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物創業故事

  近年來,高校的持續擴招與經濟環境對就業形勢的影響,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啟發。

  1:19歲大學生創業之路 從賣甘蔗起家到擁有3家企業

  大家好,我是黃盛傑!很榮幸能講述我的創業故事和創業歷程。作為一名大學畢業生,我和你們 一樣在畢業的那一刻領到了自己的期待已久的畢業證。但是,在走出校門的時候,我和很多人不一樣,我選擇了創業。其實,確確的說應該在學校就已經選擇這麼做了。創業是一條令人挑戰的路,險惡的路,是一條遙遠的路,一條美好的路。我們在創業之前,首先要知道自己是適合創業還是適合工作,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創業。所以,在做選擇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在選擇之後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

  入學之路

  2009年,我進入廣西財經學院學習,和其他孩子一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一大夢想---大學夢!但是,我跟別人有所不同,因為我剛進校門的時候沒有學費因此選擇了綠色通道,就是助學貸款讀書!當時我深深體會到,天無絕人之路!有一種絕處逢生的感覺。從那時開始,我漸漸意識到了什麼。

  進校沒多久,我爭取到了學校的貧困生名額及勤工儉學的工作崗位,我在大一的時候的崗位職責是每天早上5:50分起床去開教室的鐵門和一樓的教室門。這事令我感到很幸福,因為我起得比別人早,因為我開的是學習之門,成長之門,捏在我手裡的是一把把智慧的鑰匙。

  艱苦賣甘蔗

  入學那年10月份,南寧部分校園發現禽流感患者,我們學校為了保證學生安全和做好疫情防禦工作,給在校的學生放了兩個星期的假期,要求學生不能留校。而此時,我突發奇想,要不去外面打工自己賺錢怎麼樣?反正還有幾個朋友也不回家乾脆帶他們一起去。於是我真的這麼做了,我帶領幾個朋友從學校出來來到郊區我們6個人湊夠了160元租了一間即將拆掉的房屋。6個人就是這樣擠在這不到7平方的小屋裡,雖然很擠,但覺得很踏實。

  白天我們賣甘蔗。 “我們首先要把房屋的租金解決了,這段時間的生活費也要有保證。”我對自己說。我認真計算了一下,當時每捆甘蔗的成本在20元左右,可以賣到70元左右,利潤在40到50元,6個人要吃飯每天大概花60元,就是每人每天2碗粉。那麼一天至少要賣2捆甘蔗才有飯吃有錢賺。於是我們每天從五里亭市場採購兩捆甘蔗,揹著甘蔗就到附近街道上銷售,那段時間每天都可以賣去兩捆以上,晚上回到住處時已是1點多,渾身疲憊。我們沒有車,去五里亭都是走路的,至少30分鐘,然後大家一起扛著甘蔗出來找地方賣,連公車都不敢坐。就這樣兩天過去了,突然有三人嫌累嫌髒要求退出。結果,最後只有和其中一位同學堅持了下來。我們兩個就這樣堅持完了這個14天的假期,每天都如此。回到學校後我們感到很自豪,我們感覺到自己比別人邁出了一大步,比別人走了更多的路。之後的日子,只要課餘時間充足,我就會出去賣甘蔗。

  三輪車敲開創業門

  賣甘蔗可讓我自給自足的同時還有一點點盈餘,就在大二下學期的時候,我利用節省下來的一些錢和向朋友借的一共3000元錢買了輛電動三輪車。終於從無車族變成有車族,開始騎著三輪車獨自到市場進貨再到農院路、火炬路、秀靈路一帶等地方銷售水果,開始了路邊三輪賣水果的生活。

  “五里亭市場的水果普遍沒有江南區那邊的海吉星市場水果新鮮且價格會貴一點。雖然去海吉星比較遠,但是至少可以買得到更加新鮮成本更低的水果。” 我很看重水果的新鮮程度和價格。那時候,我的三輪車上主要是賣單一的砂糖橘、蘋果或者臍橙、雪梨等,每車水果成本一兩百元,賣得好的話一天下來也能賺到近百來塊錢。那時候被城管趕過好多次,還被當場抓住過幾次。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在西大里面賣西瓜的時候被保安抓了。開三輪車在外面銷售的那段日子是十分艱辛的,每天都是一下課後就出去進貨,到晚上將近凌晨才收攤回到學校。

  2:朋友圈說我大學兩年賺了100多萬,寫給讀大學想創業的你

  我21歲,大三。幹過工地,發過傳單,做過家教,在大公司上過班,在小機構兼過職,做過11份不同的工作,賣過專案,開過公司,見了四個投資人就有人要投資,曾在一夜之間公司估值500萬又在一天後重新回到原點。上過電視錄過真人秀。朋友說我這種人在電視上只能活兩集,結果一不小心活了四集,活到了總決賽。

  閒下來的時候自戀的百度了一下自己的名字。看到一個帖子是這樣描述自己的,大一大二賺了20多萬,期間開了一家公司賣了100萬。看完後樂了一下,呵,原來在網上自己已經這麼厲害了,而這只是在網上。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後面寫的一定是關於創業過程中的艱辛,然後我如何克服這種艱辛做到今天這種地步,進而得出一個結論,這人好牛逼,但是關我毛線事。那你就想錯了。

