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跟戰國的區別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這是中國歷史朝代歌中的前四句。春秋戰國有何區別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戰國與春秋的區別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代。

  戰國時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說認為具體時間應該是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歷史時期之一,其主體時間線處於東周末期。戰國時代是華夏曆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

  春秋與戰國的區別

  春秋時期

  由於魯國孔子的編年史《春秋》一書而聞名天下。《春秋》記事從公元前722年開始,至公元前481年結束。歷史上通常將周平正東遷至公元前476年之間的歷史時期稱之為“春秋”時代,這段時間基本上和《春秋》一書記事所跨時間差不多。

  戰國時期

  由於各諸侯國連年發生戰爭而得名。通常將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之間的時間稱之為“戰國”時代。

  春秋戰國分界線

  春秋***前770-476*** 戰國***前475-前221***。一般史學界以三家分晉,田齊代姜齊為春秋戰國分界線。

  春秋時期是東周的前半期,春秋之後,也就是周朝的後半期,進入了七國爭雄的時代,在後來西漢末年劉向編著的《戰國策》中記載這一時期,所以人們稱之為戰國,其實是東周末期。

  春秋時期,指的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東周的前半期。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相繼稱霸,史稱 春秋五霸 :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代。

  中國的戰國時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實際上具體時間應該是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為止,即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歷史時期之一,其主體時間線處於東周末期。戰國時代是華夏曆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

  關於為什麼劃分,這個,籠統的說是奴隸社會崩潰,封建社會興起來看作為一個分水嶺了。

  要說本質,我覺得只能是戰爭性質上來區別了。春秋時期常見的是領土擴張,大規模的滅國戰爭並不常見。而戰國時期則是明顯的為了消滅各國謀求統一而進行的滅國戰爭居多,也不像以前那種單純的掠奪稱霸。

  至於春秋時期,僅僅只有楚宣王稱過王。而齊宣王是戰國的人物了。

  至於這個王,原本是天下共主的意思,到戰國時期已經變味了,東周在戰國時期已經不再有大作用,哪怕是政治上的。

  在春秋時期,五霸相爭,周王名義上還是天下之主,各國還定時的去周朝朝貢,在名義上週朝還是有很強的號召力代表著正統,其他各國也只是爭奪霸主地位並沒有明目張膽的吞併小國,而到了戰國時期,周朝的統治已經不存在,周王朝已經是個彈丸之國,影響力也不復存在,其他戰國七雄其本身的實力是相當的強悍了,接連的兼併小國擴張自己的領土,在那時不僅稱王,秦齊兩國還稱過帝,後來又取消了。

  這也是各國經過社會改革 ,由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而對經濟的發展,國家的統一的需求。

  春秋和戰國的戰爭有什麼本質區別

  回顧整個東周歷史,歷史學家通常將其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歷史時期。一般來說,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種說法則是前770年—前403年***。春秋開始於周平王遷都洛邑,春秋的結束時間,歷史爭論不同,但主要時間有三大傳統強國的顛覆與衰落,包括楚國都城郢被吳國攻克***楚國短暫滅亡***、齊國陳氏取代姜氏、已經三家分晉,標誌春秋時期的結束。

  至於戰國時期,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實際上具體時間應該是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為結束,也就是約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在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上,戰國可以稱得上分裂最為嚴重、對抗最為持久的歷史階段之一,類似的歷史時期還包括三國、南北朝等。

  那麼,既然東周歷史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其本質區別到底是什麼?從表面上來看,春秋時期的諸侯國至少在一百個以上,而到了戰國時代,除了秦楚燕趙魏韓齊這七個國家,也就僅存衛國、宋國等屈指可數的幾個諸侯國。

  如果從春秋和戰國時期的主旋律——戰爭來討論。在整個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戰爭主要屬於稱霸戰爭。尤其是對於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這春秋五霸而言,稱霸而不吞併土地、人口成為了基本原則。而且還牢牢控制了秦國進入中原之要道,可謂是周王室的結實屏障;秦由於崤函之道被晉國控制,就一心開拓西方之地,與戎狄做著持續而頑強的鬥爭;楚國實力最強,一心想要顛覆周室,不過就算是楚莊王時期,楚國有著非常難得的機遇,依然還是因為“在德不在險”的價值觀所束縛,沒能走出最後一步。換而言之,對於春秋這個歷史階段,所有的戰爭都不能忽視“周王室依然是老大”這個基本事實,因此任何戰爭都要或多或少打著維護周天子的旗號,這有點像三國時期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而當歷史的車輪走到了戰國階段,諸侯國內權臣叛亂不止,各國的軍事鬥爭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一切均以爭奪地盤為目標,禮樂已然完全崩潰。其後各國更是相繼僭號稱王,周王室已經完全喪失了從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最終被秦軍輕易消滅。

  籠統的說,面對仁義道德,西周時代是遵而行之,春秋最然已經不能遵而行之了,但終究還是言而顧之的,到了戰國時代則是舍而棄之了。在這背後,我們不僅可以發現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禮樂制度的崩潰,更能窺探出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轉化的本質。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