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商機養殖致富故事

  能不能創業成功跟學位沒關係,但跟好不好學肯定有關係。好學才能有成長的空間。很多人從養殖行業找到致富的道路,看看他們的故事,學習他們。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失聰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養鴿子致富年售300萬

  嚴漫話不多,臉上總掛著甜甜的笑容,如果不是耳朵上掛著的助聽器,很難讓人相信,這個樂觀開朗的女孩一隻耳朵的聽力近乎為零。

  金色的秋天來了,嚴漫也迎來收穫季節:雖然創業時間不長,但她養的乳鴿在武漢各大農貿市場、酒樓供不應求,還為周邊的養殖戶提供種鴿,年銷售額逾300萬元。

  既然找不到工作,那就給自己打工——

  美院畢業生選擇養鴿致富

  ***,嚴漫出生在湖北一個普通家庭,幼時因用藥失當導致一隻耳朵失聰。這讓她的人生之路比常人多了一分艱辛,亦煉就了她堅韌不服輸的個性。“從小讀書,她就付出了比別人多一倍的努力,別人在玩的時候她都在看書做題,絕不肯落後於人。”嚴漫的母親對記者說。

  2013年嚴漫從西安美術學院畢業,雖然成績優秀,但她找工作並不順利,“很多時候,我去公司應聘,人家看見我戴的助聽器,根本不願意給我機會。”碰壁的次數多了,倔強的嚴漫橫下一條心,既然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那就自己當老闆,給自己打工。

  選擇什麼專案呢?嚴漫打算做農業,並用半年時間考察了市場,“我去了河南、湖南等多個省份,跑遍當地農貿市場,最終決定養鴿子”。

  2014,嚴漫和來自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的同伴一起,在青山註冊成立武漢鴻飛鴿業科技有限公司,在黃陂區羅漢街建起了佔地100餘畝的生態養鴿基地。

  不用畫筆也能繪出精彩——

  擬建湖北大型養鴿基地

  原本拿畫筆的手現在卻用來養鴿子,跨越如此之大,嚴漫坦言“中間遇到過不少坎兒”。

  因為起步資金不夠,一開始她只買了1000對白王鴿和灰王鴿。“去外地調研市場時,我也曾‘臥底’當地的養殖場,偷學養鴿技術。原以為養鴿不難,誰知基地建起來後,儘管百般精心餵食,鴿子還是不斷死亡,2個月就死了400多隻。”

  看著每天都在減少的鴿子,嚴漫心裡很著急,是放棄還是堅持?最終,不服輸的她選擇“輸也要輸得明明白白”,一定要找出問題出在哪兒。

  那段時間,嚴漫吃住都在養鴿基地,一天只睡幾個小時,大部分時間都在觀察鴿子的狀況。最終她發現,鴿子死亡是因為疾病預防技術不到位。她一邊請教專家,一邊買回大量養殖書籍自學養鴿技術。最終,半路出家的嚴漫變成了肉鴿養殖的能手。

  愛動腦筋的嚴漫還勇於創新,她自主研發的自動化機械養殖系統,不僅提高了養殖效率,還降低了人工成本。“用傳統的人工養殖方式,1個工人最多餵養14對鴿子,而採用機械餵養,一部機械可以同時投餵食54對鴿子。這就意味著,1部機械可以代替4個工人。”

  目前,鴻飛鴿業常年存欄量在8000對以上,計劃未來兩到三年存欄30000對-50000對以上,填補湖北無大型養鴿基地的空白。

  二:

  培育雜交構樹代替糧食喂牲畜節約糧食

  核心提示

  “我們知道,野生食草動物能吃樹葉,可如今飼養的牲畜卻吃糧食,如果牲畜也吃樹葉,就可以節省大量的糧食。”初次見面孫哲說,他的創業專案就是要讓構樹代替糧食,成為牲畜的主要飼料。一個月前,孫哲和他的創業團隊帶著“雜交構樹”專案落戶城陽招商.LAVIE公社。

  初創:

  環保種植袋贏得市場

  “我父親經商,主要從事對日貿易。”孫哲說,受父親的影響,大學選擇的是日語專業。畢業前,父親的生意遇到一些挫折,那時對日貿易不是很景氣。“當初學習日語,也是考慮以後子承父業,所以擇業時有些迷茫。”孫哲說,眼看要離開大學,父親給他指出三條出路,到企業上班,穩定;自己創業,有風險;出國深造,需要時間。最終,他選擇了自己創業。

  第一個創業專案是高分子材料,與所學的專業毫不相干。孫哲說,之所以選擇這個專案也是有些偶然。老家德州有一家大型高分子材料生產廠家,而負責人正好是父親的發小,一次聊天中對方提起,何不在青島開一家貿易公司,經營高分子材料?於是,他和幾個大學同學一起開始了首次創業。

