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業故事匯
駕馭命運的舵是奮鬥。不抱有一絲幻想,不放棄一點機會,不停止一日努力,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80後退伍軍人偏僻山村創業養蝦 年收入500萬
張正全家在沙坪壩,在周圍朋友眼中,他是“富二代”,父母做了30多年海產品生意,優越的生活條件讓張正全這輩子哪怕不工作,也會衣食無憂,朋友們常開玩笑叫他“張公子”。
2003年,父親張佐明將高中畢業的張正全送進了部隊,退伍後不久,張正全突然對父親說想在重慶自己搞個海蝦養殖場。雖然兒子的想法讓張佐明既驚訝,又欣慰,但他並不放心:“他沒吃過苦,我擔心他幹不好。”
較了幾個月的勁,張正全終於說服了父母,專程到福建考察學習了海蝦淡養技術。2011年,父母幫他投入了近1000萬元,在合川區太和鎮沙金村建成了重慶傲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
張正全流轉了260畝土地,平整後建起了20多口蝦池。又從沿海空運來基圍蝦苗和海水,再就地逐漸淡化飼養。目前在重慶市,用這種技術養蝦的,只有兩家。張正全正是看中了這一產業的市場前景。
張正全說,是3年部隊生活改變了他:“我不能一輩子啃老,自己的未來得靠自己雙手打拼。”
就這樣,張正全一個人來到偏僻的沙金村,租了一間民房,開始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每天,他都和聘請的農民工一起,頂著嚴寒酷暑在工地上忙活著,有時一天只能休息兩三個小時。兩年下來,張正全白皙的面板變得黝黑,人也瘦了一大圈。
才到太和時,張正全很不習慣,這裡沒有鬧市的燈紅酒綠,沒有舒適的家。對他來說,更難捱的是寂寞。“以前晚上常常和朋友一起出去喝酒唱歌,可現在這裡,晚上只能一個人躺在床上對著天花板發呆。還好,現在慢慢適應了。”張正全說他不怕吃苦,就怕老是下雨。
蝦場位於涪江邊上,張正全當初選擇這裡,就是看中了涪江優質的水源,可正是這條涪江,讓他連續兩年遭遇了巨大損失。
去年7月和前不久的暴雨讓涪江水位上漲,漫進了蝦池,蝦和大閘蟹跑了很多:“每次損失都在20萬元以上。”張正全說,他打算拉網,或將蝦池堤壩抬高加固,否則年年都會因此遭遇損失。
對張正全來說,下雨還會出現一個問題。“蝦場到太和場鎮並不遠,可有一段約1公里長的陡坡土路,一下雨,運蝦車根本出不去。”令他欣慰的是,目前當地政府正在考慮硬化這段路。
張正全請了十多個當地農民工,蝦場閒時,還將他們介紹到其父位於渝北三亞灣海鮮市場的餐館幫忙。
“張老闆人好,隨和,一天80—100元的工資,從不拖欠。而且我們每天只工作8小時,超出時間,還另算加班費。”附近農民周純友說,蝦場建起後,他和好幾個村民都不再外出打工,到這裡掙錢來了。
目前,張正全的蝦場每年可產兩季,每季蝦飼養約3個月就可上市,年產量60多噸,年收入500萬元。
“銷路不愁,價格也可以,每斤都在35元以上,只是這些蝦池一年總有約半年時間閒著。”張正全說如果蓋上大棚,安裝鍋爐加熱,冬季也可養蝦,就可實現一年3季。但這需要更龐大的資金,張正全不好意思再向父母伸手:“等自己掙了錢,再擴大規模、改善設施吧。還得將父母為我提供的本錢還上。”
“部隊生活讓我明白了,好生活要憑自己的雙手去開創。這兩年養蝦經歷讓我瞭解了農村、明白了掙錢的不易,這或許是我這兩年最大的收穫吧!”張正全說。
2:沂蒙村民上海賣煎餅年收入20萬 住別墅開豪車
平邑縣鄭城鎮油簍村這個看似平靜蕭瑟的深山農村,卻和魔都上海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村民李興普稱:“村裡很多在上海買房子的,有十幾戶。”
