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創業孵化器如何打造

  北京孵化器隨著創業熱潮,不斷地在開設新廠,可是該如何才能打造出優秀的創業孵化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京津冀應實現創業孵化差異化

  在北京社科院副院長、北京方迪經濟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趙弘看來,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下,三地分工不同,發展水平也不一樣,創業孵化器的建設就更要科學。

  首先,孵化器建設應該遵循城市演變規律和產業梯度轉移規律。因為,孵化器集聚的是高階人才,和一般的製造業用人需求是有差異的。來自北京的高階人才,不可能一下就遠離北京,它要遵循梯度轉移的規律。距離北京較近的區域,建設孵化器的成功機率會較高一些。此外,遠離北京的區域應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像石家莊、邯鄲等,在本區域擁有很強的影響力,擁有高校、科研等資源,應利用好這些資源,啟用自身的創新活力。

  第二,孵化器建設應差異化定位、特色化發展。不應建設一般性的孵化器,要差異化。比如孵化生物醫藥產業,它的孵化條件就不同於能源、不同於新材料。通過一些差異化、專業化、特色化的孵化器建設,可以形成圍繞單個產業的生態體系,更迅速地構建生態環境。

  第三,孵化器應儘量與當地的優勢產業相結合,形成區域產業叢集的延伸。比如,原來在做的轉化成果,通過孵化器的聚集效應讓它的產業鏈更加完整,創新鏈也更加完善,這樣有利於叢集的發展。而叢集本身也將形成品牌效應、要素的集聚效應,這又對孵化本身形成一種反哺。

  第四,孵化器應重在內涵建設,重在創新環境、創新政策的移植。北京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有利於創新創業的政策體系和服務環境。津冀在孵化器的建設過程中,應通過定期和不定期的交流和合作,將科技金融、科技中介、智慧財產權、創新人才、風險投資等服務功能引進來。建設孵化器不僅僅是要有物質載體,更重要的是有充實的服務內涵。

  看淡“生死”才能獲得“新生”

  為什麼孵化器倒閉能成為大新聞?每天有無數的餐館、咖啡館關張,有無數的小公司消失,也時不時有知名企業宣佈破產……而這些都遠遠不如兩家孵化器的名氣來得快、來得大。究其原因,在國家雙創政策驅動下,創業創新正在成為潮流,“倒閉”這個逆流的聲音就顯得更加尖銳和刺耳。

  孵化器也好,創新型孵化器也好,眾創空間也好……無論有著什麼樣的名字,其實背後也只是一家家創業公司和一個個創業團隊。許許多多的孵化器本身就是一家創業公司,如果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創業公司死亡,又有多少人會關注?在矽谷,在網路泡沫高峰、創業最為容易的2000年,創業公司的成功率***或者上市或者被收購***也不過是2%-3%而已,絕大多數都夭折了。有多少人會記得和關注他們?大家記住的只是那為數不多成功者的名字。如果,將孵化器單純地當成是一家創業公司來看,它們的死亡無疑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僅僅是發展路上的一個必經階段。

  如今,位於中關村創業大街的車庫咖啡早已名聲在外,被很多人稱為“草根創業者的聖地”,而在它剛剛起步時,“門可羅雀”才是它的真實寫照,創始人蘇菂每天都在思考“還能撐多久”這個問題;去年被光顧的3W咖啡,也曾因連續虧損而差點關門……每一個創新型孵化器的成長,其實都是一本最好的創業教材,因為它們比創業公司更難成功。創業公司經歷過的它們都要經歷,創業公司沒有經歷過的它們也要經歷,因為它們不僅自己要成長,更要帶著許許多多創業公司一同成長。

  如今的孵化器產業就像是一隻正在經歷涅槃的鳳凰,只有看淡“生死”,在經歷烈焰的考驗後才能獲得“新生”。

  打造“北京特色”的創新創業孵化模式

  初具規模的創業孵化體系

  從***北京市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北京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成立至今,北京孵化機構先後經歷了探索發展、快速增長、孵化能力提升三個階段,已然成為了營造首都創新創業良好環境的重要載體。近年來,特別是2009年“科技北京”行動計劃實施以來,遵循“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執行機制,北京孵化機構以促進創新創業為目的,與創業資本市場、中介服務機構及其它創新資源有效對接,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首都創業孵化體系。

  據北京市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截止2012年底,本市共有孵化機構127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28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14家,總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近8500家,累計畢業企業超過8000家,一大批企業通過兼併或收購步入了更高的發展階段。提供就業崗位超過17萬個,培育出了網秦天下、恆泰艾普等境內外上市公司及新三板公司近70家。以孵化機構為核心,與資本市場、中介服務機構等創新資源有機組合的孵化服務網路初步形成。

  在最新發布的《2013北京科技孵化年度發展報告》中,對北京創業孵化體系發展現狀,從六個方面給出了更為詳盡的介紹如下:

  一是在產業佈局方面,包括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大學科技園在內的各類孵化機構依託所在區域科教資源和產業發展優勢,積極佈局電子資訊、新材料、生物醫藥、能源環保等重點產業,幾乎覆蓋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全部領域。

  二是在發展模式方面,積極探索建立以專業技術服務、創業指導服務、天使投資服務等為特色的孵化服務機制,湧現出一批適合新經濟模式的新型孵化形態,進一步增強了北京科技企業孵化行業的創新活力。

  三是在能力建設方面,全市科技孵化機構不斷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專業化水平提升明顯,在科技條件組織、投融資、科技諮詢等方面的專業服務能力得到顯著增強,以物業收入為主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善。

  四是在孵化成效方面,培育出了一批優秀的上市企業和高成長潛力企業,孵化機構孵化出上市企業累計達到69家,吸引和集聚了82名國家“千人計劃”創業類人才、153名“海聚”人才、130名“高聚”人才,孵化機構在企業培育和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越發明顯。

  五是在輻射帶動方面,北京孵化機構的成熟孵化服務和運營模式開始走向全國,創新工場入駐上海創業者公共實訓基地,清華大學科技園啟迪低碳智慧產業研究院落戶南京麒麟科技創新園,北京孵化正在全國四處開花。

  六是在國際化方面,多家孵化器相繼佈局海外或建立中外孵化機構,北京創業中心國際企業孵化器積極構建中以創新孵化器,瀚海智業投資集團在美國矽谷成功建立瀚海矽谷科技園,中關村軟體園孵化器與芬蘭創新機構合作成立中芬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國際化成為新時期北京科技孵化發展的新亮點。

  由此可見,北京孵化機構的快速發展,為首都創新創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源頭企業培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