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環境汙染的原因有什麼

  環境汙染是指環境中出現的因其化學成分或數量而阻礙自淨過程併產生有害於環境和健康的物質。那麼,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我國環境汙染的原因

  1、大氣汙染問題:

  2000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95萬噸,居世界第一位。據專家測算,要滿足全國天氣的環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現有基礎上至少削減40%。此外,2000年中國煙塵排放量為1165萬噸,工業粉塵的排放量為1092萬噸。大氣汙染是中國目前第一大環境問題。

  2、水環境汙染問題:

  中國七大水系的汙染程度依次是: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42%的水質超過3類標準***不能做飲用水源***,全國有36%的城市河段為劣5類水質,喪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庫***和城市湖泊水質普遍較差,75%以上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主要由氮、磷汙染引起。

  3、垃圾處理問題:

  中國全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達8.2億噸,綜合利用率約46%。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噸,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裝物和農膜導致的白色汙染已蔓延全國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災問題:

  目前,中國國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佔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中國每年遭受的強沙塵暴天氣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內蒙古一些地區的居民被迫遷移他鄉。

  5、水土流失問題:

  中國全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每年流失的土壤養分為4000萬噸標準化肥***相當於全國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來,中國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總量達4000萬畝,這對中國的農業是極大損失。

  6、旱災和水災問題:

  20世紀50年代中國年均受旱災的農田為1.2億畝,90年代上升為3.8億畝。1972年黃河發生第一次斷流,1985年後年年斷流,1997年斷流天數達227天。有關專家經調查推測:未來15年內中國將持續乾旱。而長江流域的水災發生頻率卻明顯增加,500多年來,長江流域共發生的大洪水為53次,但近50年來,每三年就出現一次大澇,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7、生物多樣性破壞問題: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破壞較嚴重的國家,高等植物中瀕危或接近瀕危的物種達4000-5000種,約佔中國擁有的物種總數的15%-20%,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聯合國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中國有156種,約佔總數的1/4。中國濫捕亂殺野生動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動物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屢禁不止。

  8, WTO與環境問題:

  中國加入WTO將面臨兩方面新的環境問題。一方面是國際上的"綠色貿易壁壘"。由於中國目前的環境標準普遍低於發達國家的標準,中國的食品、機電、紡織、皮革、陶瓷、菸草、玩具、鞋業等行業的產品將在出口貿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於國際市場對中國的礦產、石材、藥用植物、農產品、畜牧產品的大量需求,可能會加重中國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同時,中國可能成為國外汙染密集型企業轉移的地點和大量的國外工業廢物"來料加工"的地點,這將極大地加重中國的環境問題。

  9、三峽庫區的環境問題:

  三峽工程是中國目前正在實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該工程定於2003年開始發電。三峽建成後對地質環境、水資源環境、生態環境***涉及庫區兩岸和整個上游地區***的影響,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庫區汙染是目前擺在三峽建設者面前的大課題。三峽工程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環境問題。

  10、永續性有機物汙染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難降解的永續性有機物汙染開始顯現。國際上今年簽署了《關於永續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其中確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種永續性有機汙染物在中國的環境介質中多有檢出,中國是公約的簽字國。這類有機汙染物具有轉移到下一代體內,並在多年後顯現其危害的特點,也被稱為"環境激素"或"環境荷爾蒙",危害嚴重。目前這類有機汙染物廣泛存在於工農業和城市建設等使用的化學品之中。

  環境汙染的法規

  瀋陽正式開啟大氣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模式

  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是排汙者通過繳納或按合同約定支付費用,委託專業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汙染治理的新模式。第三方治理是推進環保設施建設和運營專業化、產業化的重要途徑,是促進環境服務業發展的有效措施。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2014年釋出的《關於推行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和省政府辦公廳2016年下發的《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行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均鼓勵支援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瀋陽市一直在引導和推進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工作,提高汙染治理的效率和專業化水平。瀋陽市比較專業的具備環境汙染治理和運營維護等資質的環境保護綜合服務商,擁有專業的人才與技術優勢,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瀋陽環境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等國內知名的科研院所保持緊密的合作,特別是擁有先進的大氣汙染防治技術。

  遼寧省強化環保作用去產能 加強環境監測和減排核查

  遼寧省委省政府近日在《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強調,對產能過剩行業,要加強環境監測和減排核查等監督檢查。根據《意見》,我省將力爭經過3年~5年努力,集中力量完成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取得重要進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意見》強調,要加大淘汰落後產能力度,建立健全化解過剩產能的長效機制,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尤其要加大重點行業去產能的工作力度,嚴格禁止產能過剩行業新增產能專案。抓緊落實《遼寧省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實施方案》和《遼寧省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實施方案》,引導企業主動退出。同時,要加大對違法違規增加過剩產能企業的整改監督、依法處罰或取締力度。要分年度制定全省落後產能淘汰計劃,並落實到各市及相關企業。要提升產能過剩行業的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土地等指標的約束性標準,增加落後產能企業和專案使用能源、資源、環境、土地等稅費成本,加強環境監測、減排核查和企業執行質量標準等監督檢查。