2015年上海的平均房價為32555元每平米,一棟90平米的房子總價約為300萬元;人均年收入約為47711元,在全國所有省市中名列第一。然而,貼著“有錢任性”標籤的上海,人均年收入卻只有平邑縣油簍村的三分之一。
油簍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湖,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油簍村才有了第一條通往外界的柏油路,路面寬度甚至容不下兩輛汽車同時會車。這個既沒有工廠、礦產,又不具備任何地理優勢的深山農村,是如何在短短20年的時間裡,做到“收入超越上海”的呢?答案就是:沂蒙煎餅。
凌晨一點,躁動了一整天的上海,剛剛開始安靜下來;與此同時,來自平邑縣鄭城鎮油簍村的李興文一家六口,準時起床、為煎餅攤開張做著例行準備。這是李興文到上海攤煎餅的第22個年頭,每天凌晨3點,李興文和老伴都會準時出現在地鐵9號線出口,燒旺爐子、支好攤位,等待第一位顧客的到來。凌晨4點,第一批顧客出現了,李興文將他們稱為“夜間上班族”。隨著太陽的升起,第二批顧客“上班族”準時出現。李興文的攤位靠近地鐵出口和公交站牌,看中的正是“上班族”這個客戶群體。
方圓5公里之內,和李興文有關的煎餅攤就有四個:往北20米,是李興文女婿的煎餅攤;往西800米,是李興文妹夫的攤位;3公里之外的紅松路上,李興文的兒子經營的也是煎餅攤……實際上,整個上海市區90%的煎餅攤,都來自平邑縣鄭城鎮油簍村。
一個普通煎餅的售價為4塊錢,每加一個雞蛋或一份蔬菜,增加一塊錢。做一個簡單的算術題:按照每個煎餅賣5塊錢、成本1塊錢計算,李興文一家三個攤位每天至少賣出600個煎餅,每月淨利潤為72000元,一年淨利潤為864000元。除去三個煎餅攤、每月1萬元的租金,每年淨收入約為75萬元,每個攤位平均年收入25萬元。這樣的收入水平,且不說千里之外的平邑縣,即使放在“全國平均收入最高”的上海,也不遑多讓。
1998年,油簍村的李榮士第一次將沂蒙煎餅帶到了上海灘,沒成想竟改變了全村人的命運:李興文一家六口全都搬到了上海,兒子李德福在上海結婚買房、安家立業;98年從煎餅攤起家的李明,如今已經是擁有多家餐飲企業、投資公司的億萬富豪。
不過,通過煎餅挖到人生“第一桶金”的李明,卻不鼓勵現在的年輕人,再去重複攤煎餅的致富路。作為富商投資公司董事長,李明覺得,比起發家致富掙大錢來說,觀念與思想的開化,才是煎餅闖蕩上海灘帶來的最大收穫。“父輩從事這個職業,值得繼承和發揚;但我還是希望下一代有新的發展,通過這個基礎卻開創一片好的事業……”
3:夫妻賣房回鄉創業種地 年收入79萬元
梅萬付是蕪湖縣花橋鎮花橋村人。1999年從淮南聯大畢業後,先後在浙江的幾家企業打工,他從業務員做起,很快升為區域經理、銷售總監、公司副總。2005年結婚後,雖然夫妻倆的薪水頗高,在溫州還買了房,但考慮到在外面只是替別人打工,況且老人只有他一個兒子,在妻子的建議下,2007年兩人決定回鄉創業。
他們賣掉了溫州的房子,再從親戚朋友同學那裡借來一些資金,走上了創業之路。2007年底,他成了天津一家獸藥的安徽總代理,並常住宣城拓展市場。由於營銷得力,2007年至2010年這三年間,他們的信譽度越來越高,知名度越來越大,銷售額也逐年增加,3年內,他所代理的產品就在本地市場佔有率上升到了前三甲。到了2010年,夫妻倆的年收入達到了五六十萬元。
一次偶然的機會,妻子馬榮花在學駕駛期間,巧遇蕪湖縣農委副主任,獲悉蕪湖縣發展蔬菜基地,政府扶持菜籃子工程,以及蕪湖縣正在實施土地流轉,夫妻倆經過考察後,萌生了回鄉種植蔬菜的想法。
2010年,蕪湖縣出臺了土地流轉政策。花橋鎮一直以來都是以農業為主導,鎮裡多年來一直想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這條路上給農民增收創收,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可是苦於沒有資金沒有投資者,農村產業化發展之路走得並不平坦。夫妻倆先在本村周圍流轉了154畝土地,加上購買農資、投資基礎設施,第一年就投入了70萬元。
