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搞養殖致富故事

  成功的比例幸運佔一半,另一半要靠人的智慧,勤以創業,儉以聚財,誠以待人,遜以自處。很多人從養殖業中找到了致富之路,看看他們的故事,學習他們,找到自己的致富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養殖梅花鹿賺錢嗎?喬發亮養殖梅花鹿年賺四十萬

  2月20日,臨邑縣恆源街道辦的喬發亮,憑著永不放棄的韌勁養殖梅花鹿,從最初不會飼養到現在養殖400頭,一年收入40萬。喬發亮在挫折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髮展規模,最終養殖梅花鹿讓他走上了一條致富之路。

  2004年,喬發亮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除了種植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外,農閒時候還出去打工,生活不算富裕但也過的比較清閒。在一次與朋友聚餐時,朋友的一句話,讓喬發亮萌生了養殖梅花鹿賺錢的想法。

  臨邑縣恆源街道辦喬家村喬發亮:“跟幾個朋友在一塊喝酒的時候,說起這個梅花鹿,這個行業特種養殖,挺好的?,從那時候就抱著試試的想法。”?

  養殖梅花鹿賺錢嗎?行內有句話,梅花鹿渾身上下都是寶。像鹿茸、鹿鞭、鹿胎盤等都能賣上個好價錢。當喬發亮把養殖梅花鹿賺錢的想法告訴家人時,卻遭到了拒絕。?

  臨邑縣恆源街道辦喬家村喬發亮:“那時候家人也不同意,但是幹別的出去打工,也掙不了多少錢,就試試。”

  說幹就幹,喬發亮從東北引進了100頭梅花鹿,這梅花鹿剛剛住進鹿圈,就遇到了麻煩。?

  臨邑縣恆源街道辦喬家村喬發亮:“一開始進鹿的時候,進鹿的那幾天,長途跋涉運進來的鹿,喝水?吃***了一半。”

  剛剛進了100頭梅花鹿,就死了一半,這無疑給喬發亮當頭一棒。

  臨邑縣恆源街道辦喬家村?喬發亮心情非常悲痛,那時候感覺幹事太難了,當時想放棄,但是鹿圈已經全部建好了,那時是前進不得?後退不得,所以說硬著頭皮?狠下心來,再繼續養殖。?

  喬發亮狠下心來,硬著頭皮接著幹。功夫不負有心人,慢慢的,剩下的梅花鹿在他的精心飼養下,逐漸長大。看著梅花鹿一天天長大,喬發亮也很欣慰。突然一天,喬發亮發現梅花鹿的狀態不對勁,有的趴在地上不動彈,有的不願意吃東西,有的甚至還腹瀉,這下可把他急壞了。?

  臨邑縣恆源街道辦喬家村喬發亮:“找了一些當地的獸醫一下,原來喂得食物發黴變質了,當時獸醫就告訴,養殖梅花鹿喂發黴變質的食物絕對不行,所以說從那以後把食物調了一下,把發黴變質的都不能喂鹿,在平常加一些消炎的藥。”

  通過這些問題,喬發亮不斷積累經驗,他的養殖之路也逐漸步入正規。八月十五前後,梅花鹿進入了發情期,這時公鹿與公鹿出現了打仗、頂撞的問題,有些公鹿甚至被活活的頂死。?

  臨邑縣恆源街道辦喬家村喬發亮:“最後通過一些內行朋友,他們給我出了一個辦法,鼻子上面有一根棍,鐵絲把鼻子穿透了,它頂仗的時候鼻子一疼,它就再也不會打仗了。”?

  就這樣,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喬發亮逐漸成了養殖梅花鹿的行家裡手,現如今,他的梅花鹿及產品已銷往全國各地。而伴隨著產品的熱銷,喬發亮的錢袋子也慢慢鼓了起來。

  二:

  90後不做大學教師回鄉養牛創業年賺百萬

  2月11日下午,賀根到黃岡市黃州區七一商場的“賀根牛肉”專櫃來送貨,售貨的大姐告訴他,今天的生意真不錯,賣了100多斤,700多元。

  2月11日暮色時分,在一陣鞭炮聲中,23歲的湖北羅田縣白蓮河鄉覆鍾地村“民生養牛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賀根,從團羅田縣委書記胡晶手中,接過了中共羅田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授予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帶頭人”獲獎證書和500元獎金。

  2011年6月,在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破格留校任教的賀根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辭去大學教師的工作回鄉養牛創業。2012年,他被推舉參加“感動荊楚十大人物”評選,入選理由是:放下大學教鞭,回鄉執起牛鞭,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一個多月前,在黃岡師範學院大禮堂舉行黃岡青年“創天下”俱樂部成立大會上,本土的“大學生創業英雄”、“90後大學生牛倌”賀根第一個登臺演講。

  現場互動環節,一個男生問他:“你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賀根的回答出人意料:“農村創業最大的困難不是資金、不是專案、不是政府的政策資助,而是農村沒有年輕人!”

