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人士創業故事

  創業其實首先就是創新。我們要有一個真正創新的點。這個創新的點,並不是你隨便想出來的一個小竅門或是比較有意思的想法,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失敗人士的創業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失敗人士的創業故事篇一

  在外人眼中,他是幸運兒,創業僅僅4年的聚美優品已經在紐交所成功上市,年紀輕輕的他一夜之間就成了億萬富豪。他卻是這樣總結自己的創業之路:要想成功,先要邁過失敗那道坎。他叫陳歐,是“我為自己代言”的聚美優品CEO。

  在南洋理工大學讀書期間,他第一次嚐到失敗的滋味。大四那年,僅僅憑著一臺膝上型電腦,他就創立了一款線上遊戲平臺,迅速風靡世界,短時間內吸引了數量龐大的遊戲玩家。當遊戲平臺發展的不錯時,陳歐要去斯坦福讀MBA,他找來一個職業經理人打理公司,還從90%的佔股比例中分文未取地自願讓出40%給對方。隨著職業經理人引進其他天使投資人,對方所控制的股權比例已經超過50%,而陳歐只剩30%多,而且他發現公司已經改了名稱。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他失去了對公司的控制,也失去了話語權。做了兩三年的企業白白送人之後,連名字都被改了,這個跟頭栽得有點大。

  失敗是痛苦的,但認輸更加痛苦,陳歐顯然不想做這個痛苦的人。

  第二次創業,陳歐選擇的還是遊戲行業,成立了公司,創業專案是在社交遊戲中內建廣告。當時這個東西在美國很火,但他很快發現,他們搬來的國外模式在中國行不通。當初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被現實潑了一桶冰水,剩下的是無助和焦慮。折騰掉數月之後,陳歐發現方向、資源、團隊,這些創業的基本要素幾乎一無所有,轉型的方向亦不明確,他再次嚐到了失敗的滋味。

  失敗不可怕,關鍵是要知道失敗的原因,還要從失敗中找到商機。

  2010年3月,陳歐、戴雨森聯合創立聚美優品,以團購模式切入化妝品電商行業。生意火得一塌糊塗,但很快遭遇“301”滑鐵盧。所謂的“301”就是聚美的三週年大促,在團隊歡慶的時刻,2013年3月1日凌晨時分,網站出現了崩盤的跡象,凌晨2點,聚美網站還是處於崩潰狀態。早上6點潮水般的使用者就衝向聚美,新一輪大癱瘓再次上演,無奈之下,技術人員開始往外踢使用者。隨後,壞訊息接踵而至,真正壓垮陳歐和聚美的不是伺服器崩掉,而是嚴重的爆倉。堆積成山的貨品發不出去,客服電話被打爆,幾十萬使用者十幾天收不到貨,也聯絡不到聚美。陳歐被網民謾罵,連微博都不太敢發。公司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品牌受到極大的傷害。從雲端直接跌進谷底,這更是極大的挫折。

  失敗不可避免,失敗是挫折、是痛苦,更可能是災難。人人都不想失敗,害怕失敗,但一定會有失敗的時刻。所以失敗需要學習、需要適應,更需要奮進和努力。

  他很慶幸,每次都沒有被失敗壓倒,每次都能從失敗中昂起頭來,從失敗中學習,努力嘗試不輸,把失敗變成成功。

  大學創業失敗的經歷,讓他明白一個公司沒有健康的股權組織架構,只是憑藉對人單純的信任感,很難保證未來不出問題,於是,他選擇了重新開始。

  第二次創業,他認識到單純照搬國外的模式是不行的,於是他積極轉型,開始調研國內化妝品市場。

  聚美“301”遭遇滑鐵盧,讓他認識到網站崩盤意味著技術的系統架構、程式碼質量存在問題,至於爆倉,則是發單能力遠落後預期。於是,他冷靜下來,正視公司發展中拔苗助長的過程,開始重視整個團隊的發展。

  陳歐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知道輸、如何輸、如何不輸、如何從輸到贏。

  現在,聚美優品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化妝品限時折扣網站,於5月16日在紐交所成功上市,陳歐也成了人人羨慕的億萬富豪。在聚美優品的廣告中,陳歐為自己代言,他一番勵志的話語激勵了更多正在創業的年輕人。他說:“也許會失敗,但人生很短,千萬不能讓自己後悔。哪怕遍體鱗傷,也要活得漂亮。要想成功,先要邁過失敗那道坎。

  失敗人士的創業故事篇二

  在13年前,可能沒有幾個人想到他會取得今天的成功。但現在看來,李儒雄是個成功者——他成功地做起了中國最大的軟體流通企業——連邦軟體公司。在不久前的一次創業教育研討會上,李儒雄結合連邦軟體的發展分享了他的十點創業感悟,引起了在座不少創業成功者的共鳴,想必你也會從中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

