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創業故事篇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學生的創業率明顯偏低,而創業意向是創業行為最佳的預測因子,因此如何提高大學生創業意向不僅對高校開設分層次系統的創業教育有現實意義。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一

  曾被稱為“北京首富”的李曉華,在國內有關他的訊息沉寂了5年之後,接受記者採訪時道出了他“掙外國人的錢”的“芝麻開門”魔咒。李曉華像過去一樣,仍然忘我地飆車,和朋友大碗地喝酒。他熱愛生活,青春的激情依然在血液中湧動。他完全本性地面對周圍的一切,所有新鮮的事,他都會嘗試,所有時髦的運動,他都會一試身手。然而,人的一生可以擁有的,他似乎都已經擁有。他又說自己累了,55歲的他,想到了退休。他關注慈善事業,自稱要將身後的財產用於慈善事業。

  在北京三環東北角一個叫第三置業的三角形的寫字樓裡,佈置著李曉華在北京的辦公室。從視窗望去,可以看到他弟弟李曉林開發的遠洋新幹線的樓盤。他很少在北京,這間辦公室多數時間是空著的。而負責北京事務的副總常年在這裡辦公。

  採訪他是從一個問卷開始的。這是一個富翁們常常都不很願意回答的問卷。記者提第一個問題,他就被問住了。想了很久。“你提我這些私人問題,讓我好好想想答就好了,這一下說不出來。”他笑著,顯得很緊張。

  對自己的財富數額,李不願多談。他說:“我不喜歡別人稱我是富豪,我曾多次致電胡潤不要把我排進富豪榜。”但他似乎熱衷於“傳經”。“這幾年,在海外市場,我創造了‘虛擬產業營銷模式’,這是我的財富密碼。解讀了這個密碼,就等於有了通向財富之門的鑰匙。李曉華這個模式,簡單地說是這樣:首先在美國考察各種高科技專案,然後選擇最有潛力的專利獨家買斷,再選擇世界上最好的加工廠加工製作,同時選擇世界上最暢通的渠道進行銷售。在美國市場是這樣,在日本、以色列,在世界各地都如法炮製。“結果,我的產品暢銷全世界。”

  然而,這個財富密碼,說起來很簡單,事實上並不容易被人掌握。“實際上,必須要有獨到的眼光,擁有雄厚的資本,能買得起專利。此外還必須有誠信去推廣你的產品。財富密碼真的是利用最低成本達到最優收益的一項發明。有多少專利都在等待買者,有多少工廠都在等著專案生產,有多少渠道在等待著可以暢銷掙錢的產品,所以在整個過程中,你都始終處於主動地位。”

  李曉華相信天賦,做生意也要有天賦。李自認對經商的感覺非常好,眼光極準,這就是天賦。從北戴河賣水開始,李曉華先後經歷了放錄影、在日本賣“章光101”、投資香港樓市、投資馬來西亞土地等創業經歷。2002年起,他又來到美國幹起了生物製品。

  在財富的路上,李曉華沒有重複自己——他總是在自己做得正紅火的時候“急流勇退”,然後冒險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這實際上是符合商業規律的。如果自始至終,一直做到它崩潰,那自己就賠死了。”在李曉華看來,他的商業遊戲規則就是“急流勇退”,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自己的資本,才能發現新的機會。

  “果斷抓住每一個機遇,是我今天的座右銘,也是我成功的祕訣”。李曉華認為成功是需要選擇、需要激勵、需要榜樣的。不過,外人看來,李曉華的創富之路“投機”色彩比較重,尤其是在馬來西亞的那段遭遇,甚至就像是一場讓人心驚肉跳的賭博。

  “我打算明年春天就退休不幹了。”李曉華突然蹦出一句讓人不敢相信的話。“不會吧,為什麼?”“人總是要落葉歸根的,我的一生都在奔波,我現在覺得有點疲憊了,想早點回國,過悠閒的生活。” 55歲,在很多人眼裡,正是事業的巔峰時期,正是年富力強,還可以大有作為的時期。然而,李曉華想到了退休。

