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的中醫治療方法

  胃痛是由於胃氣阻滯,胃絡瘀阻,胃失所養,不通則痛導致的以上腹胃脘部發生疼痛為主症的一種脾胃腸病證。那麼,有什麼治療方法嗎?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方藥:1。

  本方是治療寒邪客胃,寒凝氣滯的基礎方。方中高良薑溫胃散寒,香附行氣止痛。若寒重,或胃脘突然拘急掣痛拒按,甚則隆起如拳狀者,可加吳茱萸、乾薑、丁香、桂枝;氣滯重者,可加木香、陳皮;若鬱久化熱,寒熱錯雜者,可用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寒熱並調;若見寒熱身痛等表寒證者,可加紫蘇、生薑,或加香蘇散疏風散寒,行氣止痛;若兼見胸脘痞悶不食,噯氣嘔吐等寒夾食滯症狀者,可加枳殼、神曲、雞內金、半夏以消食導滯,溫胃降逆;若胃寒較輕者,可區域性溫熨,或服生薑紅糖湯即可散寒止痛。

  ·飲食停滯

  症狀:暴飲暴食後,胃脘疼痛,脹滿不消,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後痛減,不思飲食或厭食,大便不爽,得矢氣及便後稍舒,舌苔厚膩,脈滑有力。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

  方藥:2。山楂***焦***,六神曲***炒***,半夏***制***,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炒***,麥芽***炒***。

  本方用山楂、神曲、萊菔子消食導滯,健胃下氣;半夏、陳皮、茯苓健脾和胃,化溼理氣;連翹散結清熱,共奏消食導滯和胃之功。本方為治療飲食停滯的通用方,均可加入谷芽、麥芽、隔山消、雞內金等味。若脘腹脹甚者,可加枳實、厚朴、檳榔行氣消滯;若食積化熱者,可加黃芩、黃連清熱瀉火;若大便祕結,可合用小承氣湯;若胃痛急劇而拒按,大便祕結,苔黃燥者,為食積化熱成燥,可合用大承氣湯通腑洩熱,蕩積導滯。

  ·肝氣犯胃

  症狀:胃脘脹滿,攻撐作痛,脘痛連脅,胸悶噯氣,喜長嘆息,大便不暢,得噯氣、矢氣則舒,遇煩惱鬱怒則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方藥:3。柴胡、川芎、枳實、香附、陳皮、厚朴、白芍、半夏、甘草。

  本方為疏肝理氣之要方。方中柴胡、白芍、川芎、香附疏肝解鬱,陳皮、枳殼、甘草理氣和中,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之效。若脹重可加青皮、鬱金、木香助理氣解鬱之功;若痛甚者,可加川棟子、延胡索理氣止痛;噯氣頻作者,可加半夏、旋覆花,亦可用沉香降氣散降氣解鬱。

  ·肝胃鬱熱.

  症狀:胃脘灼痛,痛勢急迫,喜冷惡熱,得涼則舒,心煩易怒,泛酸嘈雜,口乾口苦,舌紅少苔,脈弦數。

  治法:疏肝理氣,洩熱和中。

  方藥:4。 丹皮,山梔子,青皮,黃連,吳茱萸,香附,柴胡,赤芍,甘草,金銀花,大黃,薄荷

  方中柴胡、當歸、白芍、薄荷解鬱柔肝止痛,丹皮、梔子清肝洩熱,白朮、茯苓、甘草、生薑和中健胃。黃連清洩胃火,吳茱萸辛散肝鬱,以補原方之未備。若為火邪已傷胃陰,可加麥冬、石斛。肝體陰而用陽,陰常不足,陽常有餘,鬱久化熱,易傷肝陰,此時選藥應遠剛用柔,慎用過分香燥之晶,宜選用白芍、香櫞、佛手等理氣而不傷陰的解鬱止痛藥,也可與金鈴子、鬱金等偏涼性的理氣藥,或與白芍、甘草等柔肝之晶配合應用。若火熱內盛,灼傷胃絡,而見吐血,,諮詢QQ1171011965程,並出現脘腹灼痛痞滿,心煩便祕,面赤舌紅,脈弦數有力等症者,可用苦寒洩熱,直折其火。

  ·瘀血停滯

  症狀:胃脘疼痛,痛如針刺刀割,痛有定處,按之痛甚,食後加劇,入夜尤甚,或見吐血、黑便,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方藥:5。炒五靈脂,炒蒲黃,丹蔘,檀香,砂仁***後下***,白芍,甘草,延胡索。

  加減:疼痛較劇加莪術10g,石見穿15 g,九香蟲10g;兼脹痛加枳實12g,廣木香12g;兼神倦乏力加黃芪30g,黨蔘30g,白朮有吐血便血者加三七粉9g***沖服***,白及15 g,藕節15g。

  方中五靈脂、蒲黃、丹蔘活血化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氣和胃。如痛甚可加延胡索、三七粉、三稜、莪術,並可加理氣之品,如枳殼,木香、鬱金;若血瘀胃痛,伴吐血、黑便時,當辨寒熱虛實,參考血證有關內容辨證論治。

  胃痛的預防方法:

  飲食有節,防止暴飲暴食,宜進食易消化的食物,忌生冷、粗硬、酸辣刺激性食物。儘量避免煩惱、憂慮,保持樂觀情緒。

  許多胃病患者之所以久治不愈是因為同時伴有胃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只要治療好了胃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其它胃病就會自然康復,胃病患者如果感覺不僅胃部不舒服,而且睡眠、精神狀態等也不好,那十有八九可以判斷患有胃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需要說明的是胃植物神經紊亂***即胃神經官能症***是功能性疾病,儀器檢查不出,容易被很多醫生和患者忽視,有的患者想不通,有的醫生也想不通,所以很多醫生不知道從這方面用藥,而耽誤了病人,導致久治不愈!

  有了好的胃藥,患者還應注意日常生活的飲食與保健,並注重運動和休息。飲食不調,是誘發腸胃病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