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技術對我國民主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哪些

  網路技術對我國民主發展的促進作用有什麼?對此,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說說網路技術對我國民主發展的促進作用,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網路技術對我國民主發展的促進作用

  一、網路民主的內涵

  “網路民主”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學者馬克·斯勞卡Mark Slouka在1995年提出的。他將“網路民主”界定為:以網路為媒介的民主, 或者是在民主中摻入網路的成分。2011年由郭小安博士所著《網路民主的可能及限度》出版,標誌著網路民主的研究獲得了新的進展。他認為,網路民主是“政治主體藉助網路技術,以網路互動為主要形式,以網路空間為載體,培育、強化和完善民主的過程”。

  二、網路民主的特點

  網路民主是以網路技術為支撐的民主形式,網際網路獨特的屬性,規定著網路民主具有鮮明的特徵:

  一網路民主具有平等性

  所謂網路民主的平等性,是指網路主體具有平等和自由的話語權。全球化的網際網路,將世界各地的網民連結到共同的數字家園之中。網路社會突破了傳統社會的秩序結構,人們無論職業、地位和職務的不同,都可以在網路中自由發表意見,人人都是平等的。網路社會的平等性保證了社會成員的廣泛參與, 賦予網路民主強大的生命力。

  二網路民主具有開放性

  網際網路的開放性特徵,保證了網路資訊的開放性共享, 從而可以極力規避資訊資源的壟斷, 防止暗箱操作。全球化的網際網路,將世界各地的網民連結到共同的數字家園裡,這使得任意地域範圍內的網民在任何時間有可能參與到網路民主政治活動中,傳統民主方式的侷限性因此被徹底打破。

  三網路民主具有互動性

  網路民主的互動性, 既包括網路民主與社會現實的相互作用, 也包括網路參與主體之間的互動性影響。在網際網路中,網民可以及時、直接、真實地掌握全國範圍內各種類別的社會資訊。網民可以大膽、真實地表達自己觀點、主張。此外,網路民主可以提高行政過程的民主化、科學化程度。這是因為公民與公民之間、公民與政治領導人之間的交流是平等通暢的,決策者與公民之間通過建立多維度的聯絡渠道, 極大增強了行政過程的透明性、互動性。

  四網路民主具有虛擬性

  網路民主虛擬性特徵, 讓網路主體可以擺脫現實世界的各種限制而更加真實、準確地發表見解和看法。也正因為如此,公民更加願意主動參與社會建設, 為政府決策建言獻策。

  三、網路技術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積極作用

  網路技術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

  一有助於公眾知情權實現

  資訊公開是群眾知情的基礎。網路興起前,傳統大眾媒體是資訊傳播的主渠道。網路的便捷性所帶來的資訊和信源的多元化,則打破了傳統媒介的資訊壟斷,保證了所有資訊源的充分流動。網路對傳統媒體的收集和整合功能,使得報道更加充分、詳細、及時,大大降低了資訊壟斷的可能性,從而充分保障了公眾的知情權。

  二有助於公眾監督權的實現

  網路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網路監督模式,成為人民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最寬廣的平臺。網路天然的放大效能,使網路監督特別是網路反腐的作用也日益彰顯。在網路時代,每一個人都是記者。無論“家事國事天下事”,均能馬上形成網上輿論。在這網路民意無處不在的“眼球”時代,執政者也感受到空前的壓力。在強大的民意麵前,政府不得不調整甚至改變其決策。從這一點來看,網路確實形成了天然的監督機制和糾錯機制。

