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失靈的原因有哪些

  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s***是指市場無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勞務的情況,為什麼市場失靈,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市場失靈的原因

  一、壟斷

  壟斷是指一家廠商控制某產品的供給。壟斷之所以會造成市場失靈是因為:壟斷廠商通過減少產量,提高價格來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率,還帶來機會和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壟斷企業缺乏降低成本和進行技術革新的動力,導致管理鬆懈。導致尋租活動的出現;破壞了市場公平,浪費經濟資源。

  二、外部性

  是指某個人的一項經濟活動給其他福利造成了好或壞影響,但並沒有得到相應報酬或者相應的補償。外部性可以分為:正外部性***外部經濟***、負外部性***外部不經濟***,其中正外部性又可以分為生產正外部性和消費正外部性;負外部性又可以分為生產負外部性和消費負外部性。

  三、公共物品

  所謂公共物品,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對應的,私人物品有兩個明顯的特徵:競爭性和排他性。非競爭性是指消費者對某一種公共物品的消費並不影響其他人對該公共物品的消費。非排他性是指公共物品可以由任何消費者進行消費,其中任何一個消費者都不會被排斥在外。

  四、資訊不對稱

  資訊不對稱是指市場上買賣雙方掌握的資訊量不一樣。資訊不對稱會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其中:逆向選擇是指在買賣雙方資訊不對稱的條件下,質量差商品往將好擠出市場現象。道德風險也稱為敗行,是指交易雙方達成協議後的一利用資訊不對稱,通過改變自身的行為來獲取利益。

  市場失靈的表現

  ⑴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

  這是因為市場機制遵循的是資本與效率的原則。資本與效率的原則又存在著“馬太效應”。從市場機制自身作用看,這是屬於正常的經濟現象,資本擁有越多在 競爭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與財富向資本與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資本家對其僱員的剝奪,使一些人更趨於貧困,造成了收入與財富分配的進一步拉大。這種拉大又會由於影響到消費水平而使市場相對縮小,進而影響到生產,制約社會經濟資源的充分利用,使社會經濟資源不能實現最大效用。

  ⑵外部負效應問題

  外部負效應是指某一主體在生產和消費活動的過程中,對其它主體造成的損害。外部負效應實際上是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產或消費單位為追求更多利潤或利差,會放任外部負效應的產生與蔓延。如化工廠,它的內在動因是賺錢,為了賺錢對企業來講最好是讓工廠排出的廢水不加處理而進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這樣就可減少治汙成本,增加企業利潤。從而對環境保護、其它企業的生產和居民的生活帶來危害。社會若要治理,就會增加負擔。

  ⑶競爭失敗和市場壟斷的形成

  競爭是市場經濟中的動力機制。競爭是有條件的,一般來說競爭是在同一市場中的同類產品或可替代產品之間展開的。但一方面,由於分工的發展使產品之間的差異不斷拉大,資本規模擴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礙了資本的自由轉移和自由競爭。另一方面,由於市場壟斷的出現,減弱了競爭的程度,使競爭的作用下降。造成市場壟斷的主要因素。①技術進步;②市場擴大;③企業為獲得規模效應而進行的兼併。一旦企業獲利依賴於壟斷地位,競爭與技術進步就會受到抑制。

  ⑷失業問題

  失業是市場機制作用的主要後果,一方面從微觀看,當資本為追求規模經營,提高生產效率時,勞動力被機器排斥。另一方面從巨集觀看,市場經濟執行的週期變化,對勞動力需求的不穩定性,也需要有產業後備軍的存在,以滿足生產高漲時對新增勞動力的需要。勞動者的失業從巨集觀與微觀兩個方面滿足了市場機制執行的需要,但失業的存在不僅對社會與經濟的穩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資本追求日益擴張的市場與消費的需要。

  ⑸區域經濟不協調問題

  市場機制的作用只會擴大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現象,一些經濟條件優越,發展起點較高的地區,發展也越有利。隨著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勞動力素質,管理水平等也會相對較高,可以支付給被利用的資源要素的價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優質的各種資源,以發展當地經濟。 那些落後地區也會因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優質要素資源的流失而越發落後,區域經濟差距會拉大。再是因為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利益,在不同地區使用自然資源過程中也會出相互損害的問題,可以稱之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負外部效應:江河上游地區林木的過量開採,可能影響的是下游地區居民的安全和經濟的發展。這種現象造成了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協調與危害。

