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故事大匯精選
無論哪行哪業,成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管多再辛苦都要保持前進,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創業的短篇故事。
創業的短篇故事1:80後夫妻辭職經營微信公眾號 年收入幾百萬
夫妻一起辭職“下海”
這位擁有140多萬粉絲的“大號群主”***影響大的微信公眾號主人***看起來挺“樸實”,膚色有些黑,穿著夾克棉衣、格子衫、牛仔褲。
劉義寶的老家在遼寧省鞍山市的一個農村,父母都是農民,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之前他經常下地幫大人幹農活。2004年,劉義寶考上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學習中文。2008年畢業後,應聘到煙臺一家港口公司做企業宣傳。
公司在小縣城,消費低,房價也不高。他和妻子是大學同學,兩人年收入10多萬元,在當地算是“中產”。如果沒有“意外”,在那裡安逸生活是很好的選擇。
這位自稱是個“比較保守”的人,卻在不久前下決心突破自己,和妻子一起辭職開始創業。辭職那天,在離職率很低的國有公司引起了轟動。
讓劉義寶辭職的底氣,來自他經營著一個年收入達幾百萬元微信公眾號和方興未艾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在市北區延吉路租下一間寫字樓,註冊公司,“下海”創業。
“玩”出來的新天地
劉義寶內心是“有點文藝追求的”。大學期間,他經常在校園論壇發表自己創作的帖子,是當時校園論壇的名人。其中一篇帖子成為一時熱帖,使他認識並追上了讀計算機專業的妻子,這在同學中傳為佳話。
讀中文的人大多有一種分享慾望,希望把自己看到的喜歡的內容讓更多人看到,劉義寶也不例外。靠著這份簡單的分享慾望,他大學時逛論壇,有了微博開微博。後來有了微信公眾號,他就註冊賬號,成為最早一批註冊公眾號的人。新的網路傳播方式讓他能夠放大自己的業餘愛好,推送的一些走心的文章和圖片讓他有了第一批忠實的粉絲。
註冊公眾號後的一段時間,劉義寶只是偶爾推送一些文章或圖片。從2013年3月開始,他開始正式運營賬號,每天推送一條單文圖,這些經過他細心挑選的文字、圖片“觸痛讀者柔軟的心底”,每天都有緩慢的漲粉,經營半年左右,他的賬號有了幾萬粉絲。
這時他意識到單靠自己終究做不大,開始考慮和其他大號互推,他試著申請加入一些運營公眾號的群。在這個圈子裡,他認識了很多大號的群主,參加了一波又一波的互推,粉絲增長開始井噴。到2013年年底,他的微信公共賬號達到了20萬粉絲,成為一個小有名氣的公眾號。
劉義寶對它的定位是“只關風月”,每天推發美文、世界各地的美景和生活、各種有趣的工藝品。這讓他避免了一些麻煩,也讓他的受眾以年輕女生為主。一次投票後發現,其中女生佔了八成。很多粉絲還加了他的個人微訊號,他說從他們發的朋友圈看出,這些大多是喜歡旅行、攝影和文字的文藝青年。
廣告年收入幾百萬
龐大的粉絲群和獨特的受眾群體,讓劉義寶獲得了巨量資源,“根本沒敢想”。一些朋友知道後,便幫他參謀商業化,建議公眾號要落地做電商才有出路,每天這麼多流量空跑十分浪費。劉義寶也心動過,但另一位朋友提醒他,既然是***,就是媒體,就應該發揮媒體的功能,應該專注於媒體品牌的影響力。
這席話點醒了劉義寶,他對自己的賬號開始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我沒有做電商的貨源、渠道和相關的經驗,所以那條路並不適合我”,劉義寶說。
這樣定位後,對廣告客戶也有了嚴格的選擇,只接受品牌廣告,廣告內容還要做得很軟才行。即使在這樣的標準下,每天仍廣告不斷,拒掉的廣告更是有幾十個。這種不急於套現的做法為劉義寶贏得了更大的市場,很多高階品牌願意跟他合作,光去年一年的廣告收入就達到幾百萬元。
從資料看到,他的賬號文章不僅閱讀量高,而且得贊總量也非常多,有時一篇能達到三千多“贊”,這在國內的賬號中十分少見。他將這些歸結於自己對內容的挑剔,不走有數量沒質量的歧路,長期堅持下來,已有了比較穩定的閱讀群體。
雖然獲得了很大收益,劉義寶卻還是有很強的危機感。他說,現在每天推送的圖文中原創的內容不多了,很多內容都是向國外新媒體學,或者看到國內同行推送後閱讀量很高,自己直接拿來用。這些雖能滿足現狀,但將來可能涉及到版權問題或政策風險,“不敢說半年後還會這麼好”。