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大學生,邁出農門後到了城市裡工作,積蓄已有幾十萬元,生意做得好好的,為何非要受苦去種地呢?對於梅萬付夫妻倆的行為,父親梅旺壽十分不理解:“你種地,還能種得過我嗎?我種了一輩子的地,好不容易把你培養出去了,現在又回來做老本行了。”
梅旺壽自然有他的道理,到2010年時他已種了40多年的地,也沒有發財,而且種地是一項非常苦的活,兒子兒媳婦何苦要幹這個呢?那段時間,梅旺壽都成了村裡人笑話的物件,一向愛出去串門的他,一連好多天都不出門。村民們也不理解,嘲笑梅萬付流轉了這麼多土地,馬上要成“地主”啦。就連妻子的孃家人,也是專門從河北過來,找到他們,反對他們幹這個。
但梅萬付夫妻倆清楚,農業產業化發展是大勢所趨,科學種植肯定能有收穫。夫妻倆覺得,有國家農業政策的支援、地方政府的扶持,加上他們的努力和科學種田,一定能闖出一條路來;只有把地種好了,種出個樣來,才能打消父親和鄉鄰們的疑慮。
流轉了土地後,夫妻倆一頭扎進了大棚裡,種上了無籽西瓜苗等。2011年2月,栽下去的西瓜苗長期不見長,當地百姓斷定這些西瓜苗肯定不行了,建議把這些西瓜苗拔了。但是梅萬付沒有放棄,通過上網查資料、向專家請教、到種植無籽西瓜技術成熟的公司實地考察,發現自己是技術上不過關,錯誤施肥,導致黃苗期過長,採取勤澆水、少澆水、不定期適量施肥的辦法,讓西瓜苗成活了過來,而且還是高產。為了讓更多的人分享他收穫的喜悅,梅萬付開著自己的運貨卡車,到處笑眯眯地給鄉親們送西瓜。
種了一輩子地的村民們沒有想到,兩位大學生種西瓜,竟然還要“整枝”、“打頭”,一棵西瓜秧上,正常可以結七八個西瓜,但梅萬付只留兩個藤子,一個藤子負責供應養分,另一個藤子負責只長一個西瓜。對此,別說村民了,就是父親也很不理解。按照村民的傳統做法,恨不得西瓜秧上長很多藤子,能長20多個西瓜才好呢。因此,當梅萬付讓工人們整枝、打頭時,工人們不理解更捨不得。“實際上,長10個瓜,還沒有我一個瓜大;瓜大後,價格也就上去了”,梅萬付說。事實勝於雄辯,當大家看到一棵瓜秧只長一個又大又甜價格又高的大西瓜時,大家對梅萬付夫妻倆才佩服起來。
村民們種冬瓜,都是讓冬瓜睡躺在地上;梅萬付種冬瓜,卻是讓冬瓜吊著長。原來,冬瓜平時貼在地上,貼地的一面有“傷疤”,而且口感差;梅萬付在大棚裡豎起了架子,讓冬瓜吊著長,冬瓜四周很均勻,外觀好、口感好,而且個頭也不差,吊著的冬瓜要比躺著的冬瓜每斤要貴0.2元呢。而且,吊著長的冬瓜,節省了空間,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村民們一畝地能出七八千斤的冬瓜,最多能出1.2萬斤;而梅萬付的一畝地,要出1.6萬斤左右的冬瓜。
目前,梅萬付夫妻倆已經流轉了538畝土地,其中大棚地有220畝,2014年共產蔬菜478萬斤,年產值630多萬元,扣除各項費用後,去年純收入79萬元。
梅萬付負責企業管理和營銷,妻子是河北農業大學畢業,負責田間技術,夫妻倆珠聯璧合,用事實說話,讓村民們刮目相看。同樣是種西瓜,村民們一畝地產4000-5000斤,價格低、質量不好;但梅萬付一畝地卻產7500-9000斤,而且口感好、價格高。
除了提高產量外,梅萬付還善於打“時間差”。以花菜為例,他們種植的有機花菜,今年上市時間為3月28日至4月15日,這時市場上沒有貨、價格高,每斤賣到3.2元;而村民們的花菜,要到4月20日後才上市,這時市場上供應充分,價格也掉到了1.3元/斤。通過科學技術,梅萬付讓花菜提前上市20天,就賺了個盆滿缽滿,光這一茬花菜一畝地的收入就是1.5萬元——要知道,一畝地一年可以種兩茬花菜和一茬茄子呢,照此推算,他這一畝地年收入至少要3萬元。