  感悟之一:創業成功最關鍵是創意

  創業成功最關鍵的是創意,更重要的不在於創意本身有多少美妙和神奇,更在於它在多大程度上的不可複製、市場潛力的大小以及實施計劃的可行性。連邦創業成功的核心是把國外連鎖經營這種成功的商業模式引入到中國軟體銷售業。採用連鎖方式經營軟體流通業是營銷手段的創新。

  感悟之二:創業團隊是成功的基石

  公司管理最忌諱角色衝突。要選擇彼此充分了解的、互補型的創業合作伙伴。連邦創業的團隊一共有5人,商品引進、店面管理、公關及大學生創業故事連鎖發展、財務物流、統籌規劃,五大業務分工,團隊成員各司其職。感

  感悟之三:尚未成熟的市場是創業的契機

  1994年連邦創業時,當時國內計算機總裝機量大約創業成功故事為70萬臺,尚處於起步階段。但發展潛力巨大,計算機每年幾乎以30%的速度成長。但與此發展不相適應的是,除用友財務軟體、金山文書處理系統等外,國內幾乎沒有正版軟體市場,當時既沒有很多人賣正版軟體,也沒有人賣盜版軟體。選擇一個合適的創業切入點,選擇一個非成熟市場,會使創業早日成功的機率大一些。

  感悟之四:創業失敗風險是巨大的

  創業就好比走鋼絲,稍微在哪個地方不小心,就會前功盡棄,甚至有生命危險,控制創業的風險是創業者保全自己的技巧。

  感悟之五:創業者不一定要是全才

  創業者優點明顯,他們往往熱情和有韌性,有知識有勇氣,但往往缺點也很明顯。要麼是懂技術的不懂管理,要麼是在管理經驗上有一手但缺乏技術的前瞻性。但隨著市場上的摸爬滾打,很多創業者慢慢變成了多面手。

  感悟之六:創業需要適宜的文化環境

  創業所需的內部文化環境包括相互信任、核心人物、共同的信念。創業者所需的外部環境如社會對創業者的理解和支援,政府以種種社會資源支援創業者等等。只有適宜的文化環境方可保障創業自由。

  感悟之七:最困難的時候往往是轉機來臨的時候

  連邦最困難的時候是在成立二年半之後,那時註冊資金500萬已花完,陸續貸來的900萬貸款也進入到現金與商品的迴圈轉換之中,如果再虧損下去不太可能再貸到款,後果是不堪設想。但這時市場環境經過前兩年的宣傳和培育開始改善,買正版的人慢慢多了,市場啟動起來了,經營上出現了贏利,以後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了。勝利往往在於再堅持一下。

  感悟之八:創業的機會不能等待論證

  在創業之前就把事業發展的規劃全想明白,經過反覆論證是不現實的,如果全想明白了,可能機會已有人搶先了。創業時的環境小本創業故事往往大多數人不看好,這給少數看好這些業務的人以機會。這時用常規的方法去論證,往往會得出結論說這個業務將會失敗。

  感悟之九:創業是需要一些女性創業故事資源的

  創業需要有創意的想法,但創意不等於創業,創意屬於意識範疇,創業屬於實踐範疇。創業至少需要技術、資金、人才、市場經驗、管理等因素中的二、三項,否則貿然去創業,只有失敗一條路。爭取和利用資源,才能力爭創業成功。

  感悟之十:創業其樂無窮

  假如我現在不經營連邦了,我還是會去選擇創業,回想起來,經營“連邦”的前期,吃的苦很多很多,但創業就如同品茶,有的人只品出了茶的苦,有人卻在苦後嚐到了甜

  失敗人士的創業故事篇三

  90後大學生創業者在中國今天浮躁的創業環境中數見不鮮。創業失敗後不甘寂寞捲土重來者不在少數,以致於形成了這樣一個詞:連續創業***失敗***者。

  真正能在創業失敗後擁有自知之明,選擇不再創業,加入大公司,沉下心來,反思自我的年輕人在今天反而成為了一種可貴的稀缺。

  羅勇林,94年生,黑龍江工程學院計算機專業的大三學生。上次與他聯絡時還是7月下旬,那時他還在做一款名叫“聘愛”的90後的婚戀APP,但他創業維艱,幾乎已到放棄邊緣,每每聯絡都是杳無音訊。

  他曾經羨慕餘佳文,也希望能像“臉萌”的郭列一樣做一款“現象級”產品,獲得千萬投資,實現“一夜暴富”。直到上週末,他才告訴筆者,他已經以一名產品實習生的身份進入百度貼吧事業部,他希望沉下心來,好好提升自己......