從正式運營賬號後,劉義寶從未間斷過一天,大年三十外面放著鞭炮,他在家裡推送內容。平時工作再忙,他也會要熬夜去做內容。在他的手機裡,關注了500多個公眾賬號,每月用10G流量去看。兩年多時間裡,他沒有旅遊過,出差時也得揹著電腦。
劉義寶透露成立公司後,他準備招聘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一起創業,這樣自己可以抽出時間在內容和創意上下工夫。轉戰青島,他前後只用不到兩個月就完成了選址和註冊。他認為,網際網路時代要有執行力,有一個想法就必須馬上實現。
創業的短篇故事2:“海歸”男棄高薪賣炸雞 起外國名生意火爆街頭
一心想當老闆
放棄高薪來鄭州做生意
郭方正今年24歲,籍貫河南省平頂山,從小在上海長大。他學習很好,先考入上海理工大學,又作為交換生到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大學學習,在那裡拿到了“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學士學位。回國後,他進入上海一家大公司做行政高管,月薪達2萬多元。
去年12月,幾個朋友邀請他到鄭州做生意,還讓他當“頭兒”,雖然已有了不錯的工作,在鄭州也舉目無親,但一心想當老闆的郭方正還是動了心。辭職,來鄭,開始了全新的生活。生意起初挺順利,可正當他想大幹一場時,投資人突然中途撤資,生意頓時一落千丈。“兩個選擇:半途而廢回上海;堅守鄭州等轉機。”幾個朋友的勸說,加之自己不甘心就這樣偃旗息鼓,郭方正答應留下來。
今年2月14日,一次浪漫邂逅,郭方正找到了心中的那個她,女孩同樣在鄭州工作。愛情甜蜜的同時,生意卻遲遲沒有起色,郭方正連生活費都成了問題。女友很理解,但郭方正決心不再等待,“要自己乾點什麼了,我也嘗試著找了一些工作,可都不是很適合”。於是他暗暗籌劃自己創業。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中“啤酒和炸雞”讓郭方正受到了啟發,“我做的炸雞深受朋友們歡迎,當機立斷:賣炸雞”。
找來女友試吃
在出租房裡搞“炸雞試驗”
再小的生意也是生意,畢竟是經濟管理的留學生,郭方正先進行了一番市場調研。“鄭州的炸雞遍地開花,有的已經很出名,如果自己不能做出特色,肯定會‘出師未捷身先死’。”
調查的同時,郭方正還在租住的房間裡搞了足足一個月的“炸雞試驗”,“究竟什麼味道才能獨樹一幟,才最好吃?”他還找來女友試吃,本不看好他的選擇的女友被味道說服了。
談到“艾斯堡炸雞”的名字由來,郭方正介紹:“艾斯堡是芬蘭第二大城市,以技術密集型產業而著名,諾基亞總部就坐落在那裡。而那裡的炸雞也在歐洲享有盛名,所以自己也想做出和艾斯堡炸雞一樣美味的炸雞。”
精心準備後,郭方正的炸雞攤位終於要開張了。因為資金有限,他只能就近在菜市場門前租了個攤位,一月租金1000多元。鐵皮餐車上放油鍋的圓孔都是自己親手掏的。郭方正悄悄進行了試營業,雖然準備的料不多,但從晚上7點多賣到晚上10點才賣完,銷售額100多元,“有點失望,也有些忐忑”。
賣炸雞是創業起步
養老行業才是最終目標
昨日下午5點左右,郭方正的炸雞攤,油鍋再次燒熱,精心調配的炸雞也擺好了,不知是媒體的到來引起了關注,還是郭方正餐車上標新立異的廣告語起了作用,很快,餐車旁就圍滿了人。
郭方正一點兒也不怯場,一邊忙活一邊回答媒體和顧客的提問,“我這兒有三種口味:興奮火辣、五味辛香和憂鬱芥香,說白了就是辣的、五香的和芥末的,但口味和您以前吃過的肯定不一樣”“炸雞火候很重要,不能太熱,也不能太涼,而且要炸兩次,第一次炸熟,第二次炸焦”“餐車上有我的二維碼,這邊還有我的名片,您可以加我微信,也可以記住我的電話,好吃您常來,買多了有優惠”……
不到晚上7點,郭方正準備的15斤炸雞已經被搶購一空,營業額300多元,第一位吃到“艾斯堡炸雞”的三年級小女孩劉燁文說:“麻麻的,甜甜的,特別香,特別嫩。”
“有人會覺得我一個留學生在街上賣炸雞‘虧材料’,我不這麼認為。賣炸雞不是我的理想事業,但卻是我創業的起步。我的最終目標是想做養老行業,中國已經到了老齡化社會,老年服務行業大有可為。不過目前,我還是要先把炸雞做好,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步一步來,不著急!”郭方正信心十足。
海歸創業賣炸雞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被人們認為“高大上”的研究生和海歸怎麼了?他們為何一個個都“屈身”,去做一箇中學生甚至小學畢業生都能做的事?