  三有助於保障和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權

  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相區別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政治參與,即公民個人旨在影響政府決策的活動。亨廷頓認為:政府對社會資源分配的控制力度將隨著社會的現代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強,而公民利益會更多地受政府決策的影響。所以,公民進行利益表達的慾望和意志也與日俱增。但是,公民的政治參與效能感卻不增反降。究其根本,主要在於空間距離的阻隔和參與渠道的狹窄。人們越是渴望公平正義,則越是強調平等的政治參與。而網際網路技術可以幫助人們縮小社會地位的差距,跨越空間距離的鴻溝,為各種社會群體平等的政治參與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網際網路能夠給人們提供充分的政治參與自由,可以極大地消解傳統政治參與模式中個體對社團組織的高度依賴性,使個人能夠自主且平等地參與。如今重大社會問題的處理以及政府的決策,越來越受到網民參與的影響。例如就社會保險法草案徵求公眾意見時,通過中國人大網僅16天就徵得意見4.7萬多件。如此海量的輿情能夠短時間之內迅速徵集上來, 縱觀歷次草案公開徵求意見中,也只有網路才能做到。在出現各種重大事件和災難的時候,網民們總會發出自己的聲音。從華南虎照片、到汶川地震、奧運火炬傳遞、藥家鑫事件等事件的處理,網民們集體參與其中並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倘若沒有他們的積極參與,或許這些事件發展到最後,都會有與實際不同的結局。

  四有助於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

  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從最初的不適應網路表達,到現在許多單位和人員習慣性的“線上辦公”,上網變成每天的工作“職責”;從過去的“恐網”,到如今線上與網民交流,主動傾聽民意、體察民情,搭建平臺鼓勵廣大網民建言獻策,問政於民、採智於民。英雄莫問出處,網路世界臥虎藏龍。網民為政府匯聚了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恰恰是諸如網民“灌水”、“回帖”、“拍磚”這樣一些沒有被加工過的原汁原味的建議和訴求,使得政府真實地知道人們在想什麼、關注什麼、喜歡什麼、厭倦什麼、支援什麼和反對什麼。通過網路逐步建成系統化、成熟化的網路輿情采集機制,在網民中肯的建言中尋求智慧,及時修正和調整政策,尋求最廣大的民眾對決策最廣泛的理解和支援,從而達到政府和民眾的真正的共識和雙贏;通過網路即時傳輸的便捷性,在政府與公民之間建立即時對話、迅捷辦公的體制,縮小公共服務部門與群眾的距離,從而最終促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五有助於排解社會不滿情緒,促進社會和諧

  在任何社會和任何時代,人們都有各種情緒和不滿需要發洩,特別是在當今中國迅速轉型且政治體制改革尚未完成時期。雖然並非每一種情緒都是政治性的,但如果忽視這些情緒的排解,是極有可能影響公權力與民眾的關係的。中西方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迥異。在西方國家,人們的不滿往往通過多黨制、“政黨輪莊”來排解。而在當今中國政治體制下,人們急需情緒的緩衝器。當下流行的部落格、論壇和微博等網路平臺,實際上正在發揮這樣的功能,甚至出現了許多知名博主以及像韓寒這樣的知名“意見領袖”。對於網路上的各種言論,只要其不違背四項基本原則,不違背社會和道德底線,我們都應該對其有一種包容的態度。中國的發展需要穩定的國際和國內環境,尤其是營造一個和諧穩定的國內環境。而各種社會情緒的合理、充分的釋放,恰恰又是保障社會穩定的一個基本要素。我們理應搭建各種有效的意見表達平臺,給予網路媒體和網民充分的理解和包容,使公眾的各種聲音和建議都能夠及時、準確、真實地反映到決策層,從而促使決策者制定更加符合群眾需求的,充分體現民意的政策。

  總結

        網路民主是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新事物。套用俞可平先生的話說,網路民主的確是個好東西。當然,這並非意味著網路民主的所有方面都是好的。正如一把雙刃劍,它也有許多弊端。但它的積極作用是我們這個時代無法迴避的,我們應當充分吸收網路民主所蘊含的有價值的營養元素。網路只是嵌入在現行體制內的技術工具。受到現實條件和國情的影響,中國網路民主的發展必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甚至在某些階段會出現許多矛盾和衝突。但是,網路民主的發展是現代文明發展的大勢所趨,我們必須順應潮流,抓住機遇,全面推進網路民主建設,揚長避短、趨利避害,讓中國的網路民主走上健康、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