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養殖技術是怎樣的

  蟋蟀為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古老的無脊椎動物,喜歡棲息在土壤稍為溼潤的山坡、田野、亂石堆和草叢之中,其入藥有利尿的功效,人工養殖蟋蟀不失為致富冷門。那麼蟋蟀怎麼養殖呢?以下是小編為你介紹的蟋蟀的生活習性及養殖技術,希望幫到你。

  蟋蟀有哪些生活習性

  1、蟋蟀喜歡穴居,常棲息於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白天休息夜間出外活動。它屬於雜食性動物,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都可以成為它的食物。在農業上,人們把蟋蟀作為害蟲類。

  2、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獨立生活,絕不允許和別的蟋蟀住一起。只有在繁殖交配期,雄蟋蟀才會和另一隻雌蟋蟀同居。否則它們是彼此是不能相容的。如果碰到一起也會毫不猶豫的咬鬥起來。因此就有鬥蟋蟀的民間活動。

  3、蟋蟀間的繁殖交配不是通過彼此“戀愛”完成的。而是雄蟋蟀之間進行異常激烈的鬥爭,勝利者才可以擁有配偶。在蟋蟀的世界中,也是“一夫多妻”的制度。但是由於優勝劣汰的繁殖方法,因此蟋蟀繁殖出來的子孫多半都是非常健康的。

  4、蟋蟀的鳴叫對於人類來說一點也不陌生。但是響亮的鳴叫聲只有雄性蟋蟀才能發出,雌性蟋蟀沒有發聲的能力。雄性蟋蟀通過震動自己的翅膀來發出強弱長短不同的聲音,以此來代表它要表達的意思。

  5、每年9月底,雌蟋蟀把產卵管插入地下,把卵產在地下,大約離地面0.5cm深。第二年的5、6月間,卵開始孵化。孵化後的1齡幼蟲,幾天後就蛻皮成2齡幼蟲。蟋蟀每蛻皮一次,就成長一些。一般在8月下旬,最後一次蛻皮,羽化為成蟲。羽化後23天,就可以開始鳴叫。

  蟋蟀如何養殖

  1、飼養裝置:蟋蟀可採用大籠飼養。大籠用金屬或木材做支架,鐵窗紗作圍罩,長、寬、高不限,平面面積越大,容納量越多,可提高成活率。飼養籠下沿1米外,要構築寬、深各20釐米的水槽,注入清水,防止螞蟻等天敵的侵入,損傷小齡幼蟲。大籠為10米×5米×2米,可養活3000~5000只蟋蟀由幼蟲發育到成蟲,籠內種植大豆、花生、玉米等作物,供作自然飼料。

  2、誘捕種蟲:蟋蟀跳躍能力很強,有鑽縫、築穴、隱蔽的能力,因而採集較大數量實在不易。可利用成蟲期的向光和趨食的習性誘捕。

  3、繁殖技術:每籠可投放雄雌蟋蟀各100只,蟋蟀交配後,即產卵於地下。籠內的植物秸稈枯死後,不要拔出,作為地面的覆蓋物,以利於卵度過寒冬。第二年氣溫上升到20℃左右時,即見到大量孵化後的小幼蟲出土。

  4、日常管理:籠中飼養蟋蟀,單用籠中天然飼料遠遠滿足不了大蟲的需要,可採用易積存、體積小、營養高的人工飼料為主,輔以少量天然青飼料,飼養效果更佳。人工飼料配方一:大豆粉20%、粗麥粉35%、玉米粉20%、脫脂奶粉15%、肝粉5%、乾酵母5%,配方二:玉米粉25%、大豆粉20%、粗麥粉25%、脫脂奶粉15%、乾酵母5%、魚粉10%。將配米同時放入容器中,拌勻並研細,鋪撒在木板上飼餵,一次不要投放太多,以吃完為宜。蟋蟀飼養溫度在25℃為宜。當乾旱時,早、晚適當噴些水,使籠內的地表溼度保持在75%~80%。陰雨天不影響蟋蟀正常生活,但在餵食板上要加遮蓋物,青飼料可少放或不放。如籠中地面積水1小時可造成蟋蟀死亡,應及時排水。如一日光照12小時,若蟲發育期會縮短,自然光照時間不夠時,應加燈光補充。

  5、採收留種:成蟲大量羽化後,在交配產卵前要及時採收***應留足種蟲***。採收方法:可在籠內掛燈,下面放四壁光滑的水盆,待成蟲趨光飛轉,跌入水盆,即用笊籬撈出。

  6、加工儲存:可以將蟋蟀經沸水煮死後,晾乾,備作藥用。或者將蟋蟀悶死後,逐個擺放在木板上***腹部朝天***,晒乾,再揀淨雜質、雜蟲斷肢,然後將體大完整的蟋蟀全蟲裝在塑料袋裡,放在乾燥處儲存待售。蟋蟀幹品一般藥店均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