  雲南環境汙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實施方案印發執行

  雲南省環保廳、中國保監會雲南監管局聯合制定的《雲南省環境汙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印發執行。據瞭解,近年來,雲南省環境風險管理形勢日趨嚴峻。開展環境汙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不僅有利於促進政府轉變職能,提升監管水平;有利於促使企業加強環境風險管理,減少汙染事故發生;更有利於迅速應對汙染事故,及時補償、有效保護汙染受害者的權益,穩定社會秩序。

  《方案》指出,通過試點,逐步完善雲南省環境汙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建立健全風險評估、損失評估、責任認定、事故處理、保險金賠付等工作機制。到2020年,使環境汙染強制責任保險基本覆蓋重汙染行業和重點防控區域,基於環境風險程度的投保企業目錄初步建立,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企業風險有效分散,環境安全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在防範和應對環境汙染事故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環境汙染損害賠償制度 建立推進環保專案PPP模式

  2016年是“十三五”環境保護的頂層設計之年。“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建立環境質量目標責任制和評價考核機制,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等目標。與此相呼應的是,環保部在上半年組建設立水、大氣、土壤三大司局,出臺“土十條”和發揮環保作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意見,推廣環保專案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等。

  今年3月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切實落實地方政府環境責任,開展環保督察巡視,建立環境質量目標責任制和評價考核機制。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推行全流域、跨區域聯防聯控和城鄉協同治理模式。同時,還要求推進多汙染物綜合防治和統一監管,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汙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實行排汙許可“一證式”管理。建立健全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嚴格環保執法,開展跨區域聯合執法,強化執法監督和責任追究;建立企業環境信用記錄和違法排汙黑名單制度,強化企業汙染物排放自行監測和環境資訊公開,暢通公眾參與渠道,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實行領導幹部環境保護責任離任審計。

  雲南將在首批131家企業試點環境汙染強制責任保險

  環境汙染責任保險在我國已經實施近兩年,取得了積極的社會反響,環保與保監部門的協調工作機制已經建立,多個環境汙染責任保險產品投入市場,各地的試點工作也在穩步推進,全國環境汙染責任保險試點取得了階段性進展。雲南將在首批131家企業試點環境汙染強制責任保險,這將顯著有利於解決環境汙染的損害,更能實現對企業的環境治理過程管理,倒逼有環境風險的企業改善其有關環境的管理。

  雲南省在吸取各試點省市經驗後,也加強了關於強制的設計。比如沒有及時投保的企業,將採取暫停稽核企業申請的環境保護相關專項資金;在該企業環境行為信用評價中,降低其信用等級;加大對該企業環境監管力度等措施。在試點和實踐中,政府還應對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起到防範環境風險企業研製對策,降低責任險的作用。

  環保新三司征戰水、大氣、土壤等環境汙染治理

  向環境汙染宣戰,水、大氣、土壤等三個新環境管理司整裝出發。新三司的設立將環境管理由原來的以條線為主變為以板塊為主,更好地對接了“大氣十條”、“水十條”和“土十條”,將使三大行動計劃的各項任務、分工、目標和職責都更明確,給環保工作提供了新的“抓手”。“環境質量改善是目的,總量控制只是改善環境質量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年初的全國環保工作會議上,環保部長陳吉寧指出,二者是全面與區域性、目的和手段、紅線和底線的關係。隨著汙染源全面達標排放,環境質量逐步改善,總量減排將不是主要手段。

  設立新三司也正是從改善環境質量出發。陳吉寧並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做這樣一項改革,主要目的就是要強化“以環境質量改善”為環保工作的核心。水、土壤、大氣是三個有明確質量要求的環境介質,將它們作為環保部的核心業務司,將進一步強化環保部的工作目標是圍繞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的好轉和改善來梳理業務,強化工作要求,提高工作質量。在環保專家彭應登看來,“三司”的設立是伴隨著治汙形勢變化提出的,面對霧霾問題不斷突出,水汙染事件、土壤汙染事件不斷湧現,原有的按新、老汙染源劃分進行排放達標綜合管理的手段越來越“力不從心”。在這種情況下,針對水、大氣、土壤環境介質進行專項管理,給環保工作提供了新的“抓手”。

  國家儘快統一環境汙染的檢測依據及公佈排放標準

  檢測依據不統一,可能導致罪刑不相適應。建議國家明確統一環境汙染的檢測依據及公佈排放標準限值,以確保法律適用的統一。實踐中,對汙染環境刑事案件處理結果差異較大,建議從三個方面完善相關規定,實現罪刑相適應。統一環境汙染的檢測依據及公佈排放標準限值。以排放工業廢水導致環境汙染案為例,辦案時援引依據各不相同,如國家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準、汙水綜合排放標準、電鍍汙染物排放標準、廢水綜合排放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等均有引用的,還有的未標明援引任何標準,只在法律文書事實部分列明檢測樣本中各元素的濃度或者註明超過“國家規定排放限值標準三倍以上”。

