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創業勵志故事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創業活動在全球範圍內活躍起來。在這個創業時代裡,很多創業勵志的故事在激勵著我們前行。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從10元闖深圳到身家612億 他是怎麼做到的

  1993年,他揣著400元到深圳,出了車站,身上僅剩10元錢。他一度流落街頭,以撿廢銅爛鐵為生。然而,2015年的他,已經身價超612億,排名世界富豪榜第125名。他是誰,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不甘平庸的農村小夥

  1970年,王文銀出身於安徽省河灣村,從小家境貧寒的他,發誓要幹出一番事業,出人頭地。

  1990年,剛大學畢業的他,被分配到上海工作,每個月工資近400元。然而,朝九晚五的生活讓他看不到出頭之日。

  1992年,22歲的他選擇到深圳,這裡是創業者的天堂。當時,他的行李只有一個牛仔包,包裡就裝著衣服和一個夢。

  身上揣著400塊錢, 到了深圳只剩下十塊錢!10塊錢,王文銀花了三天。沒地方住,就睡在水泥管子裡。

  被開除的工廠員工

  幸運的是,他找到一份在燈泡廠的工作,月薪3千,手下有800個女工。當時,用於燈泡的鎢絲極細,需要女工壓接到燈泡裡去,很多人眼睛勞累流血。

  王文銀因此帶領工人罷工,結果這些參與者全被老闆開除。王文銀只好將自己的薪水分給眾人。他一度流落街頭,和工友們撿拾廢銅爛鐵為生。

  最牛倉庫管理員,賺得500萬

  一個星期後,他進入了一家港資企業當倉庫保管員。他租了間3平米的小屋,有一天下雨,他一覺醒來時,雨水已經淹沒了床腳。

  好好的白領不做,卻要到深圳受這份苦,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然而,僅僅1個月,他便表現出了令人吃驚的天分。

  管理倉庫,要和各種物料打交道。他所在工廠有幾千種纜線、插頭、連線件,王文銀竟然把這些物料編碼全都記在了腦子裡。

  不需要查閱資料,幾千個物料編碼張口就來,王文銀成了香港總部和製造部門最受歡迎的倉庫保管員。“像高考一樣,用心去記,一週就記住了。”王文銀說得很輕鬆。

  僅僅1年時間,他就從最底層的倉庫管理員,升到工廠的總經理助理,連升七級!

  接下來2年,他從總經理助理到營業部主管、廠長、副總經理、總經理,他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500萬。

  睡車間的工廠老闆

  1997年,王文銀投資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企業:深圳攜威電源線廠。三年的企業管理經驗,加上對行業的熟悉,讓他很有信心幹出一番事業。

  工廠成立了,王文銀和工人一起加班加點,晚上就和衣睡在車間。第一個月,工廠就實現盈利;僅用3個月時間,工廠由月銷售額200萬元增加到1000萬元,達到規模化經營。

  宣稱倒閉,測試供應商

  接下來的發展較順利,幾乎每年都增加一個新工廠。他開始深入研究很多企業成敗的經驗,並將許多企業家失敗的總結貼在自家的牆上。最後的結論是:大部分企業是敗在合作伙伴手中。

  為了甄別哪些合作廠商可以長期合作、患難與共,王文銀向外界宣稱:下屬的一個工廠將要倒閉了。當時這家工廠大約欠供應商5000萬元貨款。

  “其實我已經準備了將近一個億的資金準備還這些貨款。訊息傳出後,各個供貨商表現不一。有的立馬翻臉不認人,上門逼債,喊打喊殺,大有不還錢就要你玩完的架勢。而有些人就說:‘你欠的貨款可以等你有錢的時候再還’。”王文銀說。最後,不逼債的供應商大多成為了他的戰略合作伙伴。

  賺大錢要把握趨勢

  在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王文銀開始研究全球經濟危機的規律,他認為“賺大錢一定要把握住全球的趨勢和格局”。

  2005年,因為安徽銅陵一個銅線杆專案在深圳招商,王文銀偶然進入銅產業。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銅價跌到2萬多元,他果斷買入十幾萬噸的現貨和30萬噸的期貨。最終,他以4-8萬元一噸的價格出手,獲利豐厚。

  2014年,福布斯排名中,王文銀身價達612億。2015年,王文銀名列胡潤中國百富榜第27位,身價超過京東集團劉強東。

  二:

  35釐米長大饅頭賣1元,8年不漲價,每年賣2000萬元

  只賣1元,8年從不漲價,在一塊美食林立的土地,以及物價飛漲的今天,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食物,如何殺出重圍並且持續盈利?圍繞一個饅頭,完成商業生態,升級商業模式,這樣的產品你可能學不會!