  55歲時的李曉華似乎更懂得享受生活。他說,如果我的生命只有3天了,我想在最後的3天裡濃縮我的生命,和自己心愛的人在海邊散步。沒有任何人干擾,沒有任何電話,頭腦裡只有大海、藍天,遠離城市,遠離喧囂。

  在他55歲生日那天,鮮花簇擁、賓朋滿座,看著從各個繁忙崗位上趕來道賀的人,和大家開懷暢飲,促膝暢談,他開心極了,他說:“朋友才是我最大的財富。”李曉華有一個漂亮活潑的獨生女兒,今年21歲,他很希望女兒能夠接他的班。但女兒在辦公室只上了3天班,就向他遞了辭職報告。她說:“我不喜歡經商。”李曉華很無奈。

  李曉華是內地第一個購買法拉利跑車的商人——法拉利跑車公司曾在巴黎的機場裡豎起一巨幅廣告牌,畫面是李曉華和他的紅色法拉利跑車,站在天安門廣場的路邊。廣告語是“來自紅色中國的富翁”。如今,他那輛法拉利跑車跑了還不到一萬公里,車身上題滿了世界政要和各國名流的簽名。

  “我有10多輛車,剛買了一個700萬的車,你可能沒聽說過牌子,天窗太陽能發電,坐進去腿伸直還夠不到前座。”他一講車就興奮,像介紹他心愛的玩具車的童年小夥伴。“我生活中最奢侈的就是車了。看到世界頂級名車下線,我就禁不住要擁有的衝動。” “上週,我開吉普到官廳水庫一帶的山裡玩車,我那個軍人退役的司機夠勇敢的,都沒敢開上高坡。但我自己一個人就開上去了。”

  李曉華自己愛車,也會送車給部下。“8年前他送我一輛寶馬,現在又送了我一輛寶馬。他經常給我們送禮物,公司裡已經有10多人都收到過他送的車。”他身邊負責宣傳的女士告訴記者。

  李曉華50年代初出生在北京一個工人家庭,初中沒畢業插隊北大荒,當時才18歲。有一次,意外的山火鋪天蓋地而來時,同屋的幾個戰友在山火中死去,他在連長和老職工帶領下才得以死裡逃生。到兵團的第二年冬天,李曉華大病一場,在奄奄一息幾乎絕望的時候,生產隊的獸醫用給牲口看病的工具為他做了手術,將他從死神手裡拉了回來。李曉華說:“我在困難的時候曾得到別人的幫助;我有錢以後,也幫助了許多需要幫助的人。”

  北大荒還有過李曉華的初戀。可她卻回北京和一個高幹子弟結了婚。當時,李曉華扒著火車從北大荒回京,敲開她家的門時,她媽媽出來了,說:“你不能給她帶來幸福,你也不能改變她的生活狀況,你要什麼沒什麼,就是一個農民,雖然她也是一個知識青年,但不能嫁給一個農民。”

  “要改變貧窮的命運,只有加倍努力。奮鬥對於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我要告訴現在年輕人的衷言。”李曉華說:“在我窮困潦倒的時候,我在北大荒做一個農民的時候,沒有人肯嫁給我。沒有必要的經濟基礎,只憑愛心與執著,連真愛都得不到。”

  如今,李曉華擁有了鉅額財富。他說:“擁有財富就是擁有責任。”李曉華熱衷於慈善事業。目前,他本人和公司已捐助了約一億元。“我將安排我身後的資產用於慈善事業。”李曉華說:“我自認為自己身上有3個特點:一是不斷地追求、學習、提高;二是善於發現和抓住商機;第三,則是一個有愛心和責任感的人。”

