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後如何創業
創業是一條漫長的路,路上每個人見到的風景都各有不同。今天我們一起看看80後的創業之路。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80後夫妻辭職經營微信公眾號 年收入幾百萬
新媒體開啟了一個擁有無限可能的嶄新時代。每個人都可以藉助科技的力量完成自我的擴張。這對80後創業的小夫妻的經歷就給我們這樣的啟示!
2014年10月,30歲的劉義寶辭去他在國企穩定而且收入不錯的工作。他來到青島,開始自己的創業之路。與傳統創業不同,劉義寶創業做的是新媒體。目前團隊只有兩個人——他和妻子。一個負責內容編輯,一個負責商務洽談。藉助自己此前創立的微信公眾號,他去年的收入達到幾百萬元。
夫妻一起辭職“下海”
這位擁有140多萬粉絲的“大號群主”***影響大的微信公眾號主人***看起來挺“樸實”,膚色有些黑,穿著夾克棉衣、格子衫、牛仔褲。
劉義寶的老家在遼寧省鞍山市的一個農村,父母都是農民,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之前他經常下地幫大人幹農活。2004年,劉義寶考上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學習中文。2008年畢業後,應聘到煙臺一家港口公司做企業宣傳。
公司在小縣城,消費低,房價也不高。他和妻子是大學同學,兩人年收入10多萬元,在當地算是“中產”。如果沒有“意外”,在那裡安逸生活是很好的選擇。
這位自稱是個“比較保守”的人,卻在不久前下決心突破自己,和妻子一起辭職開始創業。辭職那天,在離職率很低的國有公司引起了轟動。
讓劉義寶辭職的底氣,來自他經營著一個年收入達幾百萬元微信公眾號和方興未艾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在市北區延吉路租下一間寫字樓,註冊公司,“下海”創業。
“玩”出來的新天地
劉義寶內心是“有點文藝追求的”。大學期間,他經常在校園論壇發表自己創作的帖子,是當時校園論壇的名人。其中一篇帖子成為一時熱帖,使他認識並追上了讀計算機專業的妻子,這在同學中傳為佳話。
讀中文的人大多有一種分享慾望,希望把自己看到的喜歡的內容讓更多人看到,劉義寶也不例外。靠著這份簡單的分享慾望,他大學時逛論壇,有了微博開微博。後來有了微信公眾號,他就註冊賬號,成為最早一批註冊公眾號的人。新的網路傳播方式讓他能夠放大自己的業餘愛好,推送的一些走心的文章和圖片讓他有了第一批忠實的粉絲。
註冊公眾號後的一段時間,劉義寶只是偶爾推送一些文章或圖片。從2013年3月開始,他開始正式運營賬號,每天推送一條單文圖,這些經過他細心挑選的文字、圖片“觸痛讀者柔軟的心底”,每天都有緩慢的漲粉,經營半年左右,他的賬號有了幾萬粉絲。
這時他意識到單靠自己終究做不大,開始考慮和其他大號互推,他試著申請加入一些運營公眾號的群。在這個圈子裡,他認識了很多大號的群主,參加了一波又一波的互推,粉絲增長開始井噴。到2013年年底,他的微信公共賬號達到了20萬粉絲,成為一個小有名氣的公眾號。
劉義寶對它的定位是“只關風月”,每天推發美文、世界各地的美景和生活、各種有趣的工藝品。這讓他避免了一些麻煩,也讓他的受眾以年輕女生為主。一次投票後發現,其中女生佔了八成。很多粉絲還加了他的個人微訊號,他說從他們發的朋友圈看出,這些大多是喜歡旅行、攝影和文字的文藝青年。
廣告年收入幾百萬
龐大的粉絲群和獨特的受眾群體,讓劉義寶獲得了巨量資源,“根本沒敢想”。一些朋友知道後,便幫他參謀商業化,建議公眾號要落地做電商才有出路,每天這麼多流量空跑十分浪費。劉義寶也心動過,但另一位朋友提醒他,既然是***,就是媒體,就應該發揮媒體的功能,應該專注於媒體品牌的影響力。
這席話點醒了劉義寶,他對自己的賬號開始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我沒有做電商的貨源、渠道和相關的經驗,所以那條路並不適合我”,劉義寶說。
這樣定位後,對廣告客戶也有了嚴格的選擇,只接受品牌廣告,廣告內容還要做得很軟才行。即使在這樣的標準下,每天仍廣告不斷,拒掉的廣告更是有幾十個。這種不急於套現的做法為劉義寶贏得了更大的市場,很多高階品牌願意跟他合作,光去年一年的廣告收入就達到幾百萬元。
