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讀書方法與技巧集錦

  導語: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有關讀書技巧的文章,希望您喜歡閱讀:

  1、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種方法適合讀重要的、需要吃透的原典。儘管看過很多“過目不忘”的神話,可我還是相信這個世界上如我一樣的普通人佔大多數,讀書一遍想要記住內容基本是不可能的。只有反覆多次的閱讀,才能不斷地加深印象,完全的吃透書中的資訊。尤其是讀書過程中還可以對讀研究原典的著作,在批評或者接受或者思考別人的觀點的同時,加深自己對原書的認識。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我不主張一開始就看別人研究的成果,因為我一直堅信只有自己看過第一遍的書,才會建立起感性的認識。先讀研究再讀原典,那就會讓別人的觀點取代自己的思考。

  2、注意選擇版本和經典著作。世界上的書籍浩如煙海,尤其是現在這樣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出版的書籍數量就已經非常驚人。對於興趣廣泛的人來說,更加有必要選擇真正值得閱讀的書籍。所以我的原則是古籍儘量選擇最好的版本,參考最好的點校本和集釋本。前人研究最先選擇公認的經典著作,當代研究選擇最好的研究者的作品。至於哪些是公認的經典名著,還有哪些人是如今的大家,我的建議是諮詢這個領域的專業研究者。現在學科分化已經很嚴重,專業人員畢竟術業有專攻,想要了解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的著作,諮詢專業工作者應該是最少走彎路的方法。

  3、多讀經典、精品列作第一點,這個是我兩年來讀書感受最深的。本人本科期間讀書泛泛,從生物到文學,設計到很多門類。現在讀研究生了回過頭來看,很多根基沒有打牢,於是重讀經典,恍然才發現,與其做二道販子,喝別人喝過的湯,不如自己用原料煮東西。我是做文學理論的,這個領域已經經歷了無數次的“回到過去”,無論是福柯的回到柏拉圖,還是中國的回到孔子,經典成為我們新思想不斷闡發新的意義的載體。因此,讀書一定要把我經典,原典,讀別人的對經典感受一個是受到心理定勢的影響,妨礙視界的擴充套件,另外是想柏拉圖的理念一樣,還與真理隔著兩層,這是很不好的。

  4、泛讀圍繞在經典周圍的研究著作。這些是要讀的,可是在現在這樣的資訊爆炸的時代,這類的著作太多,因此容不得我們細細品味。但是這些作為一個學術參照,又是不能不讀的,因此要泛泛讀,泛讀的辦法有以下步驟:

  a、讀目錄前言後序***有的書讀到這個份上就可以了,因此這個活動完全可以在書店進行嘛***

  b、選讀作者的研究中心的章節、或者自己感興趣的章節。

  c、做一個讀書索引卡片***可以是網上的,也可以是隨便一個本子***,寫上書的版權資訊***讀過多少書,寫這個很重要***,另外一個是總結一些這個是說什麼,怎麼說的,感受就可以了。

  d、當然xxb2007還說要系統的讀是很重要的,我覺得最好的就是確定一個爭議的主題,或者一個研究的計劃,圍繞這個這個讀和寫,最後成一篇東西,寫出來的,才是最踏實的。

  5、不動筆墨不讀書

  原來對書特別愛惜,書上連名字都不寫,沒有任何筆墨痕跡。現在拿枝鉛筆,該劃的就劃,該寫的就寫。學術著作還要找個筆記本,有心得記心得,沒心得做摘要。

  6、重質不重量

  這也有兩層意思,一個是要多讀經典、精品,少看快餐式作品。再有一層就是要善始善終,認認真真看一兩部書,勝於隨手翻它七八本。

  7、有計劃、有系統

  因為興趣廣泛,古今中外、各門各類的書,拿起來都能看的下去。現在只好忍痛割愛,結合專業做做選擇。而且要有個計劃,這半年或一年,重點看哪一方面的書,使知識能系統化。

  8、要沉下心來讀。讀書最忌蜻蜓點水,讀一本書,就好象娶個老婆一樣,一定要用情專一。不用心專一,則不能深入地契合書中精要。如果掘井,不深入則不得甘泉,粗粗讀過,雖然也留下了一個看起來不淺的坑,但坑裡啥也沒有呀。

  第三條是要有心。比如做點筆記呀,寫點感想呀,別在乎自己的想法是否成熟,因為不管無論粗淺,這是你自己的心得,是自己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