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是我國最先發明的的原因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代的畢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

  

  在很遠的古代雖然有了紙和書,但書籍的流傳全靠人的手工抄寫,速度又慢,又容易出錯。到了唐朝,人們發明了一種把字雕刻在整塊木板上再進行印刷的方法,叫雕版印刷。這比手工抄寫方便多了。但是雕版印刷印一面就需要刻一塊木版,一部書要刻許多塊木板,既費時又浪費人力物力。

  到了北宋時期,有一位名叫畢昇的市民,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用膠泥刻出一個一個的字,再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上松油脂、蠟、紙灰等,再放一個鐵框,鐵框中排放做好的字,排滿一鐵框就是一版,再放在火上烤,等蠟油脂融化,用平板把版面壓平,涼了以後就可以印刷了。印刷以後,取下活字,下次還能用。這樣印得又快又好。

  以後,人們又製成了錫、銅、鉛的活字,一直可以用許多年。並且,我國發明的印刷術還傳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