  通過對故事的閱讀,相信大家對李曉華的創業歷程有所瞭解,他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告訴我們要想改變命運必須要靠加倍努力奮鬥,這是一句至理良言,對廣大創業者來說無疑是一種催進。希望你能汲取他的精神營養與成功經驗,實現自己的創富目標。

  篇二

  他曾是賣冰棍的農民,後來以18億身家登上福布斯富豪榜,他掙的每一分錢都由汗水凝結。

  他把言而有信視作做人為商的最高信條,依靠誠信贏得人心,他將自己的公司拉出生死邊緣,繼而推向世界的舞臺。

  他並不為“過冬”焦慮,反而感到興奮。“等到下一輪經濟週期,我們可能已經變成這個行業的王者。”

  農民創業“當我發現一個更賺錢的事情,我就會毫不猶豫地轉過去。”

  走街串巷賣冰棍發現不少商機

  1982年,近而立之年的農民李興浩決定離開已經耕耘十年的土地去賣冰棍。當時,這種四五分錢一根的生意在他看來已是“暴利”。如今,這個佛山商人的主業是“微利”的空調製造,但卻早已有了足夠的身家,登上中國任何一份關於富豪財富的排名榜。和很多粵商一樣,“有錢就滾大”是他的生意經。幸運的是,他也有著幾乎與生俱來的商業嗅覺。

  走街串巷的冰棍生意讓李興浩發現了不少商機。因為發現了不少工廠需要布碎擦機器,李興浩就大批收購布碎加工,在一次次的推銷之後,他的50斤布碎終於賣給一家機器廠,為他帶來75元收入。

  李興浩的原始積累似乎永遠不會停止。“當我發現一個更賺錢的事情,我就會毫不猶豫地轉過去。”李興浩說,進入空調業,同樣是隨機而動。“進空調行業之前,我開了間海鮮酒樓,酒樓空調常壞,一個月下來,維修費就上1000元。後來,我就乾脆請一個師傅來工作。”很快,李興浩發現,維修電器比賣海鮮更賺錢。***,他註冊了興隆製冷裝置維修中心,並組織夥伴們上廣州下海南,四處吆喝興隆的名號。兩年後,公司成了全國最大的製冷維修中心,業務做到了整個廣東。“順著自己的生意鏈,我與一個臺灣老闆各出600萬元合資建廠,最終進入了空調製造這一領域。”

  暴風雨來臨

  800萬白條解決撤資危機

  “我今天連開會的錢都沒有,但是我的目標是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空調。”

  在投產的第三天,李興浩就碰上了史上前所未有的空調價格大戰,這場大戰引發的後遺症,幾乎將新生的志高空調“扼殺”在襁褓之中。

  1993年,中國的空調行業即將結束暴利時代,越來越多的進入者和由此加劇的市場競爭悄然改變著行業的生存環境。“那一年,科龍1P分體式空調降價1000元,所以,我要求自己的空調也向下調價,賣2980元,可一臺空調的原材料價格就已經達到了3600元。”然而,“賠本兒甩賣”卻並沒有為志高換來市場。

  1996年,由於不認同李興浩的做法,合作伙伴最終決定撤資。“當時,技術部、車間、營銷主任都跑了。”合資方甚至對外宣稱志高空調已經破產,致使志高空調的賬戶被佛山市人民法院查封,而第二天就是志高空調發工資的日子。李興浩陷入了數百人的企業在一夜之間空空如也、企業的血液被抽乾的絕望境地。

  所幸由於信用好,李興浩獲得供應商的支援。李興浩特意選擇在廣東的溫泉勝地清遠召開供應商會議,“我說,我今天連開會的錢都沒有,但是我的目標是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空調。”李興浩說自己是想告訴供應商,就像溫泉一樣,志高要開採才有價值,如果開發好了,將源源不斷的給他們回報。會後,他給供貨商開了張欠款800萬元的白條,這張當錢用的紙條,先後在3個供應商手中流通,最後在1998年又回到李興浩手中,成為一箇中小企業融資傳奇。