  ⑹公共產品供給不足

  公共產品是指消費過程中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競爭性的產品。所謂非排它性也就是一當這類產品被生產出來,生產者不能排除別人不支付價格的消費。因為這種排它,一方面在技術上做不到,另一方面卻使技術上能做到,但排它成本高於排它收益。所謂非競爭性是因為對生產者來說,多一個消費者,少一個消費者不會影響生產成本,即邊際消費成本為零。而對正在消費的消費者來說,只要不產生擁擠也就不會影響自己的消費水平。這類產品如國防、公安、航標燈、路燈、電視訊號接收等。所以這類產品又叫非盈利產品。從本質上講,生產公共產品與市場機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產者是不會主動生產公共產品的。而公共產品是全社會成員所必須消費的產品,它的滿足狀況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福利水平。這樣一來公共產品生產的滯後與社會成員與經濟發展需要之間的矛盾就十分尖銳。

  ⑺公共資源的過度使用

  有些生產主要依賴於公共資源,如漁民捕魚、牧民放牧。他們使用的就是以江湖河流這些公共資源為主要物件,這類資源既在技術上難以劃分歸屬,又在使用中不宜明晰歸屬。正因為這樣,由於生產者受市場機制追求最大化利潤的驅使,往往會對這些公共資源出現掠奪式使用,而不能給資源以休養生息。有時僅管使用者明白長遠利益的保障需要公共資源的合理使用,但因市場機制自身不能提供製度規範,又擔心其他使用者的過度使用,出現使用上的盲目競爭。

  市場失靈怎麼辦?

  從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一個新的歷史跨越,也艱難而偉大的實踐。排除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要求我們轉變政府職能,改善巨集觀調控,解決好市場失靈問題。既要使經濟以市場機制為主體進行配置資源,又不能讓它完全自發的執行,政府應該有所作為。轉變政府經濟職能,關鍵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把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轉移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在巨集觀調控時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政府儘量不參與資源配置;二是一旦參與要以市場的手段來進行。針對市場失靈的三大表現,作為經濟主體的各級政府,發揮應有的經濟職能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可以採取如下對策。

  首先,政府要做好提供公共物品的工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以保證整個國民經濟有良好的“硬體條件”。同時,政府還要承擔起那些投資規模大、資金回收期長而又是對經濟發展起重大影響作用的專案,如國防建設、教育、醫療衛生、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三峽工程等等。這樣,既解決了市場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問題,保證了國民經濟正常執行;同時,政府投資在過程中還可以解決相當一部分下崗工人的再就業問題,也可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投資和生產,從而推動經濟的繁榮。近些年來,中國政府連年發行國債以專門促進基礎設施建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帶有行政壟斷性質的經營性行業,政企不分、以行政權力阻止商業競爭對手進入其市場壟斷範圍。其高經濟收益的取得是與行業的行政壟斷地位聯絡在一起的,含有大量的非公平競爭因素。長此以往,諸如此類的市場失靈現象就會嚴重阻礙市場經濟的執行和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對於經濟發展中的壟斷問題和其他不正當競爭問題,政府要站在仲裁者的立場,通過建立健全各項法律法規並嚴格執法加以解決。 第二,政府要建立良好的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和具體的執行體制,制定各級各類中長期的發展規劃,降低交易成本,為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軟體條件”。制度或體制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正常執行的基本保障,如缺乏良好的激勵制度,個人或企業的勤奮勞作未能獲得應有的報酬,就會降低其工作積極主動性,小而言之是企業的損失,若社會的大氣候如此,損失的就是國家了。再如若某人被搶劫而無人問津,沒有一個健全的制度能夠保證其財產安全或財產所有權,這個社會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經濟秩序和經濟安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諾斯甚至將制度的變遷視為經濟增長的原因,可見制度建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從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來說,當務之急是完善財產製度和市場經濟制度。《決定》也指出,要加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制定和研究,提出發展的重大戰略、基本任務和產業政策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