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書法名家作品
很多人都再感慨著草書的難度。其實草書在書寫的時候,還需多臨摹知名書法家的作品,這樣的進步才會更大。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章草形成的年代
因為要經過規範化和美觀化的步驟,所以章草的形成比一般的草書晚一些。“在草書形成後的西漢簡裡,雖然夾雜草體字的隸書簡很常見,純粹的草書簡卻並不多見”,這顯然與缺乏完備的規範和規範的推廣有關。此外,章草的典型特徵-波磔也還沒有成熟,處於“可有可無,有的甚至幾乎完全沒有”的狀態,這樣的草書顯然是不夠美觀的。這些情況表明,章草在西漢時期還沒有形成。
經新莽到東漢初期,上述情形大為改觀。從實物資料看,居延新簡中王莽天鳳二年***15年***的《應書簡》中的草書簡,敦煌漢簡中編號為40-48、59-67、83-86、99-105、113-118、126-135、141-145、159-173的天鳳三年***16年***簡,居延新簡中編號為EPF22.21-36的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簡、編號為EPF22.187A-201的建武三年簡等,草書字形趨於穩定,整簡中草書所佔比例很高。由於受到八分的影響,草書的波磔也較為明顯了。
《後漢書宗室傳》說東海敬王劉睦“善史書,當世以為楷則。及寢病,帝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說明高層統治者已經開始參與草書的創作和欣賞了。
劉睦之後不久,“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見稱於章帝,上貴其跡,詔使草書上事”。按照慣例,用來上奏的字型應該是當時的正體,“草書上事”的事實說明杜度的草書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正體資格。可以斷定,這種草書比一般的漢代草書更為規範,也更加美觀,這恰恰是章草的特徵。
南朝蕭子良說:“章草者,漢齊相杜操***度***始變稿法。”唐-韋續《五十六種書》有類似說法。所謂“始變稿法”,是對草稿的寫法加以變革,變革的方向是規範化、美觀化,變革的成果是使之從基層走向上層、從草體走向準正體、從用於起草到施於章奏,章草完全成熟。稍後的草書家崔瑗更以《草勢》一文對業已形成的章草大加讚美。
“某一種書體的著名的書法家的出現,就是這一書體成熟的準確無誤的標誌”。章草書家和有關理論著作的出現,說明了章草的成熟,但這不能算作章草形成的起點。結合上文所列的漢代草書遺蹟和相關的文獻資料,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從新莽到光武是章草初步形成的時期;明帝、章帝之際,章草已經完全成熟了。順便提及的是,在章草得名的緣由中有“漢章帝說”,雖然我們不同意這種說法,但漢章帝時期與章草成熟的時間倒是大致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