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中等生的創業故事
,下面的內容由小編為您整理歸納,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帶著六個人辭職創業
今年32歲的劉國強本科就讀於中國科大,學的是機械專業。在學校裡,他不是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但是,看著一些同學在科研和考試中拿到高分,劉國強從沒感到過氣餒,他一直對自己很有信心。“對人的評價體系有很多種,在一種體系中我不算優秀,但我在其他的領域會發光。”劉國強說。
畢業後,劉國強在導師的介紹下,進入了一家企業。做了一段時間後,劉國強不安分的心蕩起了漣漪,“當時所在的企業,做的產品是在細分領域,市場有限,而我想做一個面向廣大市場的產品。”導師一直很看好劉國強,鼓勵他去闖闖,於是2012年,劉國強帶著六個人辭職,創辦了合肥全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這一年,也是被稱為“江淮矽谷”的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起航的年份。這個由安徽省、中科院、中國科大、合肥市四方共建的全新創新創業平臺,被寄予了讓科技成果與市場對接、與資本“握手”的希望。很快,劉國強投入了科大先研院的懷抱。
:在上海打出一片天
“科大先研院給我們創新團隊很大的支援。”劉國強說,首先,科大先研院將產學研結合在一起,讓科研專案更容易轉化成產品,從而形成企業,“另外,它還將資本與創業結合,讓創業者更容易獲得資金的支援。”
劉國強還說,科大先研院有很多創新創業團隊,“大家在一起,形成濃厚的氛圍,互相鼓勵,也讓合作更加順暢。”
劉國強創業的領域是在基礎教育方面,採用高科技讓孩子們的學習更加容易。“比如物理中的電阻,如果僅僅是老師在臺上講,或者僅僅是紙面上的灌輸,孩子在臺下聽、書上學,有的孩子弄不懂。我們則用高科技手段來製作教學資源包、設計知識引擎工具,來引導學生。豐富趣味的資源包讓孩子們樂意學,這樣孩子們更容易學會,而知識引擎會關聯其他知識點,幫助他們舉一反三。”
另一方面,劉國強的團隊致力於打破教育空間壁壘,讓教學評價更智慧與客觀。2014年,國務院下發通知,以後的中高考加入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對於教育評價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課題,我們就從大資料的方向入手,將家庭、社會、學校的教學過程與評價進行收集與智慧分析,幫助學校及教育主管部門瞭解每個學生的成長資料。”
研發出自己的教育產品後,劉國強將市場放在了上海市。這幾年來,他從無到有,在上海基礎教育領域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不僅將產品打出去,還開始與上海教育部門合作建立平臺,提供服務。而在2015年,他又開始開闢合肥的市場,並已經與100多箇中小學開展合作。今年以來,劉國強的公司的產值已經達到了6000萬,而員工也從最早的6人達到現在的120多人,“除了來自科大的優秀人才外,其中有很多全職的中小學教師,負責開發新的教學工具與評價工具等高科技產品。”
:先研院成創新母體
劉國強的成功,離不開團隊的努力,也離不開科大先研院的幫助。這個全新的平臺,將科研、生產、資本等元素結合在一起,在全國開創了協同創新的先河。
在先研院,安徽省、合肥市先後投入數十億元,在專案申報、科研經費、人才引進、產業引導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援;中科院則開放下屬的百餘家科研單位創新資源,提供科研專案對接機會;科大則調動海內外校友資源,吸收先進科技專案落戶。協同創新的力量在這裡盡情釋放,體制的障礙在這裡被合力破除。
截至目前,科大先研院已建立量子通訊網路先導工程——京滬幹線運管中心、未來網路運營與管理中心等戰略性科技創新平臺10家。並與中科院自動化所、計算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及微軟、Intel等知名企業共建聯合研發單元34家,共投入研發經費超過一億元。此外,科大先研院裡的團隊已經申請專利76項,其中發明專利為59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7項。
科大先研院也開始像矽谷一樣湧現出一大批科技創新企業,先後成立了雲杉光電、安徽芯核防務、阿巴賽3D列印、諾邁新材料等創新企業110家,註冊資本金近6億元。這些企業開發新產品60項,累計銷售收入2.58億元。同時,科大先研院已經累計引進各類人才471人,包括國家“千人計劃”長“江學者”、安徽省“百人計劃”等各類科教創新高階人才31名。同時,先研院通過探索“企業導師+學術導師+創業導師”“三導師制”的 培養模式,培養碩士以上研究生900餘名,其中來自美國、德國等31個國家的外國留學生共計178名。
:創新堡壘紛紛湧現
在科大先研院的帶動下,我省又湧現出了一批協同創新的平臺,比如清華安全院、北大未名院、中科院創新院等,在這些創新堡壘裡,時刻都在湧動著創新創業的熱情,為我省科技創新實力的提高,注入永不停歇的青春動力。
而科大先研院也將繼續前行,探索建設智慧財產權交易平臺和創客中心等創新創業平臺,推進量子資訊、未來網路、新材料技術、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成果轉化與產業發展,努力建設成為在國際上具有鮮明特色、在國內具有引領作用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