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治療與預防方法

  關節炎是一種相對麻煩的骨科病之一,一旦患上關節炎,及時治療很重要。那麼怎麼治療關節炎呢?如果還沒有患上的話該如何去預防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推薦,希望能幫到你。

  關節炎治療

  止痛性的保守療法和關節置換手術目前還是骨關節炎治療的通用辦法。但是,隨著醫學的不斷髮展,新的療法也在不斷地增加中,其中較為出名的是關節微創與代替醫療,臨床上使用的比例也越來越大。

  化學藥物及其手術治療的負面性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們已經開始逐漸拒絕化學藥物及手術醫療,而樂於接受更加崇尚自然治癒力的新療法。隨著其依據人體生理髮展、採用自然療法的醫學理念優勢的逐步體現,許多國家也相繼成立了類似機構,代替醫療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確切無疑地形成了一個新的醫學潮流。

  微創手術對於裝置及醫生的經驗要求比較高。在關節治療領域喜歡使用微創手術。手術過程簡單描述就是:首先利用關節透鏡將軟骨受損部位移除,接下來在骨頭上鑽幾個洞,這樣一來,骨髓細胞與血液會凝結,成為平滑且堅固的修復組織,代替軟骨的作用。該手術需要6個月到一年的時間去恢復,這主要取決於有多少軟骨必須被替代。但這種手術最大的弊端在於,接受微創手術後,關節本身的恢復情況不盡相同。有些人經過這種手術後,關節機能將大打折扣,從微創手術中恢復後,關節就再也沒有達到之前的水準。

  預防關節炎的方法

  怕“老”:如果在年齡和骨關節炎的發病率之間畫一條曲線,我們會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關節炎的發病率明顯上升。隨年齡增長,軟骨營養供應不足,骨骼中無機物增多,骨骼的彈力與韌性減低,容易導致關節軟骨和骨退行性病變。

  怕“胖”:與一個體重正常的人相比,如果你肥胖或體重超標,那麼將面臨著更高的骨關節炎風險。一方面,體重會增加負重下肢關節的承重壓力,引起體位、步態等的變化,從而改變了關節的生物力學;另一方面,有不少研究發現,代謝異常也會對關節造成一定的損傷。

  怕“傷”:外傷是年輕人被骨關節炎纏上的重要原因。在運動、出行等過程中,如果出現急性外傷,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治療,以免留下後遺症。此外,關節的慢性勞損、不正確運動方式帶來的非急性傷,也會加大骨關節炎的風險。

  怕“勤”:關節用得太狠,容易導致機械磨損,破壞軟骨,從而出現骨關節炎。過於頻繁地爬山、爬樓等運動是非常傷害關節的。建議大家別把每個週末爬山作為定期運動,每月一次就差不多了。

  怕“冷”: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寒冷會增加骨關節炎的發病率。不過,如果你已經是名骨關節炎患者,那就需要注意保暖了。因為對關節不好的人來說,寒冷會加重病情,這主要與血液迴圈不暢有關。

  炎症易侵犯的關節部位

  髖關節:當髖關節出現病變時,你會感覺到腹股溝區、大腿內側或髖的外側出現疼痛。發展到後期,通過拍片檢查,我們會發現髖關節間隙會變窄,軟骨下骨硬化水腫。嚴重時,會導致患者走路出現跛行。

  膝關節:當你移動膝關節時,會感覺疼痛,有時還會發出摩擦音,或是有被絆住的感覺,就說明骨關節炎可能已經侵害膝關節了。生活中,當上下樓梯或從椅子上站起來都會感到疼痛時,應及時就診。嚴重的膝骨關節炎,會導致膝關節變形,出現膝內翻、膝外翻。

  手關節:關節粗大、彎起來時特別費勁,時不時地還會感覺到疼痛,偶爾出現紅腫,這些都是手關節受損的表現。

  足部關節:比較常見的是,大腳趾掌面的大關節會感覺疼痛,如果穿了較緊或高跟的鞋,這種疼痛感會加重。因此,買鞋時,一定要選擇大小合腳,鞋跟別超過3釐米,鞋底軟硬適中的鞋。

  脊柱關節:當脊柱關節出現問題時,會導致頸、腰部的疼痛、僵直。這種疼痛與頸椎病、腰間盤突出等有個比較大的區別是,以區域性疼痛為主,很少會壓迫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