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故事會中的故事

  最困難的時候,也就是離成功不遠的時候,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海歸”男棄高薪賣炸雞 起外國名生意火爆街頭

  郭方正今年24歲,籍貫河南省平頂山,從小在上海長大。他學習很好,先考入上海理工大學,又作為交換生到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大學學習,在那裡拿到了“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學士學位。回國後,他進入上海一家大公司做行政高管,月薪達2萬多元。

  去年12月,幾個朋友邀請他到鄭州做生意,還讓他當“頭兒”,雖然已有了不錯的工作,在鄭州也舉目無親,但一心想當老闆的郭方正還是動了心。辭職,來鄭,開始了全新的生活。生意起初挺順利,可正當他想大幹一場時,投資人突然中途撤資,生意頓時一落千丈。“兩個選擇:半途而廢回上海;堅守鄭州等轉機。”幾個朋友的勸說,加之自己不甘心就這樣偃旗息鼓,郭方正答應留下來。

  今年2月14日,一次浪漫邂逅,郭方正找到了心中的那個她,女孩同樣在鄭州工作。愛情甜蜜的同時,生意卻遲遲沒有起色,郭方正連生活費都成了問題。女友很理解,但郭方正決心不再等待,“要自己乾點什麼了,我也嘗試著找了一些工作,可都不是很適合”。於是他暗暗籌劃自己創業。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中“啤酒和炸雞”讓郭方正受到了啟發,“我做的炸雞深受朋友們歡迎,當機立斷:賣炸雞”。

  再小的生意也是生意,畢竟是經濟管理的留學生,郭方正先進行了一番市場調研。“鄭州的炸雞遍地開花,有的已經很出名,如果自己不能做出特色,肯定會‘出師未捷身先死’。”

  調查的同時,郭方正還在租住的房間裡搞了足足一個月的“炸雞試驗”,“究竟什麼味道才能獨樹一幟,才最好吃?”他還找來女友試吃,本不看好他的選擇的女友被味道說服了。

  談到“艾斯堡炸雞”的名字由來,郭方正介紹:“艾斯堡是芬蘭第二大城市,以技術密集型產業而著名,諾基亞總部就坐落在那裡。而那裡的炸雞也在歐洲享有盛名,所以自己也想做出和艾斯堡炸雞一樣美味的炸雞。”

  精心準備後,郭方正的炸雞攤位終於要開張了。因為資金有限,他只能就近在菜市場門前租了個攤位,一月租金1000多元。鐵皮餐車上放油鍋的圓孔都是自己親手掏的。郭方正悄悄進行了試營業,雖然準備的料不多,但從晚上7點多賣到晚上10點才賣完,銷售額100多元,“有點失望,也有些忐忑”。

  昨日下午5點左右,郭方正的炸雞攤,油鍋再次燒熱,精心調配的炸雞也擺好了,不知是媒體的到來引起了關注,還是郭方正餐車上標新立異的廣告語起了作用,很快,餐車旁就圍滿了人。

  郭方正一點兒也不怯場,一邊忙活一邊回答媒體和顧客的提問,“我這兒有三種口味:興奮火辣、五味辛香和憂鬱芥香,說白了就是辣的、五香的和芥末的,但口味和您以前吃過的肯定不一樣”“炸雞火候很重要,不能太熱,也不能太涼,而且要炸兩次,第一次炸熟,第二次炸焦”“餐車上有我的二維碼,這邊還有我的名片,您可以加我微信,也可以記住我的電話,好吃您常來,買多了有優惠”……

  不到晚上7點,郭方正準備的15斤炸雞已經被搶購一空,營業額300多元,第一位吃到“艾斯堡炸雞”的三年級小女孩劉燁文說:“麻麻的,甜甜的,特別香,特別嫩。”

  “有人會覺得我一個留學生在街上賣炸雞‘虧材料’,我不這麼認為。賣炸雞不是我的理想事業,但卻是我創業的起步。我的最終目標是想做養老行業,中國已經到了老齡化社會,老年服務行業大有可為。不過目前,我還是要先把炸雞做好,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步一步來,不著急!”郭方正信心十足。

  被人們認為“高大上”的研究生和海歸怎麼了?他們為何一個個都“屈身”,去做一箇中學生甚至小學畢業生都能做的事?