研究生、“海歸”應做什麼樣的工作?貌似在世人的眼裡是體面、高薪、有閒的,總之得是“高大上”。其實不然,這些“高大上”並非能適應郭方正們。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是人生道路必走的一條路,怎麼走才合適,別人說了不算。
在就業難的今天,我們既不宣揚像郭方正一樣的“高大上”們都去賣炸雞,但也不希望社會用另眼或冷眼去看待他們的選擇,畢竟他們願意腳踏實地走自己的路。因為擇業是自己的事,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創業的短篇故事3:80後研究生餐飲創業故事 3家店年賺百萬
初衷:開咖啡店不單是為了賺錢
說話不緊不慢,邏輯性強,自信滿滿,是向銳給別人的第一印象。
2014年6月14日中午,在鄭大新校區的大學生活動中心2樓,一間裝飾很低調的咖啡店裡,不時有大學生情侶攜手來此就餐。這間咖啡店是向銳在去年10月份開辦的。
前來就餐的藥學院研一學生小陳說:“一杯咖啡十多塊錢,一份義大利麵也不到20塊錢,對學生來說很實惠,比到校外的咖啡店划算多了。”
向銳說,當初開這個咖啡店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給校園裡有同樣創業夢想的人提供一個交流的地方,在這裡,會不定期舉辦各種小型的學術講座、藝術沙龍,為鼓勵在校學生創業,校方也對該店提供了很多幫助。
成績:三家店年營業額達300多萬元
除了咖啡店,向銳還在鄭大的荷園食堂、柳園食堂樓上開了兩家大型餐館。
在荷園食堂的3樓,有一家名為“校園美味工廠”的餐館,這是向銳2012年在鄭大校園開創餐飲生意的第一家店。這個面積1000多平米的餐館,雖然裝修普通,但闢有十多個包間,菜價便宜,成為很多大學生生日聚會、畢業聚會的首選之地。為了吸引更多顧客,向銳還在一家網站上開通了團購業務,經常有不少校外顧客來該店吃飯。
位於柳園食堂3樓的“同和昌”餐館是他的第二家餐館。向銳介紹說,這家餐館平時主要接待老師及社會人員就餐,所以裝修檔次高一些。
在友人的再三追問下,向銳透露了他開辦的2家餐館和1家咖啡店的年收益:3家店每年的營業額達300多萬元,創業至今,除去給合夥人的分紅外,他已賺了上百萬元。
低谷:之前創業曾失敗賠了十多萬
談起自己的創業經歷,向銳說,他也曾遭遇過失敗,併為此交了學費。
2008年,他開始到河南工業大學讀大一,發傳單、當保安、做促銷,各類兼職工作他都有所嘗試,隨後又開始擺攤賣牛津詞典,因為不好意思在自己學校當眾賣書,他就跑到鄰校擺書攤。大四那年,他在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做代課老師,並用積攢的幾萬塊錢入股,這家培訓機構由最初的幾個學生髮展到了幾百名學生,一年幹下來賺了10多萬,這也是他做生意撈到的第一桶金。
隨後,他與一名社會人員合夥在河南工業大學校門口做餐飲生意,因為多種原因,最後不但沒賺到錢,還賠進去了十多萬元。但家裡人沒有埋怨他,反而資助了他幾萬元,鼓勵他把生意做下去。
在做生意的同時,他還認真準備考研,並最終考上了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研究生。
執行力很強卻很低調
雖然創業幾年賺了不少錢,但向銳在校園還是很低調,沒買車買房,因為他想用這些錢去投資更多的創業專案,現在,他正準備在信陽老家再開一家餐館。
與向銳住在同一個宿舍的室友呂陽說,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眼中,向銳是個執行力很強的人,因為他曾經在本科期間擔任過校辯論隊的領隊,所以,說話很有條理和邏輯性,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平時,同學們都喊他“向總”。
“他的飯店每次出什麼新菜品,經常會喊室友去試吃、提意見。”呂陽說,他們一個宿舍住著4個人,向銳跟大家聊的都是一些白手起家的名人奮鬥故事。向銳經常給室友談起他的創業夢想:做出一個在全國知名的連鎖餐飲品牌。
他的合夥人黃璐說,雖然現在已是老闆,但是碰到餐館的下水道堵了、餐桌垃圾該收了等髒活累活,向銳還會親自去幹,“對朋友也很講義氣,樂於助人!”
2013年,向銳從百餘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被評為鄭州大學年度“創業之星”。
創業的短篇故事的人還:
1.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故事短篇
2.大學生創業成功小故事短篇
3.真實創業故事
4.現代的創業小故事
5.大學生創業故事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