  饅頭的營銷學

  在重慶洋人街,有很多怪事。

  比如,世界最大最牛的廁所,沒有收銀員的小貨攤,以及1元錢的美心饅頭。

  黃昕是洋人街美心饅頭的負責人,在她眼中,饅頭有一種樸實的情結。

  個頭飽滿的美心饅頭,長得像擀麵杖,很多人叫它“擀子饅頭”,每一個有35釐米左右,分量更是普通饅頭的4倍。在遊人如織的洋人街,總會看見排著的長長隊伍,提著一大包饅頭的人們。“跟重慶小面、陳麻花和合川桃片一樣,美心饅頭也成為重慶的美食名片。”在黃昕看來,看見自己的饅頭如此受歡迎,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洋人街的美心“擀子饅頭”

  如今的美心饅頭還是小小的網紅,有一幫簇擁者,在微博上搜索洋人街,幾乎一半的結果會提到它。和饅頭來一張合影,比一比誰的臉小,或者分食饅頭秀恩愛,層出不窮的新鮮玩法,讓普普通通的饅頭有了新的生命。

  美心饅頭的名聲,漸漸地在當地家喻戶曉,洋人街的人氣也因此越來越大,“打的去洋人街買饅頭”成為一時潮流。需求太大也成了一種煩惱,黃昕描述到:“一天賣兩噸麵粉,節假日還要翻倍,有時更是要24小時加工。”

  一個饅頭成就了整個洋人街,但背後的過程卻是艱辛的。

  早在2006年,彼時的洋人街剛剛開業,交通還很不方便,遊客多,商家少,配套服務完全跟不上,甚至連最基本的餐飲都無法提供。

  “解決這個問題,並打響市場,需要一款拳頭產品來引導”。黃昕說,“大眾都能接受的饅頭成了第一選擇。”但是,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太表面,更不能為了做饅頭而做饅頭。於是從2008年開始,洋人街就著力打造“1元錢經濟”,豆花、餈粑、麵包和礦泉水等1元食品可謂五花八門,這些低價美食吸引了大量遊客,每天銷量超過8萬件。

  可饅頭畢竟是北方的主食,南方人吃得少,市場本身不大,“前期經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這是黃昕經手以來,最難忘的一段時間。“最初美心饅頭的知名度低,洋人街也是假日經濟,平時人不多。”為了開啟銷路,引導顧客去洋人街消費,黃昕和團隊做了很多努力,有一段時間,他們幾乎跑遍了市區每個人多的地方,每天開車派人做地推宣傳,直到天黑連路燈都關了,才收攤回家。堅持了半年,基本打開了銷路,人們知道重慶有個洋人街,洋人街有個美心饅頭。

  美心饅也漸漸有了自己的品牌,成為一種即食又便於攜帶的旅遊小商品,風靡於洋人街的街頭巷尾。

  “1元饅頭是招牌,是洋人街食品線的引導者,更是洋人街的縮影。”黃昕回答。

  饅頭的經濟學

  依靠“1元策略”,美心饅頭的銷量很好,但是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卻浮出水面。

  隨著原材料漲價,饅頭的成本不斷增加,1元的饅頭很快出現虧損。“2008年50元一袋麵粉,一個饅頭還能盈利幾角錢,現在漲到100元一袋,饅頭的成本也達到1.5元。”擺在黃昕面前的似乎只有兩條路:要麼饅頭漲價,要麼分量減少。

  為了此事,美心集團董事長夏明憲專門組織開了一場會議,他甚至拍著桌子說道:“美心饅頭打死也不漲價,不減量!”

  同時,外界也不斷髮出質疑聲。“打死不漲價的饅頭到底能夠撐多久?”“發生通貨膨脹,老闆能頂得住嗎?”

  面對內部和外部的壓力,黃昕意識到,沒有商業化的邏輯,饅頭根本不能持續地走下去。“賣得越多虧得越多,不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有沒有一個辦法,既不用漲價減量,又能持續發展?黃昕慢慢發現,美心饅頭其實帶來了巨大的人流,但是卻沒有好好利用。“把顧客、饅頭和其他食品捆綁在一起,通過饅頭帶來顧客,然後從其他食品上盈利。”黃昕說道,“雖然饅頭賣一個虧一個,但是圍繞饅頭的衍生產品利潤填補了一元饅頭的虧損。”由於銷量大,所以原材料消耗大,因此進貨價格比市場低,再加上美心饅頭周邊,有了酸辣粉、香辣豆乾以及各種伴飲的攤位,已經形成一個食品生態。在粉絲經濟大行其道的今天,這招具有網際網路思維的方法,不僅讓饅頭生存下去,反而賺到更多的錢。

