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名人的創業故事

  一個真正的企業家,不能只靠膽大妄為東奔西撞,也不可能是在學院的課堂裡說教出來的。他必須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摸爬滾打,在風雨的錘鍊中長大。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一隻改寫命運的木箱

  生中處處都有“百寶箱”,等待你用智慧的鑰匙去開啟。20年前的一天,一個年輕的鄉下木匠走進上海市第一百貨公司。他是第一次來上海,商場內琳琅滿目的商品令他眼花繚亂,雖然買不起,看看也算長了見識,開了眼界。他的腳步在一處櫃檯前停住了,貨架上的一件商品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隻木箱,樟木箱,不用尺子量,以木匠的眼光,一看便知是28寸。出於好奇,他叫服務員取下來看看,香樟木,箱面上刻有“龍鳳呈祥”圖案,漆是棗紅漆,問價錢,答曰:“260元。”服務員還算耐心,補充道:“這種箱子是進口貨,已脫銷了,這只是樣品。”

  年輕的木匠無心再逛商場了,走出市場門口他又不捨得離去,那隻木箱260元的“天價”驚得他心如鹿撞。他跟隨父親學木匠十多年,製作扁擔、尿桶、犁耙等農具,也替人打製過不少樟木箱。在他的家鄉,樟木箱的價錢是以“寸”來計算的,一寸一元,28寸,28元;而剛才的那隻,一經雕刻,竟能賣出十來倍的價錢,而且供不應求!真是坐在井裡不知天有多大,他今天算是大開眼界了。那位服務員不是說已脫銷了嗎?我何不試試?興許發財的機會就在眼前呢。

  這麼想著,他抑制不住怦怦的心跳,終於,他壯了壯膽,返回商場找到那位服務員,告訴她,他是一家木器廠的廠長,他們廠也生產這種樟木箱。服務員說:你拿幾隻樣品來看看。20年前,樟木箱是娶親嫁女時女方陪嫁的必備之物,也是新婚夫婦臥室內的“三大件”之一,一般送一對,體面的送四隻,即便是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婚嫁彩禮也未能免俗,故而需求量頗大。

  小木匠回到老家,搬出家中包括為姐姐結婚備下的樟木板,請來兩位民間雕刻師傅,精心加工。4只精緻的雕花樟木箱子製作完成,隨車託運至上海“一百”後,商場負責人看過樣品,當即簽下200只的合同。這一筆生意淨賺了一萬多元,使小木匠率先成為當時尚屬鳳毛麟角的“萬元戶”。就這樣,這個與父親一起以製作農具為主兼做樟木箱養家餬口的小木匠,在家鄉辦起了第一家木雕廠,雕花樟木箱由上海推向其他大城市,後東流扶桑。

  在日本,他還製作家家必備的佛龕木雕與遍佈長島的廟宇木雕,並在日本建立公司,當地一家著名“株式會社”賜他一金字匾額:東方雕刻第一家。資本日積月累,商藝觸類旁通,由木雕到銅雕,海內外市場日益拓展,並以海外市場作為主要目標;日後又投資房地產、娛樂業、餐飲業,不到十年時間,他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跑道上第一方陣的風雲人物。20世紀80年代末,他被評為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青年企業家、全國“十大富豪”;南京紫金山天文臺以他的名字命名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美國《時代週刊》載文稱他是“中國的艾柯卡”。

  他叫張果喜,江西餘江果喜集團總裁。20年過去了。回顧艱辛而輝煌的創業歷程,張果喜總會想起那隻改寫了他命運的木箱,那是一隻“百寶箱”。也許是命運的安排,也許是緣分千里一線相牽,那隻箱子靜靜地擺在那裡,川流不息的顧客也許都看到了,而只有張果喜的慧眼看到了那隻木箱背後隱藏著的巨大商機,並且抓住機會立即行動。這,就是成功者的不同凡響之處。市場上處處都有“百寶箱”,等待你用智慧的鑰匙去開啟。

