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程二教學反思
反思自己的教學,是為了更好的上好一堂課。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教學《解方程》這部分內容時,我一開始就有些擔心學生不容易學好。因為方程的思維方式和原來的解決問題思考方式完全不同,而學生已經習慣了那樣的思考模式,恐怕很難接受新的方法,即使這種方法的思維含量更少,完全不用拐彎抹角地思考,不用逆向思維。學生對於新的東西,總是因為不熟悉而否定它的簡便好用,因為對他來說用起來不熟練就是不方便的。其次是解方程、驗算、用方程解決問題等都需要固定的格式,學生要花時間適應這種格式記住這種格式,並熟練地應用也是一大難點。
在五***2***班上時,我是按照書上的杯子和水的重量這個例子展開教學。關鍵是抓住數量關係,按以前的方法,總重量-杯子的重量=水的重量。這裡的水用x表示,部分學生在列方程時習慣把未知數放到得數的位置,其中有兩種情況:x=250-100,250-100=x。然後我說明,列方程解決問題就是把實際情況最直接地表示出來,比如天平左邊是杯子和水,就寫100+x,右邊是砝碼250克,左右平衡,用等號連線,列成的方程就是100+x=250。
接著教學怎麼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我讓學生自己來求x等於多少,學生都能解決。書上介紹的方法是兩邊同時減去同一個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但是學生的方法都是根據加法算式中各數的關係來求的:x=250-100,根據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即使有些學生說不清自己是用什麼方法,我也能看得出來是用這種方法。我懷疑書上的方法對學生來說並不合適,但是這種方法到底要不要學生掌握呢?我肯定了學生的方法,再從天平的原理出發介紹了書上的方法,然後問學生:你們喜歡哪種方法?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肯定了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說,那我們就用自己用得好的方法來求方程中的未知數。同時,介紹了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方程的解,求出方程的解的過程叫解方程。
認識了概念後,要及時加以鞏固。我出了兩道題幫助學生鞏固概念。一是書上第57頁的做一做:x=3是方程5 x=15的解嗎?x=2呢?本題意在加深學生對方程的解的理解,必須是正好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數。同時滲透方程的驗算。
二是讓學生來解方程。學生很快能算出來,我告訴學生解方程的寫法跟我們以前的計算寫法不同,它有特定的格式,我一邊講解格式一邊板書。要求學生讀一讀解方程的過程,看是否理解,再在自己的本子上寫出過程。然後重新寫了一道加以鞏固。
接下來的難點是驗算。我先講解怎麼驗算,再請學生來說驗算過程,然後把驗算過程也按照特定格式寫下來。
學生作業反饋時,有幾個問題:一、用方程表示題目中的數量關係很多都用老方法;二、解方程的格式寫法容易出錯;三、方程的解的驗算過程不是很理解,經常出錯。
作業講評時我們一起糾正了錯誤,概括了錯誤型別,要求學生避免這些錯誤,然而一些學生依然在重複原來的錯誤。這是數學教學中常有的現象,有些題目第一次用了錯誤的方法,往往糾正很多次還是習慣用錯誤的方法。
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也有幾點想法:一、用方程來表示數量關係學生出現困難,是通過我的幫助列出方程,我並沒有及時讓學生鞏固方法;二、解方程、驗算的過程和格式的教學以我的講解為主,而那時我沒有想辦法很好的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學生練習時丟三落四較多。三、我的講解過多,學生自己的思考過少,類似於灌輸,學生學習較被動,到最後模仿解法和格式為主,卻沒有理解為什麼這樣寫,因此學生有時正確,有時出錯,沒有掌握好。四、這個教學內容對我們的學生來說,難點較多,而我並沒有為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減負思考,一股腦地把所有新的東西都倒給學生,造成學生超負荷。
一個問題:根據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方法要不要學生掌握?通過檢視資料,我知道了這種方法是和初中解方程學習接軌的,是新教材所做的一個改變。然而,在學生的學習中,都用這種方法解決的話,有些方程不太容易解,因此,我在後面的課中要求學生掌握這種方法,但不要求一定要用這種方法解方程。
***二***
教材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 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學習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關係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而北師大版教材則是借用天平遊戲使學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兩邊都乘同一個數***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義,進而學會解方程,還能使之與中學的移項解方程建立起聯絡。
原來教學由於我個人比較偏好於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特別強調“等式”與由等式引申出來的規律,從而也就影響了學生沒能很好地理解等式的性質,所以大部分的學生在解方程的時候,還是運用了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來計算,只有極個別的學生懂得運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決問題。在這次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我深入瞭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個一個等式,是一個數學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利用天平這樣的事物原形來揭示等式的性質,把抽象的解方程的過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現出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過程是一個等式的恆等變形。並能站在“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這一角度上,為學生創設學習此課的情境,提供動手操作、實踐以及小組合作、討論的機會。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重點突出了“等式”與“等式兩邊都乘同一個數***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不斷對孩子們進行潛移默化地滲透,促使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靈活地運用此規律來解方程。
儘管如此,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比如:在驗證猜想時,應從一個一個具體的等式抽象到未知的等式,學生容易接受,而我是直接用抽象的等式驗證的,學生不太容易接受。還有在解方程時,算理講得不太清楚,學生在解方程時,有部分學困生學起來有困難。
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吃透教材,認真鑽研教材,才能上出優質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