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星球有光環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我們之所以能看到閃閃發亮的星星,是因為他的表面有一層光環,那這些光環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為什麼很多星星有光環

  對於遠離太陽的類木行星來說,除了有其繞轉的衛星外,還有另一類繞轉的物體,這就是行星光環,行星光環的形成在於其環繞的物質離行星更近,這些物質的質量不很大, 因而物質團塊的體積在不很大時就會超過它的洛希體積***如果星體體積大於它的洛希體積,則星體上的物質就會由於另一顆星的引力而流出,像密近雙星的兩顆子星交換物質那樣***,使它們不能凝聚成一個大的衛星,而只能形成環繞行星的運動的連續分佈的物質系——即光環,例如著名的土星光環就是這樣形成的。

  行星光環色彩由構成行星光環的物質微粒的大小決定。構成行星光環的微粒體積不同對白色太陽光的散射程度就有差異,體積較大的微粒對太陽光的散射接近色譜紅色區域,而體積較小的微粒則靠近藍色。現已知道,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有光環。不過它們的光環比較闇弱,不像土星光環那樣明亮,比較容易在地面上用望遠鏡發現而已。

  行星環的形成有三種可能的方法:來自原本就存在於洛希極限內,不能形成衛星的原行星盤物質;來自天然衛星遭受巨大撞擊後產生的碎屑;或是在洛希極限內受到潮汐力拉扯而瓦解的天然衛星產生的碎屑。多數的環被認為是不穩定的,經過數千萬或數億年的歲月後就會消失,但是土星環看起來非常的古老,可以追溯至太陽系的早期。

  環內的微粒有各種不同的組成,它們可能是矽酸鹽或冰的塵粒,也可能有大的岩石和卵石,並且於2007年在土星環內偵測到來自8顆小衛星造成的潮汐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