  一、完善罰金刑制度。刑法雖對汙染環境罪規定“並處或單處罰金”,但法律和司法解釋均未規定明確的罰金刑幅度,導致法律適用不統一:在經濟發達地區,即使汙染後果不特別嚴重卻可能被判處較高的罰金;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即使後果特別嚴重卻可能被判處較少的罰金,甚至同一省內同類案件判處的罰金刑高低相差也很大。因此,建議判處罰金刑時應考慮犯罪行為、結果,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受汙染環境治理恢復的費用;犯罪分子、犯罪單位的經濟能力。同時,依法沒收犯罪分子、犯罪單位的違法所得,上繳國庫。二、增設環境恢復義務。刑事訴訟法第99規定,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檢察機關有權在個人和集體、國家財產因犯罪行為遭受物質損失時,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向法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其目的是將環境恢復義務作為犯罪的必要代價。針對某些犯罪分子、犯罪單位有能力補救、挽回、恢復環境的案件,法院在判決時應責令被告人及單位補救、挽回、恢復、減少環境損失。

  環保督察組:針對環境汙染整治繼續加大監督力度

  環保工作壓力傳導不到位、違法違規上馬專案、部分重點工作推進不嚴不實、部分割槽域環境質量急劇惡化……5月3日,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河北省反饋了環保督察的意見。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督察的重要決策部署,2015年12月31日至2016年2月4日,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對河北省開展了環境保護督察,並形成督察反饋意見。

  督察要求,河北省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要求,堅決貫徹落實對河北省的重要指示,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根據“大氣十條”任務要求,採取有效措施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切實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加快能源結構調整,不折不扣完成國家下達的煤炭削減任務;對於違法違規建設專案,要依法依規分類處理,該取締的一律取締到位;加大環境保護投入,切實強化散煤治理、油品質控、地下水壓採、礦山環境治理、“土小”企業整治等工作;加大水環境治理力度,堅決遏制水質惡化問題。依法依規嚴肅責任追究,對於督察中發現的問題,要責成有關部門進一步深入調查,釐清責任,並按照有關規定嚴肅問責。督察強調,河北省委、省政府應根據《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要求,抓緊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在30個工作日內報送國務院。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實情況要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向社會公開。督察組還對發現的問題線索進行了梳理,並將按有關規定,分別向中央有關部門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移交移送。

  中國土壤治理有“大動作”環境汙染整治方案將實施

  近期發生的一些有關土壤問題的事件,再一次將土壤汙染防治推向了“風口浪尖”。4月25日,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在向全國人大會第二十次會議作年度環境報告時說,今年將出臺實施《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對此,相關人士指出,該計劃的出臺以及專項資金的支援表明我國在土壤汙染防治方面要有“大動作”。此舉不僅將帶來環境的改善,整個國民經濟都將因此受益。

  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指出,我國土壤汙染防治面臨著問題的複雜性和基礎的薄弱性,一方面,土壤汙染本身具有滯後性和隱蔽性,屬於持久積累型汙染;另一方面,我國對於土壤汙染的底數不夠清楚,缺乏專項法律法規。同時,針對土壤修復,我國也缺乏土壤環境質量標準體系。

  面對“困局”,中國也在不斷尋求解決之道。陳吉寧表示,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詳查將啟動,以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為重點,實行分級分類管控;完成土壤環境質量國控監測點位設定,建立土壤環境基礎資料庫;健全土壤汙染防治相關標準和技術規範,推進治理與修復試點示範。“‘土十條’的出臺以及針對性措施的實施,表明我國在防治土壤汙染方面要有大動作。政府通過一系列舉措向社會釋放了治理土壤汙染的強烈訊號,我國的土壤汙染防治將進入全面佈局的階段,土壤汙染的問題將能夠一步步得到解決。”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宇軍表示。

  《河湖生態環境管理主要領導負責制》通過 進一步追究環境汙染問題

  不久前,北京市政府召開常務會議,研究實行河湖生態環境管理地方行政主要領導負責制等相關事項。會議原則通過了《關於實行河湖生態環境管理地方行政主要領導負責制的意見》,指出,各區政府對轄區河湖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務必以上率下,層層落實責任,因地制宜制定本區“河長制”工作方案,綜合運用行政、經濟、科技手段,推動河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各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獎懲機制,嚴格問責考核,定期向社會公佈、曝光檢查情況,確保各年度治理目標任務完成。

  會議研究《北京市清理整治涉及違法違規“小散亂汙”企業工作實施方案》時強調,要緊盯重點區域,突出成片治理,將50個重點鄉鎮、街道和200個行政村作為重中之重,列入整治臺賬;明確屬地責任,逐級抓好落實,對責任落實不到位的,嚴肅問責;推動齊抓共管,形成部門合力,務求整治工作取得實效。同時要加強輿論引導,形成氛圍,傳遞全社會共同參與治理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