從資料看到,他的賬號文章不僅閱讀量高,而且得贊總量也非常多,有時一篇能達到三千多“贊”,這在國內的賬號中十分少見。他將這些歸結於自己對內容的挑剔,不走有數量沒質量的歧路,長期堅持下來,已有了比較穩定的閱讀群體。
雖然獲得了很大收益,劉義寶卻還是有很強的危機感。他說,現在每天推送的圖文中原創的內容不多了,很多內容都是向國外新媒體學,或者看到國內同行推送後閱讀量很高,自己直接拿來用。這些雖能滿足現狀,但將來可能涉及到版權問題或政策風險,“不敢說半年後還會這麼好”。
從正式運營賬號後,劉義寶從未間斷過一天,大年三十外面放著鞭炮,他在家裡推送內容。平時工作再忙,他也會要熬夜去做內容。在他的手機裡,關注了500多個公眾賬號,每月用10G流量去看。兩年多時間裡,他沒有旅遊過,出差時也得揹著電腦。
劉義寶透露成立公司後,他準備招聘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一起創業,這樣自己可以抽出時間在內容和創意上下工夫。轉戰青島,他前後只用不到兩個月就完成了選址和註冊。他認為,網際網路時代要有執行力,有一個想法就必須馬上實現。
80後創業賣韭菜 一年淨利潤達百萬
***出生的柴會龍,大二的時候就創立了一家員工達400人的公司,被同學稱為柴百萬。2012年大學畢業後回到故鄉山東省章丘市柴家村種韭菜,截止到2013年年底,營業額一千多萬元,淨利潤可達100多萬元。他一手倡導的“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戶”模式,改變了幾十年來傳統的種植模式,他的盆栽韭菜也因此成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一個典型。柴會龍講述了自己的80後創業史。
我大學讀的是國貿專業,做過校園媒體,畢業時即使面對年薪20萬的誘惑,也還是想回到自己的家鄉——章丘市柴家村。我的家鄉有種植韭菜的歷史,355戶人種韭菜,有1500畝特色品牌基地,村裡甚至在2000年註冊了綠色無公害韭菜的品牌,但這個官方認證並沒有給村民帶來更多的利潤。19歲那年,我就立誓,如果四年之後,家鄉的韭菜還沒有走向全國,我自己將回到家鄉實現這個夢想。
抓住人們重視食品安全的剛性需求
在我上大學時,就不斷聽說各種韭菜中毒事件。很多明明是無公害、無殘留的蔬菜就算放在超市裡也沒有人要買。可是韭菜對於北方人來說就是剛需,尤其是冬天做餃子是必不可少的***配料***。然而,由於恐懼,消費者們現在連證書都不認可了。現在城鎮化那麼厲害,很多人沒有地***想種也沒法種***,也種不出好韭菜,只能買。面對這樣一個旺盛需求,我們的村民卻並沒有賺到多少錢。普通韭菜在中國確實很難賣得起價錢,在農貿市場裡,4塊錢***一斤***算是頂天了。
我當時認為,我們村正好能提供無公害的韭菜,我們有那麼好的基地,我是土生土長的柴家村人,對農村非常熟悉,如果不做,就再也沒有這麼好的機會了。
要改變這些問題,我必須從很多方面著手改變過去農業生產經營的一些方式方法。我決定以家庭農場為主,以農民合作社為輔。先把自己做成一個標本,如果成功,再宣傳給農民。我租下了4個叔叔的土地,40畝做大批量的韭菜生產,專門供給超市,這樣的無公害韭菜可以賣到30~40元一斤;另外10畝專門做韭菜盆景,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定製的需求。
農產品的營銷要接地氣
過去我們的韭菜遠銷到北京、天津,大家都說好,可是消費者並不知道這個產品是誰生產的,怎麼生產的,說白了,沒有品牌。我的想法就是要開啟銷路,形成品牌。
由於城裡人不相信農產品是無公害種植的,我們需要讓他們知道柴家村的韭菜真的沒有問題。
我大學時候就搞過校園媒體,打通學校周圍商戶和學生,我熟悉媒體如何影響使用者,每一類媒體所針對的人群是什麼人?
我們有意識的接觸媒體,我們在濟南等城市的本地生活頻道開始做廣告。本地生活頻道對於當地人影響大***尤其是家庭主婦***,有公信力。我們通過廣告,向消費者們傳達我們的品質、產品,還有模式。
她們後來發現我們的產品不錯,就開始口口相傳,為了滿足大家的需求,我們又推出了小區團購模式。只要一個小區訂了XX盆,就免運費。在濟南小區可以聽到大媽們喊:“您買不買韭菜,家裡需要不需要?”
