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故事匯

  一個成功的創業者,三個因素,眼光、胸懷和實力。只有做好自己本分了創業才會更容易實現成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創業故事匯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1:一個80後如何用10年賺11億美元

  此前,在朋友圈瘋轉的“世界十大10億美金80後富豪”排行榜中,出現了一位來自杭州名叫王麒誠的年輕人。可能很多人不是很瞭解他,但在創業界,他絕對是明星級的人物。

  大學時代靠代理銷售光釺收發器起家,畢業後創立漢鼎股份,僅十年時間公司就成功上市。

  現在,他和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碧桂園副董事長楊惠妍、聚美優品CEO陳歐等一起,被稱為“世界十大10億美金80後富豪”。

  近日,記者在杭州天際大廈見到了這位創業大咖,分享了其精彩的創業歷程。

  大二賺取第一個100萬他從此“情迷”創業

  2001年,還在浙江大學工商管理讀大二的王麒誠,是學生會外聯實踐部的部長。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一位銷售光釺收發器終端裝置的老鄉。聊天中,他得知這類產品銷路廣、利潤高,王麒誠決定和這位老鄉合作創業,成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家公司“法華網路”。

  儘管老鄉有不少人脈積累,但很多客戶對這家新註冊公司的實力有疑慮,以至於杭州、寧波等大城市的市場一直打不開。這個時候,王麒誠果斷決定去舟山、麗水和衢州等相對資訊不發達的城市進行嘗試。經過多次的溝通努力,他們終於和其中一個市簽訂了協議,王麒誠的戰略眼光初步體現。

  創業沒資金怎麼辦?這是王麒誠面臨的第二個難題。“當時,我們先請來了供應商的老總提供證明,這樣就可以先預付款項再供貨,是不是有一種空手套白狼的感覺?”王麒誠笑了笑說。當然,這其中的艱辛和付出自然不用多說。

  經過八個月的努力,王麒誠賺取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100萬,這對當時的大學生來說可以說是天文數字。在那個很多同學還在依賴父母花銷的學生時代,王麒誠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賺錢,這種滿足感和成就感讓他深深地迷上了創業。

  實習挖出創業資源除了創業方向還有合作伙伴

  開始迷上創業的王麒誠,一直在尋找畢業後創業的領域。大四時,他到浙大中控的教育事業部實習,當時,浙大中控在各大學校推廣教育系統智慧化。也正是這次的實習經歷,王麒誠第一次接觸到了智慧化,並嗅出了其中的商機。

  那時候,智慧化領域還處於起步階段,從事這一行業的企業並不多。“首先企業資質的稽核並不像現在這麼嚴格,其次只要簽完合同便可以拿到30%的預付款,再次這個行業的毛利可以達到30%以上。”王麒誠說,這對還在尋找創業專案的他來說是一個赤裸裸的好機會。

  鎖定專案後,接下來就要尋找合夥人。王麒誠利用自己在浙大中控實習的機會,成功挖走了一位肯跟著他“混”的技術人才。“當然,還有一個前提是,他在那家公司的時間並不長。不然我肯定挖不出來了。”王麒誠說,因為給別人打工和給自己幹活是完全不同的心境。

  標書也有情商和智商10年創業企業從零到上市

  2002年11月,浙江漢鼎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成立之初,王麒誠和他的合夥人瘋狂地跑專案,找機會進行投標,最多的時候一年投了100餘項。“經常我們白天跑建築工地,晚上做標書,每一份標書都要反覆推敲,根據專案的實際情況來製作。”王麒誠說,而標書也有自己的情商和智商,如果說內容是智商,那麼它的包裝則是情商。“我這人好面子,所以我寧願多花100塊錢去包裝標書,而這恰恰也是吸引人眼球的一個做法。”王麒誠笑著說。

  天道酬勤,第一年公司投中了兩個專案,總計800萬。而王麒誠賺錢也是很有一套,“這個行業利潤本身就比較高,為了增加中標率,我們相對別人會讓利10%。但由於預購和提供產品中間相隔將近1年,而電子產品降價又快,其實我們損失也不是很多。”王麒誠說。