同樣是一畝地,普通農民一年種水稻、小麥共兩茬,每畝毛收入約為2600-2700元;而梅萬付種大棚蔬菜,平均畝產值為1.65萬元/畝,至少是村民們的五六倍,這也讓種地50年的父親不得不佩服起來。
由於梅萬付大棚裡產出的豇豆、西瓜等蔬菜水果,不管產量還是品質都是一流的,當地老百姓都沒見過,而且這些產品不止能賣個好價錢,還不愁銷路呢,於是很多百姓開始主動向他請教科學種植的技術,他也不嫌麻煩,一遍一遍地教,他成了當地農業產業化專案帶頭人。
2013年5月,他成立了蕪湖縣能勝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當地31家農戶開展蔬菜種植業,給他們提供種子選育、生長管理及產品銷售***,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之路。2014年,這些農戶的收入都比2013年翻了一番。很多農戶看到了發財致富的新路子,不僅開展露天蔬菜種植,而且準備和他一樣開始投資興建鋼管大棚。在他的帶動下,參加合作社的農戶人均純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
2014年,梅萬付的公司固定資產已過千萬,同時公司也被評為“蕪湖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在,他的蔬菜主要銷往蕪湖長江市場園、合肥周谷堆市場、南京眾彩批發市場以及蕪湖縣的批發市場,他還在蕪湖縣設立了蔬菜直營店,並供應蕪湖多個高校、企業的食堂。
的人還:
1.真實農村人創業故事
2.中國農村創業故事
3.在農村創業故事
4.農村90後創業故事
5.農村創業故事
- 農村創業故事匯
- 幼兒園教師師德師風演講範文
- 雨天早安問候語簡單
- 小學五年級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大全
- 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大全小學數學
- 廣告發布合同補充協議書模板
- 小學讀書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大全
- 最漂亮的防溺水手抄報版面設計圖片
- 簡單又漂亮的讀書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大全_簡單又漂亮的讀書手抄報
- 關於得獎的防溺水手抄報版面設計
- 簡單又漂亮的古詩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大全_簡單又漂亮的古詩手抄報
- 勝利用英語怎麼說
- 給三歲多寶寶的一封信
- 好看的中學生防溺水手抄報版面設計圖片
- 關於消防安全的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大全
- 初中讀書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大全
- 防溺水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大全
- 高中交通安全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大全
- 初中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大全
- 初中英語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大全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