  這是他的切身感受。

  羅田縣白蓮河鄉覆鍾地村1990年10月22日出生的“90後”大學生賀根,是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機械製造工程系的畢業生。大二時,賀根在學校的數控銑床技能競賽中奪得亞軍。幹過班長、學生會副主席。剛剛入黨的賀根,很快通過了學校的層層挑選,破格成為了該校的外聘教師。然而,在老師和同學的驚呼聲中,他懷著對未來生活的遐想、輝煌事業的憧憬和燦爛人生的構想,賀根擺脫當地世俗觀念的束縛,2011年在父母的百般阻擾下,他毅然的放棄了大學教師這份穩定的工作,果斷選擇回到農村,回到羅田白蓮河鄉覆鍾地村的老家,在山溝裡專門養起了黃牛。

  2011年11月份賀根開始建造牛舍、購買土黃牛,添置養牛必備的車輛和用具。每天早晨5點半,賀根準時起床。伺候一百多頭牛“過個早”,工作量有多大?2011年6月15日,武漢高校的大學生到賀根家中體驗,5個同學喂完60多頭牛,用時1小時26分。平時,賀根一個人完成這個工作,也就兩個小時。

  喂完牛,匆匆扒幾口飯,賀根開著剛買回來的二手小貨車出門,去26公里外的縣城河道割草。一天下來,賀根和同伴兩個人得割1500多公斤青草,還得一擔擔從河道里挑出來。50多公斤重的擔子壓在肩上,賀根體驗到了鑽心般的疼痛。

  摸黑趕回家,還得給牛喂水,整理牛舍,準備第二天飼料……忙完這一切,深夜11點多,覆鍾地村已看不到農戶的燈光。

  賀根的雙手很快磨出了血泡、長滿了老繭,雙臂、雙腿滿是***割傷的血印。最讓他受不了的,還有來自四周的“負面輿論”和父母的不理解。

  但這些都沒能擋住賀根堅持做“大別山黃牛”養殖專案的決心。

  每天各種繁重的體力活,賀根都獨自承擔。一個月下來,他的體重減了7公斤。

  第一批黃牛出欄,銷路成了問題。為了讓別人知道他的牛肉好,賀根開著農用車沿街叫賣。牛肉很快賣完了,不過他回家算了賬,一頭牛除去成本,大概賺了兩三千元。賀根意識到,必須擴大養殖規模,以降低成本。

  在賀根帶動下,村裡一些在外務工的村民也回鄉養牛。2012年4月,賀根成立了養牛專業合作社,年出欄黃牛780頭  ,產值600萬元。經過發展,合作社社員從5名發展到如今的117名,養殖規模已達1200頭。賀根還開門店銷售自己的牛肉,他的牛肉品牌取名“傻根”。目前,他在黃岡開了5家門店,今年,他的黃牛肉還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

  養殖規模也由開始的14頭土黃牛發展到個人存欄120頭、農戶存欄80頭;合作社的社員從5戶發展到63戶,2013年的產值超過600萬元。

  從這時起,賀根原本一年賺個20萬元小富即安的“小夢想”變成了投身現代養殖業的“大夢想”——創辦農業合作社,建立“大別山黃牛”養殖基地,做與牛相關的系列深加工產品。

  可是,事業做大做強要靠人才、靠團隊,而覆鍾地村的青壯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去了;“跳出農門”的老同學,一聽要合夥養牛,都沒多大興趣。雖然有幾個從電視節目中看到賀根的故事後慕名而來的青年,可幹了幾天也都離開了。理由很簡單,吃不了這份苦,也受不了這份寂寞。

  今年春節,賀根一天也沒有休息。從小年起到除夕,賀根根據訂單先後宰殺了37頭牛,因肉新鮮且品質好,拿到市場上很快就銷售一空。節後在黃岡市黃州區七一商場新開張的“賀根牛肉”專櫃,當日就賣出牛肉100多斤。

  事業的發展、工作的忙碌使他尋找“創業合夥人”的想法愈加強烈。

  2月10日深夜,又忙了一整天的賀根,將這樣一條簡訊息發到了自己的QQ空間:“有沒有願意回農村創業的兄弟?”

  資訊發出後,在賀根的QQ空間,這幾天不斷有年輕人和他探討如何一起創業。

  賀根的兩位高中同學——長江大學畢業的王河兵和張謙最近以股份參與的方式加入了賀根的團隊,王河冰甚至為此放棄了縣林業局的正式崗位。而用什麼辦法來尋找“創業合夥人”、留住“創業合夥人”,也成為賀根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新問題,“一般的勸說恐怕吸引力還不夠,應該考慮通過市場的方式、利益共同體的機制把大家聯為一體”。

  賀根說自己命裡註定就是屬於農村的,在他眼裡,除了有綠水青山,農村更有一片廣闊的發展空間。在2013年5月完成的《大別山黃牛生態養殖綜合發展專案可行性報告》中,他把理想寫了進去:公司將形成大別山黃牛養殖、研發、加工、銷售於一體,業態上形成良性互補的綠色生態產業鏈。發展目標是:將本專案打造成“大別山黃牛生態養殖產業化第一品牌”“國家級大別山土黃牛養殖示範基地”“大別山紅色革命老區生態綠色農業產業樣板工程”“大別山農林觀光休閒度假第一站”。

  事實上,這些構想已經開始付諸行動。在他新承包的一片山地和水庫旁,投資七八十萬元建設的三間高標準的牛舍已經落成,分別作為母牛繁育基地和肉牛育肥基地,以後還要在這裡種樹、養魚。賀根還計劃今年將“賀根牛肉”的品牌推到黃石、武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