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中醫治療方法

  哮喘是由多種細胞特別是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T淋巴細胞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症。那麼,患上哮喘有沒有中醫治療的方法呢?彆著急,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哮喘的病因

  遺傳因素***20%***:

  遺傳這是最主要的宿主因素。未有一個已知基因存在於兩個或以上的研究人群,這說明基因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更為重要,也再次印證了哮喘的多基因遺傳特性。此外,藥物作用的靶點,比如β2受體、糖皮質激素受體等相關基因也是研究熱點,這些基因的異常不僅可能與發病有關,也與治療效果有關。

  肥胖因素***15%***:

  肥胖是哮喘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尤其是對女性。肥胖的哮喘患者,治療起來更困難。可能的機制:1、改變呼吸系統的機械特性。2、脂肪組織釋放IL-6、TNF-α、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eotaxin***、瘦素等炎症因子,使免疫功能整體呈現促炎傾向。3、肥胖的發生也是機體在遺傳上、發育上、內分泌上、神經調節上存在某些缺陷的集中反映,這些缺陷可能也是哮喘的病因。

  接觸過敏原***10%***:

  1、吸入過敏原是哮喘的誘因,這一觀點已廣為接受。塵蟎***Dermatophagoides sp.***是誘發哮喘發作的最為常見的吸入過敏原。花粉、豚草、真菌孢子誘發的哮喘常常具有季節性的特點。起風暴的時候,常常揚起大量花粉,有可能引起眾多哮喘患者同時發作,稱為“風暴性哮喘”***thunderstorm asthma***。常年存在於環境中的過敏原,可以導致患者出現慢性持續症狀,這類過敏原多半來源於家庭寵物毛屑、蟑螂、粉塵等。

  2、過敏原與哮喘發病的關係就比較複雜,可能受到過敏原的種類、暴露的劑量、暴露的時間、暴露時宿主的年齡以及宿主的遺傳特徵等多種因素影響,有時候,早期接觸過敏原可以誘導免疫耐受,反而具有保護作用。另外,嚴格地避免接觸過敏原未能降低罹患哮喘的風險。

  吸菸***15%***:

  1、宮內以及出生後接觸吸菸煙霧,可增加患兒出現哮喘樣症狀的風險。

  2、吸菸對哮喘患者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可導致哮喘頻繁發作,肺功能衰退速度加快,病情更嚴重,住院率增加,削弱皮質激素的作用,死亡率更高。吸菸的哮喘患者氣道中存在中性粒細胞佔優勢的炎症反應,與一般的哮喘有所不同。

  空氣汙染因素***10%***:

  1、空氣汙染物,如二氧化硫、臭氧,可以誘發哮喘發作。

  2、空氣汙染物對哮喘患病率的影響仍未確定。交通尾氣汙染嚴重的城市,並未發現哮喘患病率升高。

  

  1、疏風散寒,宣肺平喘。

  【主症】:喘咳氣促,胸部脹悶,痰多色白而清稀,初起惡風寒發熱、面白、舌苔薄白,脈浮緊。

  【主方】:麻黃湯加減:麻黃6g、桂枝4g、炙甘草3g、杏仁9g方中麻黃、桂枝宣肺平喘,散寒解表;杏仁助麻黃降肺氣而平喘,且能宣散外邪;炙甘草調和諸藥;四藥相合,共奏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若寒痰阻肺,痰氣不利加二陳湯化痰利氣;若屬支飲復感外寒而喘咳,痰多清稀,可用小青龍湯外散表寒,內化痰飲。此方適用於風寒型的。

  2、清熱宣肺、化痰平喘。

  【主症】:咳逆喘息氣粗,喉中痰鳴如吼,胸高脅脹,嗆咳陣作,痰黃粘稠,溲黃便幹,口渴欲飲,舌暗紅、苔黃,脈滑數。此證多見於嬰幼兒和兒童哮喘。

  【主方】:麻杏石甘湯加味:麻黃5g、杏仁9g、炙甘草6g、石膏18g,方中麻黃為君藥,宣肺開表以使裡熱得以外達,但麻黃性溫,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為臣藥,以清洩肺胃,兼透熱生津;君臣相合,溫寒相制,且石膏用量大於麻黃,可使宣通肺氣而不助熱,杏仁降氣,佐麻黃宣降肺氣以止咳平喘;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四藥相配,共奏清肺平喘之功。