  研究生、“海歸”應做什麼樣的工作?貌似在世人的眼裡是體面、高薪、有閒的,總之得是“高大上”。其實不然,這些“高大上”並非能適應郭方正們。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是人生道路必走的一條路,怎麼走才合適,別人說了不算。

  在就業難的今天,我們既不宣揚像郭方正一樣的“高大上”們都去賣炸雞,但也不希望社會用另眼或冷眼去看待他們的選擇,畢竟他們願意腳踏實地走自己的路。因為擇業是自己的事,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女白領為創業棄萬元月薪 投資10萬開米粉店

  樑英是重慶合川人,今年已38歲,但她看上去比實際年齡還年輕,言談舉止中透露出幹練和率直。她開在三木花園的餐飲店打出的招牌是“攀枝花彝家羊肉粉”,據她稱,這是她學到的貨真價實的手藝。

  1996年,那時只有20歲的樑英便去攀枝花市工作,做化妝品銷售。在那裡呆了多年,她也吃習慣了當地的特色食物——彝家羊肉粉。後來,她生出一種想法,要把這個技術學到手。

  “我利用業餘時間,出了2萬多萬元的學費,專門去彝族同胞那裡學怎樣熬湯、煮粉、弄作料。”樑英說,為了學到原汁原味的手藝,她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掌握到關鍵技術,還去食材原料市場作考察,並瞭解熬湯所用香料、藥材的品種。

  職場是的樑英也很實幹,她憑自己的能力從普通員工升到公司管理層,負責市場開發和營銷工作。在美容化妝品行業幹久了,她謀生出要退出這個行業的想法,終於在2010年,她和老公陳少洪一起回到老家合川,準備用自己學到的餐飲技術開店創業做生意。

  在合川考察市場期間,樑英才對“重慶人很講究吃”這句話深有體會,而且兩地的口味差異還很大。她在合川呆了一段時間,又到重慶主城來考察,最終不敢貿然投資。為了穩妥,她便到市內一家化妝品連鎖公司上班,便於能立足重慶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機會。

  “上班這些年,我把重慶主城大大小小的各種品牌的羊肉粉都吃遍了,有時一天要吃幾頓米粉。”樑英說,通過對重慶市面上各種羊肉粉的瞭解,她對自己所掌握的特色餐飲有了底氣,才開始著手尋找門面。

  第一次投資開店,樑英不敢冒太大的風險,通過對地段、人流量、投資額度的海選,她來我區投資近10萬元,開了一家餐飲店,開始自己的第一次創業。

  店面還在裝修,樑英就開始做廣告。一張和門面一樣大小的巨幅海報,遮擋住裝修的門面,路過的市民老遠就能看到這幅畫,時間久了,市民們就生出一些期待來,米粉店試營業的第一天,就來了100多個顧客要嚐鮮。

  “我們試營業只有三天時間,一邊賣一邊徵求顧客的意見。”樑英說,等到正式營業那天,他們的羊肉米粉就完全被顧客接受,正式營業那天,他們準備了100多斤米粉,全部銷售一空。“就那一天,我們的收入就達2000多元。”

  目前,樑英已開店幾個月時間,生意也做得順利。她說要開始著手申請商標,打造自己的品牌,同時也著手準備開分店。“有貴州的客人想把我們的特色引到那邊去,我準備在市內開分店,同時也做加盟。”樑英說。

  自己開店當老闆,樑英稱最大的收穫就是自由。他們每天7點過開門營業,到晚上八點下班。下午客人少時,夫妻二人還去逛街、購物,晚上下班後,也要去看電影、吃夜宵。“我希望在創業的同時,也要享受生活。”

  3:100多元小本起家 90後女孩建立獨立服裝品牌

  從最初的100元錢小本創業到如今擁有自己的獨立服裝品牌,從廣東到重慶求學的林坤似乎並沒有過多的規劃,“一切都是順其自然。”

