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習慣性撒謊原因及教育對策探討論文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爾德曼認為,謊言有不同層次之分,而說謊的動機歸為三大類:第一類,討別人歡心,讓人家感覺好一點;第二類,誇耀自己和裝派頭;第三類,自我保護。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青少年習慣性撒謊原因及教育對策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青少年習慣性撒謊原因及教育對策探討全文如下: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爾德曼認為,謊言有不同層次之分,撒謊動機包括三種,一是討別人歡心,二是誇耀自己或維護自己的面子,三是自我保護。而青少年習慣性撒謊便是自我保護過度後形成的一種病態說謊行為。導致其即使在沒有任何利害關係的日常對話中,也無法控制自己,撒謊成性。

  一、青少年習慣性撒謊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心理學家發現,習慣性撒謊有內在的心理因素,也有外顯的行為表現。如撒謊後迴避深層交流、迴避親人之間親密行為或刻意偽裝親密、眼神表情躲閃不自信或故意誇張表現等。習慣性撒謊心理髮展包括四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羞怯階段。儘管知道撒謊是一種不道德的欺騙行為,但在某種偏態的主觀意念與客觀道德標準的衝突下因一念之差而撒謊。並伴有 “撒謊後遺症”,如不自覺摸鼻子、臉紅心跳、說話巴結、手足無措等;

  第二、熟練階段。長期頻繁撒謊後,以往為撒謊而開展 “心理鬥爭”的時間明顯縮短,但仍會有愧疚心理,經正確引導會悔改; 第三、病態階段。撒謊已成習慣性惡習,無法控制地出現謊言、憑撒謊獲得私利、以撒謊為樂,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青少年習慣性撒謊形成的原因

  ***一*** 自身方面

  ①自身不安、恐懼與失衡心理。以溫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過的一個街頭賣花女孩為例,她除講述 5歲被人帶出來賣花外再無其他資訊,被問的急了,就謊報出20個多個地址,工作人員查詢後均竹籃打水一場空。站長滕愛芬說,這些青少年長期缺乏家庭溫暖,流浪中形成的不安、恐懼、失衡導致其對人有強烈的牴觸和排除心理,形成習慣性撒謊;

  ②虛榮心、自卑心理作祟。一些青少年儘管知道自己在撒謊,但受虛榮心的驅使,為掩飾自己的自卑、得到肯定,編造出“我這次考試考得很好,老師又表揚我了”、“我爸爸假期要帶我去深圳自駕遊”、“我會彈鋼琴,還考了級呢!”等謊言來炫耀自己;

  ③邏輯思維能力較差。比如一學生抽菸被老師發現後,編造出自己江湖老大、哥們義氣等謊言,將虛幻的故事安插在自己身上講得頭頭是道,以掩飾自己的膽怯、自卑、懦弱;

  ④不願面對困難。一些青少年不願面對和承擔困難,缺乏成功感和自信感,而撒謊能幫助他們逃避這些困難,受這種“甜頭”影響,便一發不可收拾。

  ***二***家庭方面

  ①家長自身素質不高。家長經常撒謊,比如不願接受別人的來訪時,就教孩子說自己不在家; 不願參加小區或單位活動,就當著孩子的面謊稱自己生病等,長而以往,孩子會認為撒謊是正常的,並進行模仿;

  ②期望值過高。一些家長對孩子太嚴格,一旦沒有達到要求,便會打罵或用評判性的語言貼標籤。趨利避害本能下,孩子只好用撒謊來自我保護,這類孩子希望被肯定,只要引導得好,會積極向上;

  ③家庭結構及氛圍的影響。家庭關係破裂、單親子女或家長過於忙碌等,忽視親子關係,導致孩子從家長處得到的關愛少,為得到關注或賞識,一些孩子會故意編造謊言欺騙或取悅家長。

  ***三***學校方面

  ①部分教師缺乏專業素質。當眾揭穿學生撒謊,對學生妄下定論,為其貼上品德敗壞的標籤,甚至人身攻擊,想以此告誡學生:“膽敢騙我? 看我怎麼收拾你! ”。極易引起學生反感與逃避,致使其出於自我保護而不斷撒謊;

  ②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頻繁考試,以分數為唯一標準,加之家長過度重視學生成績,極易導致學生因厭學、自我保護等原因而撒謊;

  ③道德教育課程形同虛設。僅抓與升學有關的專業課程,不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部分學校不開設道德教育課,及時開設也是形同虛設,經常被其他專業課程取代,不利於對青少年進行道德誠信教育。

  三、青少年習慣性撒謊教育策略分析

  ***一***自身方面青少年應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智力、性格特徵,積極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培養自己的自信心和責任性; 積極參加班級或學校組織的各種主題活動,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轉變自己的思維觀念,在團結互助中規範自己的行為習慣; 面對困難,學會勇往直前,毫不退縮; 及時將自己的壓力和煩惱向家長或老師傾訴,尋求幫助;學習運用埃里斯理性情緒療法發現並糾正自己的不合理念頭,並通過成就動機、歸因訓練,不斷肯定進步,獲得自信。

  ***二***家庭方面家長應規範自己的言行,嚴於律己,言行一致,給孩子樹立誠信榜樣; 家長在生活中不經意犯錯誤,應及時誠懇認錯,不應認為“小事一樁”,拋之腦後; 積極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改變教育觀念,營造和諧民主家庭氛圍; 不要盲目對孩子抱太多期望,應根據孩子當前學習能力和水平合理設定期望值; 多給孩子關愛,增進親子之間感情,給孩子足夠賞識和讚許,贏得孩子信任; 加強與教師的互動,及時發現孩子撒謊的苗頭,通過家校雙方配合來正確引導教育孩子。

  ***三***學校方面轉變應試教育理念,建立以 “期望效應”為主體的鼓勵性教育評價體系; 教師應關心學生,針對習慣性撒謊的學生,不可盲目加以訓斥和責罰,應深入瞭解撒謊原因,有針對性進行教育; 創設情景加強學生自我體驗,利用小品、遊戲、話劇等形式,鼓勵學生通過辯論、體驗、傾聽等得到啟發; “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對撒謊的學生進行個別交流,保護學生自尊心,指導學生珍惜自尊。

  四、結論

  撒謊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行為模式。對於青少年的撒謊行為,不應當僅僅將其作為一種行為偏差來糾正,而應當在接納的基礎上,積極關注、正面引導。這需要教育者們必須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合理選擇與綜合運用多元化途徑,共同引導青少年走出習慣性撒謊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