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的中醫治療方法

  胃病,涵蓋了上腹胃脘部不適、疼痛、飯後飽脹等。那麼對於胃病的發生,有什麼治療方法嗎?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一:

  ***1***腸胃溼熱:病起急驟,噁心頻發,嘔吐吞酸,腹痛陣作,瀉下急迫,便行不爽,糞色黃褐而臭,口渴欲飲,心煩,尿短赤少,舌苔黃膩,脈淆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化溼,理氣止瀉。

  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木香、茯苓、車前子、白扁豆、薏苡仁、荷葉、生甘草。

  ***2***寒溼阻滯:嘔吐清水。噁心,腹瀉如水,腹痛腸鳴並伴有畏寒發熱,頸項或全身關節痠痛,苔薄白或白膩,脈灞。

  治法:散寒除溼,和中止瀉。

  方藥: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清半夏、白朮、陳皮、厚朴、生薑、甘草。

  中成藥:霍香正氣水。

  ***3***食滯胃腸:噁心厭食,得食愈甚,吐後反快;腹痛,瀉下穢臭,氣迫不爽,瀉後痛減,苔厚膩,脈滑實。

  治法: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方藥:焦山楂、神曲、制半夏、茯苓、陳皮、萊菔子、大腹皮。

  ***4***脾胃虛弱:稟賦不足,素體脾虛,飲食稍有不慎即吐瀉,大便溏薄,嘔吐清水,且時作時休,面色不華,乏力倦怠,舌淡,脈弱。

  治法:健脾理氣,和胃止瀉。

  方藥:人蔘、白朮、山藥、茯苓、白扁豆、陳皮、砂仁、薏苡仁、甘草。

  二:

  一、益陰養胃湯

  方藥組成:沙蔘,麥冬,玉竹,生地,白芍,甘草,石斛,川楝子,半夏,口渴甚加花粉;胃脘灼熱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低酸者酌加烏梅、木瓜、山楂;大便艱澀加栝樓,決明子;便祕加郁李仁,麻仁;食少加谷芽、綠梅花。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脘疼痛,嘈雜燒灼,知飢少納,口乾引飲,舌光剝或少苔或有裂紋,脈細數或弦細;或胃酸缺乏,胃鏡檢查見胃黏膜輕度充血,分泌物偏少,或見腺體萎縮。中醫辨證屬肝脾陰傷,胃陰虧虛者。

  二、清熱和胃湯

  方藥組成:黃芩,連翹,敗醬草,黃連,白花蛇舌草,白芍,蒲公英,吞酸加吳茱萸、海螵蛸、鍛瓦楞子。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脘灼熱疼痛,口苦且幹,嘈雜易飢或泛吐酸水苦水,大便乾結,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胃鏡見胃黏膜充血水腫或糜爛等。中醫辨證屬中焦鬱熱,邪熱犯胃者。

  三、化瘀理胃湯

  方藥組成:丹蔘,檀香,砂仁,五靈脂,香附,元胡12g,川楝子,臺烏。若挾鬱熱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若兼氣虛加黨蔘,白朮。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脘疼痛,或刺痛、銳痛,痛處固定,舌質暗紅或暗紫瘀斑,舌底絡脈多粗亂而長色青,脈澀滯不暢。胃鏡多見腺體萎縮或伴腸腺化生、異型增生。中醫辨證屬肝脾氣滯血瘀。氣滯易致瘀,血瘀多夾氣,臨症要區分氣滯與血瘀的主次,靈活用藥,要注意氣中血藥、血中氣藥的選用。 四、疏肝安胃湯

  方藥組成:柴明,白芍,香附,元胡,川楝子,烏藥,蘇梗,炙甘草.痛甚加九香蟲、元胡;脹劇加枳殼、佛手;噯氣加旋覆花、佛手;吞酸加左金丸。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脘痞滿,或隱痛,痛引兩脅,或攻撐作痛,舌紅苔薄白,脈弦。中醫辨證屬肝失疏洩,木鬱犯胃者。

  五、化溼醒胃湯

  方藥組成:藿香,佩蘭,薏苡仁,白蔻仁,蒼朮,厚朴,茯苓,菖蒲.偏寒溼加半夏、陳皮、乾薑;偏溼熱加黃芩、黃連。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胸脘痞悶,納呆少食,口淡無味,渴而少飲,腸鳴漉漉,大便稀溏,身倦困重,苔膩***黃膩多溼熱,白膩多寒溼***,脈濡細或緩等症。中醫辨證屬溼阻中焦,困遏脾胃者。

  六、苦辛調胃湯

  方藥組成:半夏,黃連,黃芩,吳茱萸,乾薑,黨蔘,甘草.偏寒者加良姜、川椒;偏熱盛者加山梔。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脘痞滿,食後為甚,或隱痛綿綿,便溏,兼見燒心泛酸,口苦而黏,以燒心而不喜涼飲食為突出表現,舌質淡紅苔膩,或黃膩或淡黃膩,脈細弱。中醫辨證屬虛實寒熱並見者。本證大多是在久病脾胃氣虛的基礎上,或情志化火,或服食辛辣煎煿,鬱而化火,或虛火內灼而引起,因此在用藥上要掌握寒與熱、虛與實的主次進行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