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頭菇長菇階段管理技術

  猴頭菇又叫猴頭菌、猴頭、猴頭蘑、刺蝟菌、花菜菌、山伏菌、蝟菌。猴頭菇是現在很常見的蔬菜之一,它的營養價值高。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猴頭菇要獲得高質量的產品,長菇階段必須加強以下幾方面的管理。

  1.調節溫度

  菌袋下田後應 從原來發菌期溫度,降到出菇期最佳溫度16℃~20℃條件下進行催蕾。在適溫環境下,從小蕾到發育成菇,一般10~12天即可採收。氣溫超過23℃時,子實體發育緩慢,會導致菌柄不斷增生,菇體散發成花菜狀畸形菇,或不長刺毛的光頭菇。超過25℃還會出現菇體萎縮。因此出菇階段,要特別注意控制溫度,若超過規定溫度,可採取4條措施:①空間增噴霧化水。②畦溝灌水增溼。③陰棚遮蓋物加厚。④錯開通風時間,實行早晚揭膜通風。中午開啟罩膜兩頭,使氣流通順。創造適合溫度,促進幼蕾順利長大。

  2.加強通風

  猴頭菇是好氣性菌類,如果通風不良,二氧化碳沉積過多,刺激菌柄不斷分枝,抑制中心部位的發育,就會出現珊瑚狀的畸形菇。在這種飽和溼度和靜止空氣之下,更易變成畸形菇體,或雜菌繁殖汙染。為此野外畦栽,每天上午8時應揭膜通風30分鐘,子實體長大時每天早晚通風,適當延長通風時間。但切忌風向直吹菇體,以免萎縮。

  3.控制溼度

  子實體生長髮育期必須科學管理水分,根據菇體大小、表面色澤、氣候晴朗等不同條件,進行不同用量噴水。菇小勿噴,特別是穴口向下擺袋或地面擺袋的,利用地溼就足夠,一般不噴水。若氣候乾燥時,可在畦溝淺度蓄水,讓水分蒸發在菇體上即可。檢測溼度是否適當,可從刺毛觀察,若刺毛鮮白,彈性強,表明溼度適合;若菇體萎黃,刺毛不明顯,長速緩慢,則為溼度不足,就要噴水增溼

  噴水必須結合通風,使空氣新鮮,子實體茁壯成長。但要嚴防盲目過量噴水,造成子實體黴爛。栽培場地必須創造適合85%~90%的空氣相 對溼度。幼菇對空間溼度反應敏感,若低於70%時,已分化的子實體停止生長。即使以後增溼恢復生長,但菇體表面仍留永久斑痕。如果高於95%,加之通風不良,易引起雜菌汙染。創造適宜溼度可採取:①畦溝灌水,增加地溼。②噴頭朝天,空間噴霧。③蓋緊畦床上塑料薄膜保溼。④幼蕾期架層栽培的,可在表面加蓋溼紗布或報紙增加溼度。

  4.適度光照

  長菇期要有散射光,一般300~600勒克斯光照度。野外陰棚掌握“三分陽七分陰,花花陽光照得進”,以滿足子實體生長需要。

  5.適期採收,巧管再生菇

  猴頭菇從菌蕾出現,到子實體成熟,在環境條件適宜的情況下,一般10~12天。有的還可8~10天提前成熟。成熟標誌:菇體白色,菌刺粗糙,並開始彈射孢子,在菌袋錶面堆積一層稀薄的白色粉狀物。根據猴頭菇市場的要求,採收的成熟度略有差別。作為菜餚保鮮應市或鹽漬加工的猴頭菇,最好在菌刺尚未延伸,或已形成但長度不超0.5釐米,尚未大量釋放孢子時採收。此時色澤潔白,風味鮮美純正,沒有苦味或極微苦味。若是作為藥用的猴頭菇,以脫水烘乾為商品,子實體成熟度可以延長些,以菌刺1釐米左右採收為好。

  猴頭菇一般可採收3批,有的還可收4批,但以頭1~2批產量高,品位高,一般佔總產量的 80%。再生菇培育是在第一批菇採收後,停止噴水3天;並揭膜通風12小時,讓採收後菇根表面收縮,防止發黴;再把溫度調整到23℃~25℃,使菌絲體積累養分。5天左右原基出現,10天左右幼蕾形成,此時把溫度降到16℃~20℃,空氣溼度提高到90%左右,子實體即健康成長。整個生產週期正常氣溫條件下60~70天結束,生物轉化率一般90%~100%。

  猴頭菇出菇階段怎樣科學管理

  1、創造適宜溼度

  子實體生髮育期,必須科學管理水分,根據菇體大小、表面色澤、氣候晴朗等不同條件,採取不同噴水量。歸納起來是:地溝栽培水面溼度大,不必噴水。室內架栽,氣候乾燥時,微噴袋面;而野外架栽穴口向下長菇的微噴。檢測噴水適度否,可從刺毛觀察,若刺毛鮮白,彈性強,表明溼度滿足了。如果菇體萎黃,刺毛不明顯,長速緩慢,則為溼度不足,要多噴勤噴。噴水必須結合通風,使空氣新鮮,子實體茁壯成長。栽培場地必須創造適合85%~90%的空氣相對溼度。

  2、加強通風換氣

  通風不良,二氧化碳聚積過多,刺激菌柄不斷分枝,抑制中心部位的發育,就會出現珊瑚狀的畸形菇。野外架栽或畦栽,每天上午8時應揭膜通風30分鐘,子實體長大時每天2~3次,但切忌風向直吹菇體,以免萎縮。

  3、合理調節光源

  長菇期要有300~500勒散射光,野外蔭棚掌握"三分陽七分陰,花花陽光照得進";室內栽培向陽處,需掛草簾遮陽;地下室、人防工事,可按每隔5~7米,安裝60~100瓦電燈1盞,每天照明8小時,以滿足子實體生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