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認識及反思論文

  隨著學校效能研究的深入和統計技術的進步,學校效能增值評價日益成為學校效能評價的主流。為了更加客觀、精確地測量學校對學生髮展的 淨影響 ,很多國內外學者依託不斷進步的統計技術,從實證研究的角度對學校效能 增值 的一致性和穩定性進行了大量研究。學校效能增值評價的結果日益科學化、客觀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認識及反思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認識及反思全文如下:

  【摘 要】與其他評價方式相比,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能夠更加客觀、準確地對學生的進步進行評價。隨著統計技術的進步,學校教育效能研究不斷深入,眾多國內外學者對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進行了更深層次的研究,而學校效能增值評價的結果也更加準確、客觀。但是,當前我國對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的研究還比較落後,評價指標以及內容都存在不足之處。

  一直以來,針對不同型別的學校、不同水平的學校,我國完全採取相同的評價模式,這種一刀切的評價模式嚴重阻礙了我國學校教育的發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教師教學的熱情受到打擊。與此同時,各個學校提高評價的結果,提升學校排名,開始爭搶優質生源,盲目追求升學率,這也造成了學校教育的非均衡發展。隨著我國對基礎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對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的研究也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當前,必須進一步增加對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的研究,反思其中存在的不足,切實促進學校教育的發展。

  一、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的理解

  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是學校教育效能評價方法中的一種,認識學校教育效能評價方法,對增值評價方法能夠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學校效能就是學校對學生學業的影響幅度,而學生的學業成就就是評價的唯一標準,這種評價屬於一種增值型的評價,即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如果從組織學角度對學校效能進行分析,可以將其看做是學校組織發展的影響程度,此時的評價標準就包括了人際和諧、目標完成情況、教師滿意度、學生滿意度以及社會滿意度等。

  從以上分析我們能夠看出,增值評價是學校教育效能評價中的一種,它既存在一定的優勢,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優勢與不足也都是相對於其他評價方法而言的。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方法以學生的進步作為評價標準,比較明確,但是學校教育效能的評價標準過於單一,僅僅體現在學生身上,沒有將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完全體現出來。雖然這種評價方法比較簡單,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並非所有的因素都可以通過增值的方式進行測量,與此同時,很多變數之間並不存線上性關係。但是,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學生的進步為評價標準完全符合這一理念,所以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也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二、國外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研究的發展

  ***一***傳統學校效能增值評價期

  對學校教育效能評價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兩個時期,即傳統學校效能評價期以及學習效能增值評價新時期。在第一個時期的研究主要以概要統計和多元迴歸這兩種方法為主,如果使用概要統計的方法進行增值性評價時,往往將學生的初始成績平均值作為評價標準,比如將某學校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平均,連續兩年的平均值增長與該學校所在區域的考試平均成績連續兩年的增長作差,該差值就是增值指標。而所謂的多元線性分析法就是固定一個因變數,分析該因變數與多個自變數之間的變化關係,對觀測值與期望值進行估計,得出殘差值。殘差值就是學生在某一段時間內的進步增值。證明學校教育的有效性是傳統學校效能評價的主要任務,就是要讓人們對學校教育有足夠的信心。

  美國多名學者在對密歇根州的90多所小學進行研究後,將研究結果形成了書籍出版,闡述了研究的結果,讓人們看到了學校教育對於學生髮展的重要作用。自此之後,學校效能的一致性與穩定性成為了眾多學者對學校效能增值評價研究的重點,即考慮這種效能是否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產生改變,不同學科的效能是否具備了一致性。後來,英國學者威廉姆斯對學校效能殘差進行估計,得出這樣的結論:不同的時間段上,學校效能穩定性係數在0.6到0.8之間,學校的數學、英語兩門學科效能與學校整體之間的關係係數均為0.45。採用概要統計以及多元迴歸分析進行增值評價時,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前者將學校作為最小的統計單位,無法對學校層面的其他有關因素以及影響學生成績因素的關注,而後者則不能兼顧學校以及學生二者,所以具有一定的侷限性。