  最初生產的產品主要有高速公路、鐵路、垃圾填埋等用的防滲膜。“你們能不能把材料做成種植袋,說白了就是一種盆栽植物用的花盆。”期間,一家荷蘭的客戶提醒說。當時,國內的植物多種植在大田裡,是一種粗放式管理,如澆水、施肥都會造成極大浪費,而且還耗費人工。而在國外,由於人工成本較高,容器種植已流行四五十年,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向容器內定向澆水、施肥,最主要是節省人力。

  “製作種植袋並不難,難的是要根據客戶需求定製。”孫哲舉例說,從種子到一棵小樹,需要經歷多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要根據植株的大小更換不同規格的容器。而國外講究環保,用完的容器不能造成二次汙染,這就要求使用期內容器必須自行降解掉。自行降解還有一個好處,不需要更換容器,這樣也可以保證植物不傷根。目前,公司生產的種植袋已遠銷眾多歐美國家。

  轉折:

  選擇構樹作為創業載體

  2013年,孫哲的公司承接了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段防滲工程。“以往經營的都是對外貿易,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個國內團隊。”孫哲說,可工程結束後,國內團隊一下子變得無事可做。這時他又開始思索,既然種植袋在國外很流行,為何不將這一業務引入國內?想起來簡單,可實際推廣卻困難重重。使用種植袋需要前期投入,受觀念的影響,在國內的實用率很低。經過調研發現,國內使用者只有一小部分使用黑色塑料袋,好處是價格便宜,但塑料袋不可降解,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我個人覺得,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環保種植袋的市場會越來越大。”孫哲說,但做生意不能坐等市場。隨著種植袋業務的不斷擴大,與苗木打交道的機會越來越多,一個想法在他的腦中閃現:有沒有一種更好的盆栽植物作為載體,在推廣的同時,又順帶將種植袋推廣出去,這樣也可以實現新老業務的有效銜接。

  這期間他接觸到中科院的“雜交構樹”專案,而且今年2月份,國務院將此專案列為十大精準扶貧專案之一,檔案一出,孫哲感覺機會來了。一個月前,他和團隊帶著專案正式落戶城陽招商.LAVIE公社孵化器,在這裡,團隊擁有150平米免費的辦公空間,而且有了更多與投資商和客戶接觸的機會。

  創新:

  以樹代糧可節約糧食

  “這就是雜交構樹樹苗。”在辦公室裡,孫哲拿出一盆用種植袋種植的小樹苗。他告訴記者,構樹野生樹種在全世界都有廣泛分佈,生命力非常強,葉子中蛋白質含量高。從古到今,構樹的葉子常用來餵養牲畜,摘下葉片,就會滲出奶白色的液體,所以在我國南方俗稱“奶樹”。問題是,野生的構樹葉片上通體有毛,這就極大影響了牲畜吃起來的口感,因此現實生活中,養殖戶還是習慣用糧食作為主要飼料。

  構樹有花有果,用種子種植,該專案用中國的構樹和日本的光葉楮雜交,雜交後的植物要麼無花無果,要麼有花無實,但葉片更加光滑,蛋白質含量也提高一倍,是玉米中蛋白質含量的三倍。目前的栽培技術有兩種,一種是通過細胞組織培養,但成本較高;一種是通過技術讓枝條生根,這也是目前公司的主要業務。

  說起發展前景孫哲說,構樹抗病性強,生長過程不需要噴灑農藥,牲畜吃了後沒有農殘。此外,目前我國每年都有大批糧食進口,進口的糧食中絕大部分用來餵養牲畜,以樹代糧可節約大量糧食。而且,構樹適合在鹽鹼地、貧瘠的土地上生長,而這些地方都不適合種植糧食。隨著雜交構樹的大面積推廣,未來有望代替糧食成為牲畜的主要飼料。

  展望:

  打造“一條龍”服務模式

  “專案還處在種子期,主要是從事苗木的培育。”孫哲說,目前團隊已在萊西、泰安、東營、濰坊等4地建立苗木培育基地,總種植面積達千餘畝。根據規劃,到明年將生產構樹苗木一千萬株。

  說起未來孫哲說,團隊的目標是打造“一條龍”服務模式。現在,雜交構樹還沒有被客戶所熟悉,強行推廣難度較大。鑑於此,下一步除了培育、銷售樹苗外,還將推出後續服務,如派出技術人員,幫助種植戶進行田間管理。

  另外,以往的構樹餵養,多數只使用樹葉,而雜交構樹是全株收割,就像割韭菜一樣,將枝葉一起粉碎後,再經過發酵處理,最終做成牲畜飼料。這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術,今後團隊還將提供收割、發酵等全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