  如今,回憶起這段歷史,李興浩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怨氣。“我應該感謝這位合夥人,第一感謝他投資給我,幫助我走上了空調行業;第二感謝他離我而去,讓我能夠放開手腳按自己的思路發展;第三感謝他用這麼複雜殘酷的事來鍛鍊了我的心智,讓我具有更加強大的意志力去面對未來的任何困難。”

  並非狂妄“造世界上最好的空調,打造全球最大的製冷基地的目標從來沒有改變過。”

  “CHIGO”:“中國,加油”

  李興浩說,無論遇到什麼困難,自己“造世界上最好的空調”和“打造全球最大的製冷基地”的目標從來沒有改變過。也正是因為這個“狂妄”的想法,他在創辦志高時將志高LOGO的英文字母定為“CHIGO”,“意思就是‘中國,加油’。”李興浩至今仍為自己的這種全球化視野驕傲。

  志高的發展史充滿了帶有遠交近攻意味的開放。早在1995年,志高就與日本三菱壓縮機開始合作,日本三菱前任總經理原明參觀志高時曾為李興浩寫下“空調學志高”的賀詞。隨後,志高又與韓國現代聯姻,雙方聯合經營現代空調,與德國威能集團簽訂長期戰略合作伙伴協議。到2007年12月,志高已經與日本三菱、韓國現代、德國威能、美國杜邦等全球500強企業聯合成立全球首家“空調品質聯盟”,成功地對全球空調產業資源進行了有效整合。

  然而,真正將志高送上中國第四大空調商寶座的還是空調出口。1999年,志高空調出口挪威,當地經銷商將每臺零售價賣到了1500美元,這深深觸動了李興浩。那個時候,李興浩號召全公司尋找會講英語的人,只要能夠拉來國外的單,生意做不做得成,一律獎勵。做成一單就重獎,做成五單就升任部長。如今,志高已經在100多個國家註冊商標。

  篇三

  阜陽香港財富廣場一樓,有一個裝修現代化的蘋果體驗店,每天,都會有不少市民來此選購蘋果系列產品,或是體驗現代科技帶給大家的樂趣。這是一個時尚的品牌,經營者今年31歲。為了成就自己對數碼產品的喜愛,他不斷拼搏努力,從早年一名“打工仔”華麗地轉身成為一名“小老闆”。他,就是阜陽青年李春傑。

  6月8日,當記者來到李春傑的蘋果體驗店時,他正忙著和員工商討太和新店開業的相關事宜。個子不高,周身透著踏實、能幹的勁頭,是記者對他的第一印象。

  “我這哪算什麼成功?充其量只是運氣好。”聽說記者要採訪他的創業經歷,李春傑謙虛地說。在他看來,創業順利,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對於數碼產品的喜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創業初期時機好,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了。

  李春傑雖然這樣說,但實際上他一路走來不容易。2002年,年僅19歲的他踏上開往上海的列車,開始了打工生涯。在上海,他當過小工也做過廚師。就在此時,幸運的他一次偶然機會接觸到了蘋果手機。

  “2007年,我餐廳的一個同事從澳大利亞帶回一部蘋果1代手機。”李春傑說,看到手機之後,他整個人都被震撼了,手機非常漂亮,大大的螢幕只有一個home鍵,在當時滿大街都是按鍵手機的年代,這絕對是一種顛覆。“尤其是後來,我用兩三個月的工資買到自己的蘋果手機後,更是深深地被這種智慧手機的方便炫酷所吸引。”

  手機這麼好,為什麼不讓家鄉更多的人接觸呢?2008年,李春傑返回家鄉阜陽,在清河路開了一家數碼產品店,開始購銷蘋果手機,為下一步發展打好基礎。

  2009年4月,有了一定積蓄的李春傑把門店搬遷到東方數碼廣場;同年8月,他開始與聯通公司合作,正式銷售蘋果手機。“最開始只能用慘淡二字形容。”李春傑說,由於蘋果手機售價高,當時市場的認可度較低,一個月也沒賣出一部手機。慘淡的狀況持續了大半年,後來,蘋果手機的市場認可度提升,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歡迎,“店裡手機開始熱賣,最好的時候一個月能賣出一百多部。”