  ***二***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新時期

  為了解決多元迴歸分析無法兼顧學校以及學生二者的不足,經過不斷地研究,專家們提出了多層線性模型,它將學校以及學生兩個層次的變數分層計算,對不同層次的誤差進行分別估算,最終得到的結果更能夠體現出學校效能的實際狀況。多層線性模型的出現也標誌者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學校整體效能的穩定性是學者們繼續關注的物件,在此基礎上,對各個學科在時間上的穩定性進行進一步研究。美國學者Grayetal通過研究得出了學校效能整體性穩定的結論,Gibb on以及Kelly等學者對不同學科學校效能在時間上的穩定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學科不同在時間上的穩定性不同的結論。在研究學校效能一致性時,國外的眾多學者一方面研究了學校不同學科的效能一致性,另一方面還對不同群體學校效能的一致性進行研究。

  美國學者Stephen Sharp在2005年對部分兒童的某一段時間的成績進行研究發現,在數學以及英語這兩門主要課程成績的提高上,學校發揮著同樣的作用。托馬斯利用GCSE資料對數學增值排名以及英語增值排名的關係進行研究,最終得出英語與數學兩門學科增值排名的相關係數為0. 47。也有很多學者對不同群體之間的學校效能一致性進行了研究,澳大利亞學者在1995年發現,小學英語學習當中,男孩子取得的進步往往要小於女孩子,經濟狀況一般、社會地位低的學生獲得的進步要小於經濟條件良好、社會地位較高的家庭的學生。美國學者在2004年根據NECP資料進行增值分析後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小學4年級,黑人學生的語文成績進步幅度要大於亞裔學生以及白人學生,而這種結果恰恰與之前採用平均分得到的結論完全相反。

  三、對我國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的反思

  縱觀近些年來的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研究,其整體發展勢頭良好,尤其是應用了多層線性模型之後,學校效能評價的結果與學校的真實狀況吻合度越來越高。而且,眾多學者對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的研究也更加多角度化,很多學者也認識到多角度研究的重要性。比如很多學者研究不同地區之間的效能差異,不同學生群體之間的效能差異,不同學科之間的學校效能差異等。然而,我國對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經過反思,發現這些不足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首先,國內對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理論研究不足,缺乏實證研究。

  與國外相比,我國對學校教育效能評價的研究較晚,基本上在國外已經步人到傳統效能研究的末期時我國才剛剛起步,所以我國的研究也是在國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實施的,少走了很多彎路,避免了很多基礎性研究。然而,正是由於這部分少走的路導致我國針對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的研究顯得底子不足,缺少積澱,在研究中無法發揮出創新能力。由於我國不重視對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理論的研究,導致當前我國的實證研究多是套用國外的模式,加入國內的實際資料,整體上我國的實證研究還處於模仿時期,這對於我國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的研究是不利的。其次,研究的樣本數量不達標,測量工具缺乏一致性。當使用多水平模型進行增值分析時,樣本數量應當大於20所學校,否則得到的結果將缺乏穩定性,而樣本數量最好能夠達到40所以上。然而分析當前我國已經存在的實證研究發現,基本上很少有能夠符合這一標準的。

  與此同時,在研究中設計的施測問卷前後存在差別,例如在研究高中學校效能增值評價時,往往採用學生的中考成績以及高考成績作為衡量的依據,者會造成統計結果的可靠度境地。再者,衡量指標不夠全面。由於在選擇衡量指標時必須考慮到獲得資料的可行性以及可衡量性,因此學生的考試成績仍然是學校效能增值評價的主要指標,只有小部分研究開始考慮將學生態度變化等非認知方面的指標融入到模型中。實際上,除了將學生的原始成績作為衡量的標準外,還可以將教師的滿意度,家長的滿意度以及其他非認知因素作為衡量標準,這也是對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研究今後應當關注的重點。

  最後,我國缺少對學校效能增值評價穩定性的研究。在研究學校效能增值評價穩定性時,要求研究者必須對學校的效能狀況進行跟蹤調查,得到一系列的資料,難度較大,而且時間跨度較大,因此國內學者很少從穩定性方面進行研究。另外,我國學者往往將高中作為研究的物件,作為基礎教育的初中以及小學研究較少,這也是因為高考在我國具有的影響力,而且得到的資料可信度較高。今後,研究者應當加大對基礎教育學校效能增值評價的研究。

  四、結語

  總而言之,相比於其他的效能評價方法,增值評價方法屬於動態性的評價方法,將學生的進步作為衡量的指標,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然而,當前我國針對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的研究還不完善,存在較多的不足,缺乏對理論的研究,實證性研究創新不足,研究的樣本數量不足等,這也是在今後的研究中必須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