你臺講三分鐘,說服你的同學。”

  遊梓翔說,這是一種比較實用的口語表達訓練。如果要訓練孩子上臺辯論,不必辯論太複雜的問題,可以從,“壓歲錢要不要交給爸媽?”、“小學生帶手機到學校好不好?”、“穿校服或不穿校服好?”這類學生會有興趣的題目開始,讓他們從辯論中去了解,看事情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遊梓翔也提醒,在增加孩子上臺經驗的同時,還要教導孩子充分準備、專注意念、放鬆身心的方法,使孩子上臺的經驗是正面而非負面。因為失敗的經驗不但無法改善怯場,還會加重這種恐懼。

  提高孩子口語表達力的方法:跟孩子一起學習傾聽

  仔細觀察,口語表達能力好的人,都是善於傾聽的人。遊梓翔指出,在美國的演講訓練,都是從訓練傾聽開始,因為“聽人講話也是一種口才,你的眼神、迴應都傳遞出你的聲音。”

  王文華老師也發現,孩子聽的能力不好,會影響他們答非所問,表達的不知所云。他建議老師多在課堂帶入問題討論,不要只有單向的溝通,自然能讓孩子培養傾聽,進而完整論述自己的意見。

  新店國小校長吳淑芳也觀察到,學生提問時會經常變成打岔,這時候老師也要教,什麼時候該問、什麼時候不該問,提問的技巧也要訓練。告訴小朋友,當別人說話時,如果有問題,可以先把問題記到本子上,記下關鍵字。老師問問題時,就可以提問了。

  培養孩子傾聽的能力,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大人要先學會傾聽。兒童口才訓練專家楊美貞就提醒師長,儘量讓孩子把話說完,不要打斷他。孩子因為說話慢,常常話還沒說完,大人的注意力已經轉移了。這種不耐煩的態度,會讓孩子感到不被尊重,久而久之就不開口了。

  吳淑芳說,她曾碰過功課很好、很愛講話的孩子,卻都沒有朋友。吳淑芳問這孩子:“在家裡,誰聽你說話?”這孩子說,媽媽都是一邊炒菜一邊聽她講話。所以這孩子很會說,可是他從來不知道要停下來聽別人講,因而交不到朋友。

  “孩子跟你說話時,你一定要把頭轉過來,看著他,絕對不要一邊打電腦一邊聽孩子說話,”黑幼說積極聆聽才能創造良好的溝通。他指出積極聆聽的四部曲包括:專注、迴應、讚美、追問。

  如果大人示範出積極聆聽的態度,孩子自然能學會這種態度。

  提高孩子口語表達力的方法:培養得體的應對、EQ

  訓練孩子口語表達能力,絕對不是要訓練出一個辯才無礙,卻讓人討厭的人。在多所大學教導口語表達溝通的王淑俐指出,好的口語表達,不只是傳達出自己的情意,還要去思考:“你說這些話跟他人有什麼關係?口語表達,是為了溝通,為了與他人連結。”

  因此得體的應對、社交智慧也是口語表達能力很重要的一環。

  新店國小校長吳淑芳曾在大學長期教導溝通課程,她發現有些大學生不只是口語表達能力不好,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上臺報告連問候語都沒有,報告結束,也沒有謝謝。這些都要教,如果不點破,學生就沒學到。”

  除了說話的禮儀,得體的穿著、態度的掌握,也是口語表達很重要的一部分。成淵高中田徑隊教練潘瑞根訓練運動員專題報告,要求報告的學生要穿著正式服裝,主持人要避免搞笑、耍寶,為的是要教導學生認清楚不同場合,該有不同的拿捏,該正經就要正經,該歡樂就要歡樂,這是社交智慧。

  遊梓翔教授則提醒,口語表達除了訓練IQ,也要培養EQ。例如辯論比賽,除了訓練學生邏輯思考,也要有EQ的訓練,也就是“當別人說出不同意你的意見,你必須有雅量理解他的經驗,而不是用吵架、失控、或用難聽的話罵人。”

  在這個軟實力制勝的時代,學會表達、懂得溝通,不僅可以讓孩子發展更好的人際關係,更能讓孩子自信的迎向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