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人力資源管理的財務價值

在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人才流動的思想是不成熟的,甚至可以說是畸形的。大多數人對工作的態度是從一而終,一個人在一個單位裡面一干就是一輩子。人們對自己的期望也是強調自己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裡搬,自己是一顆螺絲釘,擰到什麼地方都行。

可以說,過去十幾年來,中國非常低的人才流動率從某種意義來講,正是我們市場經濟發育不成熟的一種表現。現在,人員流動率已經越來越高了。當然,在美國,人才流動率就更高了,人們不僅經常更換單位,還會經常更換職業。美國人一生有效的工作時間不過是三十幾年,平均一生要換四種職業,注意,不是更換四個單位,而是更換四種職業,可見美國人更換工作是多麼頻繁。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面對外資企業的競爭,如何留住人才,並使員工能夠跟我們企業共同成長?最早企業採用的辦法是靠檔案留人、靠戶口留人,現在這些已經不靈了,很多人對這些已經不看重了。企業已經在實踐中總結出很多有中國特色的說法,如“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政策留人”等等。

但這也並不能阻擋人員流動的腳步,由於工作的原因,我經常會收到一些簡歷,前幾年還看得到有些人在一個單位工作十年、八年的,現在經常遇到的是工作三、四年,已經換了六個單位,這種現象現在越來越多。當然,對於那些三十歲還不到,已經換了五六個單位,每個單位呆不到一年半載的人,我通常也不敢用,換工作換得太頻繁絕不是什麼好事。

人員流動的成本分析

過去人力資源管理在企業所受的重視程度不夠,主要是不能向股東、向高管人員證明它對財務的影響。因此,我們做了大量的調查和研究,發現一些很有價值的資料,比如關於人員流動的成本,我們的調查表明,企業花在人員流動上的成本,大約是支付給僱員年薪的1.5到3倍。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原來的年薪是10萬元,他跳槽了或因故離職了,那麼起碼在一年之內,公司投在新的繼任者身上的錢,比他前任的年薪要多1.5到3倍,也就是大約15萬到30萬,這還只是花在人員更替上的看得見的費用,實際上人員更替,必然會產生效率低下、工作延誤等等潛在的費用。有時候,新人接手往往意味著他想要重建一套東西,這肯定會導致企業花更多的錢。

在歐美髮達國家,如果人員流動率降低5%,這對企業將意味著什麼呢?

假設一家企業花在一個員工身上的年總成本是4萬美元(工資僅僅是總成本中的一部分),我們的計算基準是,花在人員流動上的成本為保留一個人員費用的1.5倍,如果這家企業有10000人,每年人員流動率降低5%的話,就可降低成本3000萬美元;如果這家企業有5000人,則可降低成本1500萬美元,也就是說每1000個人可降低300萬美元。

在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人才流動的思想是不成熟的,甚至可以說是畸形的。大多數人對工作的態度是從一而終,一個人在一個單位裡面一干就是一輩子。人們對自己的期望也是強調自己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裡搬,自己是一顆螺絲釘,擰到什麼地方都行。

可以說,過去十幾年來,中國非常低的人才流動率從某種意義來講,正是我們市場經濟發育不成熟的一種表現。現在,人員流動率已經越來越高了。當然,在美國,人才流動率就更高了,人們不僅經常更換單位,還會經常更換職業。美國人一生有效的工作時間不過是三十幾年,平均一生要換四種職業,注意,不是更換四個單位,而是更換四種職業,可見美國人更換工作是多麼頻繁。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面對外資企業的競爭,如何留住人才,並使員工能夠跟我們企業共同成長?最早企業採用的辦法是靠檔案留人、靠戶口留人,現在這些已經不靈了,很多人對這些已經不看重了。企業已經在實踐中總結出很多有中國特色的說法,如“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政策留人”等等。

但這也並不能阻擋人員流動的腳步,由於工作的原因,我經常會收到一些簡歷,前幾年還看得到有些人在一個單位工作十年、八年的,現在經常遇到的是工作三、四年,已經換了六個單位,這種現象現在越來越多。當然,對於那些三十歲還不到,已經換了五六個單位,每個單位呆不到一年半載的人,我通常也不敢用,換工作換得太頻繁絕不是什麼好事。

如何向那些股東證明人力資源管理對企業經營的影響,特別對企業財務效果的影響?

我們一些做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人總在抱怨,自己在企業裡面是沒有地位的人,老闆不重視,待遇比同級部門經理低,而且也沒有機會參加公司的重要會議或者行動。什麼原因?我想可能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是有一條是肯定的,不管是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人也好,是老總也好,他們沒有意識到人力資源管理的完善、改善或者提高,是能夠變現的,是能夠對財務產生影響的。

所以人力資源經理所要做的就是要把一件一件的事情做好,而且使這些事情能夠體現出財務的價值,比如,把職業規劃做好了,也許對人員流動的成本就是一個很好的控制,就會對成本帶來直接的影響。

人力資源管理和中國文化的關係如何?

人力資源管理與中國文化的融合,這當中有一個很矛盾的現象,一方面是很多中國人,包括企業老總,總認為我們中國人玩人的藝術已經有幾千年了,西方人在這方面還欠缺得很呢,但另一方面,我們這幾年所談的人力資源管理,從概念到框架,再到一些具體的方法和工具,全是西方的。

為什麼西方這套東西能夠在中國大行其道?西方人管理的核心是什麼?應該怎麼和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接?你完全拿西方的這套東西去管我們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隊伍,是否能夠完全應用得上?這是個很大的挑戰。

商業夥伴——人力資本未來的模式

我現在已經聽到有三大企業不設人力資源部,而叫商業夥伴或是商業盟友。國外現在已經有將近10%的企業,開始把人力資本的支出劃歸到資本投入專案當中,而不是直接劃到企業運營費用中,也就是說,把人力資本的支出當作一種投資,而不是費用,同時還要講究投資回報率。這個最新的趨勢,是值得我們中國企業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