  該做什麼的時候就去做什麼

  作為曾經創過業的大學生,自己卻並不鼓勵大學生去創業。大三了,很多時候呆在學校。偶爾會遇到一些想創業的學弟學妹徵求自己的意見。往往給他們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多讀書。那句話是說給他們聽的,同時也是說給自己的。一路摸爬滾打深知大學創業的艱辛,更瞭解無知的代價有多高。

  慢慢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氛圍開始在高校蔓延。高校創業漸漸的在這種浮躁又浮誇的氛圍中淪為一地雞毛。接觸過一些大學創業者,很多甚至大一大二,在一些高校創業者分享的聚會上,大三的甚至已經算大齡創業者了,而大一就出席創業聚會的往往會被人投上敬佩的眼光。

  自己也曾是一個大學生創業者,對大部分大學生所做的專案有所瞭解,大學生所做的專案往往是沒有什麼技術門檻,依靠簡單的人力成本來賺取一些微薄的利潤,有的甚至不能叫做創業,只能稱作一門小生意。還有一些,有一個初步的想法,然後就去把公司註冊了,找辦公室,找人,然後把CEO CFO COO什麼的分好,以便給同學講起來時候自己還是個CEO以此來顯示優越感,只能說這些同學的勇氣令人敬佩。

  明白自己比什麼

  大學時候自己交學費,生活費不花家裡的錢並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大學時候靠兼職賺一點錢也不是為了拿來和同學比較的,以此顯示自己能力有多強。身處大學,要明白自己比什麼以及和誰比。

  大學四年應該和已經參加工作的比時間更加自由,可以趁週六週日去外面參加一些講座活動什麼的來提升自己,大學四年的所見所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等到四年後和同時步入社會的同學比的是資歷。而不是在大學時候比你比同學賺了多少錢,那是件很可悲的事情,就算在大學翹課忙生意每月可以賺幾千元,但那也只是在當時特定的環境中,更可怕的是,用了四年青春賺了幾萬元錢而讓自己的能力一直停留在每月一兩千的水平上。

  大學四年是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四年,也是最重要的升值期。大學最重要的是多讀書,深度思考,在業餘的時候可以做一些事情來充實自己,如果一個學生連自己的本職工作都沒做好那何談創業。

  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話,你連工作都沒找到,談什麼創業。這句話送給自己,也送給你們。

  3:美女寢室裡開美甲店 賺同學錢月入千元

  一張粉色小桌,掀開桌板,裡頭全是各類美甲用具,張秋熟練地從琳琅滿目的甲油膠中挑出兩瓶為顧客推薦。選好顏色後,她像是在打磨藝術品般認真地幫顧客做著指甲,40分鐘後,顧客的指尖閃耀出夢幻的光芒。您也許不會想到,這可是一家開在高校女生寢室裡的美甲店。

  “當時我手上有一筆報雙學位的錢,但沒發現想報的專業,於是乾脆拿這筆錢去進貨,開始了我的美甲生意。”昨日,回憶大二時開美甲店的契機,華中科技大學2011級德語系的重慶姑娘張秋眨眨眼睛,略帶調皮地笑著說。

  雖然這麼說,張秋可不是一個不務正業的學生。大學四年裡,張秋去自習室的次數不超過3次,成績卻始終位於班級前列,不久前還被保送到四川外國語大學讀研。“我的祕訣就是注重效率,我每天的學習時間表,都是精確到分鐘來安排的,當天的學習計劃就算熬夜也要完成。”這種習慣不僅讓她成為同學眼中的“美女學霸”,也讓她的創業順風順水。

  張秋的美甲生意,主要包括指甲油與甲油膠兩塊。“去光谷做一個普通的甲油膠都要198元,而我在淘寶上進材料成本在50元左右,我把價格定為58元,薄利多銷嘛!”別看利潤薄,從開美甲店的第3個月起,張秋每月都能賺1500到2000元。在寢室開店省了租金,而熟客口碑效應則讓她的顧客隊伍越來越壯大。“顧客的指甲如果有一次沒做好,很可能就再也不會來了,所以我總是小心再小心,將失誤降到最低。”張秋說,上個月她幫一名同學做指甲,那瓶甲油膠一直在用沒出過問題,可當天下午同學來電話說甲油膠起泡脫落了,她二話沒說就帶著工具重新上門修補。

  該校2012級電信工程專業學生喻亞賢告訴記者:“張秋課業也挺重的,但美甲的時間都聽我們安排。外面做美甲,產品質量和服務都不如她這裡。她的生活特別精緻,成績也好,經常給我提供幫助和建議,真心很佩服她。”

  雖然張秋已在川外所在的重慶找好店面,可她卻決定放棄開店計劃。“我在重慶讀研只有兩年時間,可能剛開始賺錢就得把店轉出去,這樣回報率太低。”張秋說,自己總在尋找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