  現在黃昕不擔心饅頭賣得越多虧得越多,反而是1元的饅頭賣斷貨最讓她頭疼。“美心1元饅頭的招牌不能砸,如果1元錢饅頭斷貨了,只賣兩元錢的麵包,顧客會懷疑1元饅頭只是噱頭,我們是欺騙顧客。”

  饅頭賣得好,市場上也紛紛出現山寨品。有商家模仿美心饅頭,外形上如出一轍,價格上也打出“只賣1元”,但是根本上沒有洋人街美心饅頭的生態模式,單一的產品很快承受不了持續的虧損,只好把分量減小一點。“減少了分量就明顯不是美心饅頭,還不如去洋人街賣。”銷量小了,產品積壓,造成口感很不新鮮,最後這些“山寨店”基本都關門了。

  在在重慶涪陵區藺市鎮美心紅酒小鎮,美心集團也照搬洋人街的模式,在當地開發了美心饅頭,因為比市場價格低,這裡發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人專門來批發美心饅頭,然後把一個美心饅頭切成幾個,再轉手以1元一個的價格賣出去。”這種倒賣的生意,讓美心饅頭的團隊也很無奈,“這沒有違反遊戲規則,的確也是美心的饅頭,打假怎麼打。”美心饅頭成了當地的饅頭工廠,也成了一條美食風景線。

  沒有組合拳的產品和規模化的生態,美心饅頭的特殊商業模式很難複製,這已經形成洋人街獨有的饅頭經濟現象。

  饅頭的工匠學

  最早的時候,美心饅頭的生產線只有一條,還是在一個破舊的茅草房,由於供不應求,現在已經增加至三條生產線。站在重新裝潢的店面外,通過透明的櫥窗玻璃,可以看見整個饅頭的加工過程。

  從一把麵粉到最後的成品,為了做好一個饅頭,八年如一日,對於這份工作,黃昕和她的團隊從未間斷,也從不埋怨。

  因為熱愛,所以追求。經過不停地改良,美心饅頭漸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科學。“同家裡面的手工饅頭相比,我們的講究更多,比如和麵精度就必須達到規定程度才行。”原材料和輔料都是標準化機器生產,而這整套機器也是通過美心饅頭的實際情況組裝改良的。

  在不同的季節,因為溫度和溼度的變化,麵粉在醒發的時候也會有差異。“有一次,供應商的麵粉用手工做出來沒有問題,但是用機器做出來,開啟蒸爐的時候,本來看起很飽滿的饅頭瞬間就縮緊了。”對於這種不合格的產品,黃昕表示不會二次加工再賣給顧客。“洋人街有魚塘,這種產品會做成餵魚的飼料,饅頭做不好是技術問題,缺斤少兩是人品問題。”

  因為饅頭的特殊性,保質期不會很長,追求新鮮度的美心饅頭,更不會委曲求全的新增防腐劑,甚至做成半成品,物流運輸半徑和範圍的縮小,讓它的電商化之路根本走不通。

  現在,圍繞美心饅頭的洋人街食品線,員工已經超過一百人。“新員工需要組織專門的饅頭培訓,老員工也有定期考核,公司還派人去北上廣和日本學習先進的食品機械和管理。”既是為了一個饅頭,也是為了一份工匠精神。

  “有時候你會看見開豪車來購買的人,也會看見很多社會底層只為填飽肚子的人,美心饅頭在他們面前沒有貧富之分。”這種善的商業邏輯和價值,也成就了一項民生工程。

  在進駐洋人街之前,美心饅頭在海峽路有過一個老店。提起這件往事,黃昕至今還很感慨:“經常可以看見一對做環衛工作的老夫妻,當時我們有兩塊錢免費劵的活動,你可以看見他們每天都來排隊領受,一個饅頭加一杯玉米羹,這就是他們的生活。”

  美心饅頭除了對老百姓的生活有利之外,對於抑制洋人街的物價也有很大的作用。洋人街裡面也有其他外來的經營戶,但是都是捆綁在洋人街做生意,美心饅頭起到了平抑價格的作用,欺客宰客,漫天要價,這種現象在洋人街幾乎很少發生。“老百姓一提到洋人街,都是豎起大拇指。”

  因為僱傭收銀員的成本高,在每個美心饅頭的售賣點,都安放得有一個一米多高的投幣箱,顧客自己投幣,因為零錢太多,每天還要安排人來數錢。“今年過年期間,6天賣了100萬元,七十多袋裝零錢的編織袋,堆了半間屋。”

  2015年,美心饅頭的銷售額超過2000萬元,相比掙錢,更大的價值是帶來了海量的人流量,把洋人街打造成了重慶著名景區。黃昕已經記不起來自己賣了多少饅頭,摸了摸頭笑著說:“1億個肯定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