  篇二:卡內基曾從“跑腿”發現商機

  有人曾經根據等時代因素計算,認為美國工業鉅子卡內基創造的至今尚沒有人能企及。他是怎麼起家的呢?他小小跟著從蘇格蘭移民美國,一上岸就當童工,時年13歲。他個在紡織廠裡,一天12個小時,一週6天,週薪1.2美元。他成為世界首富後說:“我掙的錢早已以百萬計了。但是,沒有任何錢能比第一週那1.2美元給我更大的!”在幹了12個小時後,他還拖著疲憊之軀去上夜校。15歲時,終於有了另一個:給匹茲堡的一家電報當報童,也就是挨家挨戶地送電報。他將此視為天賜良機,義無反顧地接受了。

  報童是典型的跑腿族,看起來無足輕重。但卡內基不這麼看。當然,報童的工作一週2.5美元,收入翻番,但這不是他要圖的東西。用現在的話來說,他看重這是個白領工作,屬於資訊高科技的行業。在1850年,電報就相當於今日的網際網路。那時用電報的多是公司企業。跑跑腿看似很下層,但聰明的卡內基,匹茲堡的商業資訊就捏在他手上。哪家總是從哪裡收發電報,哪家生意興隆,商業網路怎麼執行,他一清二楚。也就是從這裡,他又跳到鐵路公司,最終建起鋼鐵廠。那時蘇格蘭人在英國人眼裡是叫花子。卡內基家也確實窮得叮噹響,但是,最終他的工廠生產的鋼鐵,超過了整個英國的鋼鐵產量。

  是猙獰的,但是,我們不能現實被改造好了以後再開始。如今與150多年前的世道早已經大不相同了。但是,跑腿族知道許多闊少們的消費和規律,也並非沒有從跑腿發展出某種特殊的快遞業務的可能。

  卡內基的,確實和他能吃苦、肯鑽研、鍥而不捨的有關。但是,社會也給了他充分的機會。當時的蘇格蘭移民,很有種窮兒互相照應的精神。特別是那些先來美國、“先富起來”的人,對窮困肯幹的同鄉非常提攜,全無暴發戶轉身就不認人的嘴臉。卡內基的才華這些人的賞識,對他的崛起非常重要。如果整個社會能像當年美國的蘇格蘭移民社群那樣,對貧困的跑腿族投以敬重、讚許的目光,能幫一把就幫一把,這些人中也說不定能冒出中國的卡內基來。

  篇三:戴爾的電腦直銷理念

  戴爾在少年時期就想象力豐富,奇思妙想迭出。讀高三時,戴爾經常聽到同學們談論想買電腦,但由於售價太高,許多人買不起。戴爾心想:“經銷商的經營成本並不高,為什麼要讓他們賺那麼豐厚的利潤?”一般人想到這兒,大都會停留在詛咒經銷商上,而不再深入下去了,但戴爾繼續想到:“為什麼不由製造商把電腦直接賣給使用者呢?我如果把製造商的電腦比以商場上便宜的價格直接賣給使用者,肯定會受歡迎。”

  戴爾知道:IBM公司規定,經銷商每月必須提取一定數額的個人電腦,而多數經銷商都無法把這些貨全部賣掉;而如果存貨積壓太多,經銷商會損失很大。於是他找到經銷商,他們為了週轉資金,當然是求之不得,於是按成本價把積壓的電腦賣給了戴爾。戴爾把電腦拉回宿舍,加裝配件,改進效能。這些經過改裝的電腦,價格便宜,效能先進,很受歡迎。戴爾見到市場需求巨大,於是在當地刊登廣告,以市場零售價的八五折推出他那些改裝過的電腦。不久,許多商業機構,醫生診所和律師事務所都成了他的顧客。

  由於市場需求量大,戴爾每月已能賺5萬美元。在學業與創業之間,戴爾陷入了兩難境地。戴爾不願錯過這千載難逢的機遇,他決定退學。經過和父母協商,父母同意戴爾在暑假試辦一家電腦公司,如果辦得不成功,到9月就要繼續回學校讀書。得到父親的應允後,戴爾拿出全部積蓄創辦了戴爾電腦公司。戴爾仍然專門直銷經他改裝的IBM個人電腦,第一個月營業額便達18萬美元。高中畢業的時候,戴爾公司每年營業額已達7000萬美元。後來,戴爾停止出售改裝電腦,轉為自行設計、生產和銷售自己的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