另外,我們還特別重視廣告投放的時間和效果。我們在交通廣播臺做廣播廣告,買的是***下午***五點到五點二十的廣告位。這時候濟南的大部分車都堵在路上,通過讓他們聽聽我的創業報道,讓他們對我的韭菜感興趣。
我們還和***擁有***高階人群的機構合作。我們最早通過濟南高階農產品網站賣我們的無公害韭菜。另外,我還和車友俱樂部合作。他們需要活動場所,也願意支援我們。經常有很多車友會把車開到我們的基地,實地看我們的種植情況,然後帶上幾盆回去。
讓市民在家裡割韭菜
冬天是韭菜的旺季。傳統的韭菜從泥土中取出後,不利於儲存,放久了不新鮮。城裡的老百姓想吃自己種的韭菜***食品安全需要***,又沒有地方去種。面對這個市場,很多人做了嘗試,比如北京就有人做盆景農業,但是價格太貴,一盆盆栽可能賣到3、4百塊錢。另一類是無土栽培,但是這種農作物的生命力非常差,產品就長一茬。
我們韭菜的壁壘就是種植技術,尤其是育苗技術,看似進入門檻非常的低,其實門檻非常高,別的地區難以複製。育好苗才能保證消費者拿到家裡是可以生長的。
研究了競爭對手的做法後,我們開發了盆景韭菜。原材料還是我們柴家村的無公害韭菜,只不過使用有機肥料,在大棚裡培育,用統一規格的泥盆來裝,使得產量和品質都有了提升,形成標準化的產品外觀。
以前的韭菜是在地裡種植,粗曠;而盆栽韭菜是我們精心育苗,成活率高。這樣柴家村的無公害韭菜可以放在市民的陽臺上養,既可以用來觀賞,又可以吃。每盆韭菜可以割3~5茬,每次都是新鮮的。我們賣的是產品,不是食材,市場反響很好,每盆韭菜可以賣到79元。市民吃完了,還向我們預定和團購,我們按照小區配送。
通過合作社確保供應鏈
有了銷路和口碑,就要保證供應鏈。
我開頭說了,我先示範,讓大家相信種盆栽韭菜可以致富。後來,我又在思考如何把村裡的農民組織起來。我決定和菜販子競爭,因為我的毛利空間大,有渠道優勢,收購的價高。同時我讓村民加入我們的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種植、統一銷售,分享收益。
除了保證產量,我們還要保證品質,品質是品牌的生命。農民,你只要讓他掙到錢,他就願意按照這種模式進行生產,並且由於大家是利益共同體,誰要亂來,壞了招牌都是不被允許的。其實我們的要求很低,他們大都是種了30多年地的農民,他們的技術非常成熟,我們地挨著地,互相監督,不撒農藥就統一都不撒農藥。農產品安全現在越來越厲害,農民也知道不灑農藥是競爭力。
80後小夥創業當校長 欲推進教育資源均等化
黃安新,一個來自江西的80後陽光大男孩兒,從雲南財經大學一畢業就紮根市場自主創業。他是國家大力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早期受益者,在教育服務市場裡摸爬滾打五六年,已經在行業內小有名氣。
大學畢業就創業
黃安新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大學學的是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卻偏偏對教育最有興趣。抓住某機構在校園招聘兼職的機會,黃安新在大二時就成為了大學生拓展訓練的校園代理。開朗的性格,富有號召力與感染力的授課風格讓他很快成為人氣教練,積累了最初的教學經驗,也在心裡暗自埋下了當培訓師的職業“種子”。
此後,黃安新自學考取了體驗式中級培訓師中級職稱、團體心理培訓師高階職稱。為他的“培訓師夢”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011年,黃安新大學畢業,正值國家大力推行大學生創業,於是,他一個人去註冊了公司,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那時聽說經開區的創業大廈有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就把公司開到了經開區。”回想起公司成立之初,黃安新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創業大廈給的條件非常好,50平米辦公室,辦公桌、電腦、飲水機都是免費配套的,網路也不用交費。”
初嘗創業的艱辛
解決了基礎配套的問題,黃安新輕裝上陣,和同學一起開始做起企業培訓,卻遭受了市場的當頭一棒。“很多企業做培訓都會選擇教育經驗豐富的培訓機構,尤其是給大企業做過培訓的,對於我們這樣的新培訓機構,他們的眼光總是不信任的”。
沒有經驗,是很多大學生創業專案共同面臨的困難,但黃安新並不氣餒,而是一家一家地問企業要不要培訓,挨家挨戶地推廣自己的培訓產品。“幸運的時候,別人和我多聊兩句,大多數時候是被直接拒絕。”黃安新幾乎跑遍了昆明大大小小的寫字樓,卻收穫甚微。“跑幾百家才有1家做培訓。”黃安新說,但只要有1家做培訓,黃安新就投入100%的熱情和責任心去做好它。
1年多的時光,黃安新逐步摸索企業經營的方向,積累了作為教育服務提供商的初期經驗。
引進優質教育資源
2012年,母校雲南財經大學要找機構合作開辦雅思培訓,黃安新的企業成為雲南財經大學的合作伙伴,雙方共同創立了雲財雅思品牌。從那時起,黃安新成為了一名年輕的校長,麾下有15名海歸教師。
通過引入現代西方的教學理念,加上強有力的師資力量支撐,黃安新的“雲財雅思”迅速成為後起之秀。“我們的學生有拿雅思滿分的,有被哈佛、倫敦政經、紐約大學等名校錄取的。”
積累了豐富的教學成果。接下來,黃安新還將把教育服務延伸到中學課程輔導,“我正在積極與母校臨川一中、臨川二中聯絡,希望接下來能通過網路教學的方式,引入國內優質中學的教育資源,為雲南的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黃安新說。
在黃安新的規劃裡,金凱瑞教育培訓學校將提供“一站式”國際教育培訓,即從3歲的幼教階段到出國前的高中階段,都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英語教學服務。而對於“雙創”時代的幸運兒,他希望自己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儘可能地把優質教育資源送到最貧困、最需要的地方,“推進教育資源均等化,希望有我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