  羅勇林的故事,可能是這個所謂“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中國大地上最樸素的大學生創業教材,其中的邏輯和教訓可能值得所有懷揣一夜暴富夢想的大學生去深刻反思。

  豪情萬丈,一學期連續三次敗北

  羅勇林自認為是一位“骨子裡的創業者”。當筆者問及何為“骨子裡的創業者”時,滿懷豪情的他似乎仍有些支支吾吾。

  思考再三後,羅勇林告訴筆者,早在高中階段,他就下定了創業的決心。這一決心並非來自“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號召,而是高中應試教育一板一眼的壓迫。或許,“創業”二字可以給他帶來“叛逆者”的標籤,讓他對應試教育做出反抗。

  不管怎樣,步入大學校園的羅勇林迎來了自己的創業生涯。大一開始創業,但第一個學期就先後做失敗了3個專案,分別是借錢炒股、開淘寶店、硬體發明。回頭看那些專案,羅勇林用了“都挺扯的”這四個字來形容。

  但正是這些“都挺扯的”專案,為他找到到了一直陪伴自己的創業夥伴,也給大學生活留下了寶貴的記憶。在經歷N個專案的連續失敗後,羅勇林團隊在去年年底開始規劃“聘愛”這款校園戀愛交友應用。

  無疾而終,短短三月就陷入絕境

  這次創業,無論是從影響範圍還是複雜程度來看,都達到了羅勇林團隊挑戰的高峰。

  羅勇林團隊去年就做出了“聘愛”的網站版,並參加了 IDG 舉辦的校園創業大賽。後來,IDG 通知他們,“聘愛”進了全國 50 強,可以到北京參加決賽。那次比賽之後,羅勇林團隊就放棄已有的盈利業務,決心專注做“聘愛”,並在年底,拿到了 10 萬元種子投資。

  戀愛社交App“聘愛”為了幫助使用者找物件,用了一種近乎簡單粗暴的方法:招聘。使用者可以在這個應用的“招聘會”上發帖招聘愛情,找男朋友稱之為“聘夫”,找女朋友則是“聘妻”。如果看到有合適的“招聘”,也可以“投遞簡歷”。簡歷的基本資訊包括年齡、星座、城市、學校等。

  “聘愛”今年 4 月正式上線後,短短3個月的時間內積累了4萬用戶,而在羅勇林團隊主要活動的黑龍江地區,羅勇林團隊通過各色校園推廣活動積累了3萬用戶,團隊高峰時期人數高達近30人。

  今年7月,羅勇林團隊利用暑期來到北京創業,在一些創業類媒體上得到了集中報道,並且開始尋找新一輪融資。

  然而,在會見30餘個投資人都無疾而終後,羅勇林團隊陷入了絕境。一次次投資人的打擊讓他明白了,“聘愛”是一款不靠譜的產品。

  三大反思,直面萬眾創業的泡沫浪潮

  今年8月,羅勇林經過艱難的掙扎之後,選擇放棄創業專案。面對過往創業經歷,羅勇林陷入了深深的反思。經歷了幾周的痛苦掙扎,回顧過去的三年後,羅勇林寫下了一篇名為《90後大學生創業失敗案例》的文章,講述了自己創業過程以及失敗的經驗教訓。

  羅勇林文章裡這樣一段話讓人沉思:或許有人認為創業失敗很丟人,但是如果我不敢說出來我會覺得更丟人。這些年那麼多失敗案例,這回終於輪到我們了~哈哈!

  羅勇林的坦然讓人心酸,但更讓人看到,一位94年創業者在面臨創業泡沫時的成熟與冷靜。

  1、瘋狂浮躁,每日想著一夜暴富

  羅勇林最初深受媒體的影響真的以為靠想法就能出去融資,最後經過失敗清醒了,明白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羅勇林說,“我承認我也瘋狂過浮躁過,甚至曾經每天想著如何超越扎克伯格,餘佳文以及溫成輝,但事實並沒有。”

  拿過種子投資,產品上線後做到了4萬用戶量 ,安卓,IOS,Web都上線了,被各大媒體多次報道,產品都有了,資料也還可以。這個看似美滿的結果曾經讓羅勇林認為自己無限接近那個夢想——做一款“現象級”產品,實現“一夜暴富”。

  但是網際網路創業不是做一個APP就可以成功的事,之後投資人的冷眼和拒絕把他的夢想擊的粉碎。他甚至心裡默默把拒絕他的投資人看作是“***”。但他自己逐漸意識到,自己的產品乃至是團隊都存在硬傷。

  2、無商業化,現象產品終要失敗

  羅勇林坦承,他在無數90後創業者的成功故事之後,曾經羨慕餘佳文,也希望能像“臉萌”的郭列一樣做一款“現象級”產品,獲得千萬投資,實現“一夜暴富”。

  而經歷面談30餘個投資人,和上百個投資人微信交談的過程後,他終於明白,網際網路很多資訊都是未加過濾的誇大的,要學會理性分析,不要光看熱鬧要仔細思考背後的原因。不要被現象級產品所迷惑,一個產品最終還是要商業化的,“現象級”產品無法商業化的話,終要失敗。超級課程表、臉萌、足跡、無祕這些短時間內爆紅的產品都是難以商業化的產品,即使使用者體量龐大,也難以取得成功。他甚至直言,這也是他當初決定做聘愛的時候沒有看透的事,“聘愛”正是一款無法商業化的產品,必然會遭受投資人的冷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