  正是這樣一點一滴的努力,2012年,王麒誠一手建立的漢鼎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深交所,他的身價超過20億人民幣。而在今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1億美金。

  智慧城市牽手移動網際網路希望漢鼎股份宇佑傳媒會師A股

  正當漢鼎股份處在輝煌的發展時刻,王麒誠選擇急流勇退。2014年1月,他正式辭去了漢鼎股份董事以及總經理的職務。辭職後的王麒誠,選擇了“第二次”的創業,這一次,他將目光轉向了移動網際網路。

  很多人認為智慧城市跟移動網際網路是兩碼事,但王麒誠覺得這兩者息息相關。“智慧城市中很重要的一塊是無線覆蓋,我們已經在瀋陽新民嘗試著鋪設了一個囊括整個城市的無線網路。只要使用者進入瀋陽新民,便進入了我們的網路監測範圍,因此我們可以根據使用者瀏覽的資訊內容,為使用者推介資訊。”王麒誠還舉例說,智慧城市應用在醫療方面,我們的一卡通系統最終目標要替代現行的市民卡,可以成為市民的電子健康檔案,人一生所經歷的病痛、吃過的藥以及醫生給過的診斷都詳細地記錄在一個系統中,人們以後就醫,就會有詳細的參考資訊,對診斷治療的幫助可想而知。“其實,玩的就是大資料,如何將大資料應用到智慧城市就是我們接下來的一大重要內容。”王麒誠說。

  當然,王麒誠想做的遠不止這些,他希望把漢鼎做成更大的一個集團帝國。“現在集團下屬企業宇佑傳媒發展得很好,希望能把其打造成漢鼎宇佑集團的第二家上市公司,會師A股。”

  2:一個聰明老闆的花店生意經

  近年來,全國花店數量增加很快,競爭日趨激烈,花店經營者普遍認為生意難做。據調查,每個城市只有約20%的花店生意紅火。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是每位花店經營者都在思考的問題。

  趙小進就是眾多花店老闆之一,今年四十多歲,東陽人,人高馬大,一臉幹練、沉穩,坐在堆滿鮮花的辦公室裡,顯得很有趣。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杭州共有1000多家鮮花店,上規模的大概有100多家,競爭比較激烈,大概只有三分之一能夠賺錢。趙小進經營的“夢湖花藝”,不僅賺錢,日子還挺好過。

  最重要的一招,是趙小進從1996年開始,逐漸構建了一個巨大的鮮花速遞網路——遍佈全球180個國家55000多個城市,其中包括國內580個城市。目前,花店的國際業務佔40%,異地業務佔35%,杭州本地業務只佔25%。此外,趙小進還有個“絕招”——不僅能從報紙中讀出花店的流行趨勢,還能“看”出業務,因此把1萬朵菊花賣給了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

  花店老闆忙著建“網路”

  1990年,趙小進從浙江大學園藝系研究生畢業後,留校當了老師。1992年,趕上全國經商熱潮,趙小進放棄令旁人羨慕的職業也下了海。他花了2萬元,在杭州湖濱路上租了個十幾平方米的傳達室,開起花店——當時他每月的工資只有170元,2萬元可是“大手筆”了。“生意出奇地好,來買花的人絡繹不絕。”從1993年到1996年,花店從湖濱路開到中山路、解放路,趙小進說是“一年開一家分店”。

  1996年,“夢湖花藝”的鮮花訂單已經可以送達全國幾十個大中城市,可越來越多客戶要求異地送花的地點,遠遠超出了趙小進的想象:“可能很多浙江人在外地做生意,就連新疆、西藏都有不少訂單。我心想,機會來了。”