  3、降氣平喘、健脾化痰。

  【主症】:氣喘咳嗽持續性哮鳴,痰多,粘膩色白,咯吐不利,胸滿悶窒,兼有嘔惡,納呆,苔白厚膩,脈滑。

  【主方】: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半夏15g、陳皮15g、茯苓9g、炙甘草5g、白芥子6g、蘇子9g、萊菔子9g,二陳湯燥溼化痰,藥用半夏、陳皮化痰降氣,茯苓健脾利溼,甘草和中。三子養親湯豁痰降氣平喘;二方合用氣順痰消,哮喘自止。

  4、補肺益氣、固衛平喘。

  【主症】:自汗、怕風、常易感冒,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發前打噴嚏,鼻塞流清涕,氣短聲低、面白、氣短、咳嗽、舌苔薄白,脈浮或細弱。

  【主方】:玉屏風散加減:黃芪20g、白朮9g、防風10g、五味子6g、桂枝6g、白芍6g、烏梅10g、炙甘草10g。自汗畏風嚴重者加人蔘重用黃芪、防風;形寒肢冷、哮喘頻作,易於感冒者,加制附子、乾薑;盜汗腰膝痠軟者加何首烏、枸杞、杜仲;小兒過敏性哮喘多屬肺脾氣虛合用參苓白朮散。

  【方解】:以玉屏風散為主方,其中黃芪益氣固表、補氣昇陽,防風散寒、使邪去風寒無擾,白朮培土生金以助黃芪之益氣固表為君藥;桂枝通陽散寒,白芍酸斂和陰,桂枝、白芍助黃芪和營衛共為臣藥;五味子溫腎補肺斂肺兼以芳香通竅,烏梅生津、收斂肺氣助黃芪固本、又可制約防風不致宣散太過共為佑藥;甘草調和清藥為使藥。

  5、肺、脾、腎同時兼顧,補益脾腎、助陽通竅。

  【主症】:短息氣粗,往往因飲食不當而誘發,倦怠乏力,動則尤甚,常伴有耳鳴、自汗畏風、納差腹脹、腰膝痠軟、面色不華,舌質或淡或紅,苔薄滑,脈細虛或細數。治法:補腎斂肺健脾、溫陽通竅。

  【主方】:玉屏風散合左歸飲***腎陰虛***或右歸飲***腎陽虛***。黃芪15g、白朮10g、防風6g、細辛3g、炙升麻3g、墨旱蓮30g、五味子10g、鹿角膠***炒珠***6g、熟地10g、山藥6g、桂枝9g、炙甘草10g。腎陽不足者加杜仲、附子等,腎陰虛為防止補陽過燥加枸杞子、桑寄生、桑椹子,血虛風燥加當歸、生地、地骨皮、刺蒺藜、澤瀉、丹皮,肺、脾、腎氣虛明顯加百合、當歸、麥冬、烏梅、五味子,脾虛便溏加苡薏仁、茯苓,腎虛加重者加淫羊藿、補骨脂、肉蓯蓉,反覆發作日久氣血凝滯、溼濁內阻者加赤芍、川芎、當歸尾等。

  【方解】:黃芪益氣固表、補氣昇陽,防風散寒使邪去風寒無擾,白朮培土生金以助黃芪之益氣固表為君藥;細辛溫陽散寒、化飲通竅;桂枝通陽散寒助黃芪固表昇陽,五味子斂肺滋腎生津;墨旱蓮草滋陰益腎;鹿角膠甘鹹微溫益精補血之中又能溫補腎陽,與滋補腎陰之品相伍有“陽中求陰”之效,炒珠服用以緩其滋膩礙脾之弊;熟地滋陰補腎,山茱萸滋腎澀精斂汗,山藥補脾益陰、滋腎固精,共為臣藥;炙升麻助藥上行為使藥;炙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補腎攝納平喘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