  原來,在林坤讀大三的2013年,男朋友小麥也從廣東過來“陪讀”,“那時候我們去麗江採風,身上只剩下100多元錢,我們又不想向父母伸手,看到街邊12元一件的T恤,就買了10件,想拿回重慶賣。”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也緣於從小就在自家服裝廠泡大的林坤天生手巧,“那時候我經常在寢室改造自己的衣服,同學們很認可,讓我幫她們也改改。”

  回到重慶後,12塊一件的T恤經過林坤一改,立馬變了模樣。“下午放學後,5、6點鐘就拿去擺地攤,這10件衣服,3、4天就賣完了。”林坤有了六七百元的收入。

  只想找生活費的林坤沒想到,自己小試牛刀,居然能夠掙到將近一個月的生活費。於是,原本學攝影的她還是回到了父母定的專業,“偷偷跑到服裝設計專業蹭課聽。”

  有了這次經驗,林坤把父母囤積的尾貨買了回來,經過自己改造再拿去售賣,“最高紀錄半小時賣了300多塊錢,如果不是下雨應該還要高。一般一天就擺4小時地攤,高的時候能賣到1000多塊錢。”

  看到這麼好的生意,林坤放棄了地攤生意,把店面開到了川美的創意微企園,同時增加了進貨量,“那一次就進了近萬元錢的貨,因為沒有經驗,7月份同學們都放假了,生意不好,近萬元的貨積壓,這基本上是我們所有的資金,如果再賣不出去,我們幾乎都沒有流動資金了。”

  為了解決存貨,林坤在網上發起了免費同城攝影活動,利用自己學習攝影的專業優勢,為參加活動者拍攝藝術照,前提是參加活動者須穿她店內的服裝。林坤說,最後活動吸引了100多人,既提高知名度,還因此多賣出了兩三千元的衣服。

  這一次危機,林坤就這樣挺過了。

  回顧創業經歷,林坤稱,自己家裡人就是做服裝生意的,一直不太同意她創業。店內週轉遇到困難,或者太累時,她也想過放棄。但她覺得,售賣自己設計的衣服,其實不光是生意,更多是分享自己的理念。如今,店內70%左右的生意都是回頭客或是熟人介紹的顧客,林坤覺得,這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

  展望將來,林坤說,近兩年大學城開了不少風格相似的服裝店,加之網上無數價格極低的淘寶店的競爭,堅定了她要有獨立設計品牌的決心。將來,她計劃聘請專業的微信運營團隊,將實體店和網上運營結合起來,將來網店的營業額要佔到總營業額的40%,實體店更多起展示和體驗的作用。

  林坤錶示,目前她開在川美微企園的店內,70%的商品都經過二次設計後改裝,或乾脆就是她原創設計的。貨源上,這些衣服是來自廣東很多服飾廠家的尾單商品,質量上過關,但是款式上過時、過季。林坤的任務,就是要將這些過時的衣服重新改造得時尚,比如將長款變成短款,或在衣物上加上小裝飾。

  除了二次改造,林坤還計劃創立屬於自己的獨立品牌,走高階定製路線。為此,林坤已經召集了校內服裝設計專業的十多名學生,結合顧客們的要求,進行獨立設計,然後交付廣東廠家使用高端面料生產。

  林坤說,這個靈感來源於有顧客在上門的時候,有時會提到自己想要一件連衣裙之類的衣服,但一直找不到合適的。這讓她想到,如果有設計團隊為客人專門設計圖紙,再交由專業廠家製作,肯定很吸引人。

  畢業一年多,林坤用100元起家到如今擁有自己的獨立服裝品牌,總店和分店月均營業額達到五六萬,這樣的成績,也讓風投找到了林坤。

  “總投入不大,也就近百萬元,開始說我們佔股多少由我們來決定。”面對這樣誘人的條件,林坤卻堅定地拒絕了,“風投看重的是投資回報,但我看重的是品牌的發展和團隊的強大,現在我有了自己的獨立品牌,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我要自己養大。”

  
的人還:

1.創業故事的書裡的故事

2.真實創業故事

3.創業故事會讀後感

4.80後90後創業故事

5.創業故事大全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