  於是,在接下去的幾年時間裡,在網際網路剛剛起步的時候,他開始大規模地“開疆闢土”建立自己的鮮花配送網路。他親自考察了全國幾百個大中小城市,並通過中國花協零售業分會,先後與全國580個城市中較好的鮮花店簽訂了異地送花協議。幾乎是同時,他還看準了全球範圍內最具實力的國際送花組織之一國際花商聯,並遞交了會員申請。經過幾年的稽核、資質考察,趙小進終於在2001年底拿到了國際花商聯的會員資格代號,成為遍佈全球180個國家55000多個城市鮮花速遞網路的一員——目前,浙江只有2家花店獲得其會員資格。“他們的資源都可以為我所用。”趙小進有些得意地告訴記者:“那幾年,生意額每年都大幅增加。我簡直樂壞了,拼命加大宣傳。有一次,我甚至接到一個上海客人的傳真訂單,要求我們送花到上海某地。”

  “不過,異地送花利潤沒想的那麼高。每份訂單,我要和合作的花店平分利潤。”趙小進坦言,自己看重的是這個送花的渠道,以及裡面蘊含的無限業務前景。他翻開一份10月5日從日本來的訂單,客人要求10月7日將一份鮮花送達濱江區某科技公司。“我將包裝精美的鮮花及時送到那家公司。他們非常滿意,和我簽訂了長期的鮮花業務,包括每日室內花藝、鮮花速遞等。”

  看報紙“看”出生意

  網上訂花為花店經營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銷售渠道,漸漸被很多花店看好。但是經營網路花店也有很多難以訴說的苦惱。比如,網路訂單數量不穩定就讓花店頭疼不已:有時候***例如情人節***一天單子多得接不完,但更多時候好幾天一張單子都接不到,平均下來,花店每天能接一張網路訂單就很不錯了。

  “我常常在琢磨,誰在買花、送給誰。”在趙小進看來,薄利的鮮花店經不起“空白時間”,最好“時刻都有訂單”,因此就要用最少的錢準確提高業務量。十幾年來,他把可能大量用到鮮花的機構單位分成十幾大類,逐一“攻破”。

  “比如看見世貿中心,我估計了一下,大概一年要用5萬元的鮮花,我就要盡力爭取到1萬~2萬元的份額。一個高檔寫字樓有10~20個單位,聯絡資訊都是公開的,逢年過節最需要用鮮花的時候我就把自己‘送’上門去,肯定大受歡迎。”

  據趙小進介紹,花店一年的營業額在1000萬元左右,利潤率保持在10%以上。

  “一般的花店老闆整天忙著照看鮮花店面,送花進花,而我忙著看報紙,多的時候每天要看十幾份。”趙小進翻開七八本十幾釐米厚的大本剪報,裡面每張照片、每段文字都與鮮花有關。

  “報紙能看出什麼?看出業務,看出行情。”

  2006年1月,趙小進看見報紙上有訊息說,張藝謀在橫店開拍的新片定名為《滿城盡帶黃金甲》,影片中將用一萬朵菊花作為背景。別人可能只是驚歎影片的華麗,而趙小進馬上敏感地捕捉到商機。他讓專門負責鮮花批發的姐姐第一時間聯絡劇組,一舉拿下這筆業務。

  “我從報上‘看’來的業務還真不少,比如,一則啟示說哪個公司喬遷了,其實就是一個商機。很簡單:原來它可能固定在一個地方買花,搬遷了就不方便了。這時候上門談業務,一談一個準。”

  想坐在寫字樓開花店

  趙小進很善於從報紙上看出鮮花的行情和趨勢,使花店始終和國際流行同步。趙小進的剪報集中,有一張孩子早逝、歐洲父母用滿車的玫瑰為孩子送行的照片,他馬上活學活用:“誰說玫瑰只適合送情人?一位顧客的妻子不幸去世,他就聽從了我的意見,用199朵玫瑰表達自己深沉的愛和悲痛。”在另一張照片裡,英國女王手拿一小束玫瑰向群眾招手示意。“國際鮮花包裝流行簡約,中國人還喜歡複雜、品種多的鮮花包裝,以後會慢慢轉變的。”

  “現代通訊這麼發達,花店做到最後其實就是做渠道。”漸漸明白這一點,趙小進關掉了幾家分店,只留下一個總店和幾個辦事處。他興致勃勃地想象著:將來某一天,自己也能像發達國家的鮮花店集團一樣,坐在寫字樓裡,靠電話、傳真和電腦指揮“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