  經營形勢越來越好,李春傑又開始開闢新的門店。如今,他不僅在香港財富廣場開了蘋果體驗店,銷售著手機、平板電腦、臺式電腦等蘋果全系類產品,還在臨泉、太和開了分店,事業發展愈發紅火。

  “我們的成功不僅在於銷售業績,關鍵在服務上。”一旁,李春傑的同事、銷售經理馬超說,“我們不是單單為了賣手機而賣手機,最重要是教會顧客怎麼用,讓他們來體驗、感受到這種手機為生活帶來的便利。”

  返鄉6年,李春傑的事業越做越強。這個年輕人有著自己的特別之處:“有夢想、抓機遇、懂堅持”是促使他不斷成功的祕訣。“下一步,我打算向國產手機發展。”李春傑說,現在的國產手機越來越好,我瞄好了一個叫“錘子”的品牌,正在琢磨下一步發展。

  劉 群 瀋陽盛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摸著石頭過河

  1996年,劉群等8名技術出身的工程師創立了瀋陽盛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聯***。

  轉行做管理對劉群來說是一大難題,資金和信譽問題也對新生的盛聯公司造成了困擾。

  做技術的人對有規律性的事很敏感,他們發現當時系統整合公司的起步有一個定式:以貿易養技術,先積累資金、培養信譽,再進入行業市場。盛聯按照這種辦法從幾臺PC的小單貿易做起,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後轉做系統整合業務,並全力主攻行業客戶。

  “那時候我們在任何一個行業裡都沒有客戶資源和成功案例作為敲門磚,行業市場的開拓工作既艱辛又沒有頭緒。雖然每個人都卯足了勁,試圖有所突破,但因為沒有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大家就像沒頭蒼蠅一樣亂撞,雖然網撒得很大,但收穫卻很小。這種情況持續了兩年,這是公司創業初期遇到的最大困難。”想起當時的辛酸,劉群至今還有些悵然。

  公司創業初期管理制度還未健全,雖然盛聯也借鑑了其他公司的管理制度,但因大家都忙於事務性工作而沒有嚴格執行;等公司形成一定規模後再回過頭來抓管理時,員工放縱慣了,已經不服管了。劉群說,如果公司在創業初期就能嚴格遵照商業流程制定管理制度,約束員工的行為,就會少走很多彎路,發展速度也會快一些。

  “當時,公司連財務制度都比較混亂,在庫存管理上,既沒有出庫單,也沒有入庫單,財務也不計賬,誰賣出了什麼產品、客戶給沒給錢都查不出來。有時覺得公司賺了很多錢,但年底一算賬還虧損,”劉群笑著說:“那時簡直亂成了一團”。

  劉群很羨慕現在新成立的公司,老闆在很多方面都不用操心,也無須擔心會面臨劉群創業時的棘手問題,很多小軟體都可以幫助他們管理公司的日常業務,創業之路要輕鬆很多。

  創業建議

  如果再有一次創業的機會,劉群會做好以下幾件事:一是做深入的市場調研,找好公司的定位。“定位不準,一定會招致失敗。只有既瞭解市場需求,又瞭解自己實力的公司才能發展起來。”

  二是僱傭對目標行業有深刻了解的行業顧問,這樣才能時刻把握住這個行業的發展方向。

  三是收縮戰線,重點突破。將公司的有限資源和優勢兵力都集中在優勢行業上。不能貪大求全,廣而不精。

  四是做好技術儲備。把贏利的一部分用於對技術人員的培訓,鼓勵他們學習國外相關行業的先進技術,並應用到為客戶服務的工作中。這樣,公司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永遠也不會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