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業板市場的理論與實踐

  創業板市場專門為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的高科技公司提供融資平臺,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小編整理了分享給大家,歡迎閱讀,僅供參考哦!

  :

  創業板市場的主要目標是促進自主創新企業及其他成長型創業企業的發展,是落實自主創新國家戰略及支援處於成長期的創業企業的重要平臺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年均GDP增長率接近10%;在人類歷史上,僅有6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30年以上持續高增長。但應該看到,中國的高增長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高速發展階段的典型表現,是建立在能源消耗快速增長的基礎上的。尤其是2000年以來,中國能源彈性係數從1980年至1999年由0.5增加到0.88,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能源消費量從2000年的13.8億噸標準煤上升到2007年的26.2噸標準煤,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長,對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壓力,維持快速經濟增長和保護環境是中國下一個十年面臨的重大挑戰。

  展望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很可能而且十分有必要出現重大的結構性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型,即從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高能耗的增長方式轉變為資源、環境和社會友好型增長方式。經濟轉型有賴於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創新可以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和資源的利用率,直接降低單位產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有必要大力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低能耗、低汙染的網際網路產業、傳媒創意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再生資源產業,倡導綠色製造理念,提高傳統制造業技術和工藝水平,降低製造業的能耗和汙染。

  創業板市場建設經歷了長達十年的磨礪,是一條充滿艱辛的希望之路。2009年3月31日,中國證監會公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並於2009年5月1日實施,創業板市場的大幕正徐徐拉開。

  創業板市場的主要目標是促進自主創新企業及其他成長型創業企業的發展,是落實自主創新國家戰略及支援處於成長期的創業企業的重要平臺。創業板市場立足於:支援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培育新興產業,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支援新經濟、現代服務、新能源、文化產業和新商業模式企業,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支援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逐漸形成節約能源和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等。

  創業板服務於成長型創業企業,要求擬上市公司具備一定的盈利基礎,擁有一定的資產規模且須存續一定期限,有別於種子期、初創期的企業。從上市條件中的兩個業績量化指標來看,標準一是“最近兩年連續盈利且淨利潤累計不低於1000萬元且持續增長”,標準二是“最近一年盈利且淨利潤不少於500萬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5000萬元且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增長不低於30%”,對淨利潤和營業收入的增長率提出明確要求。創業板上市公司以創新為根本,不斷探索新的盈利模式,經營業績在特定發展時期會呈現非線性增長特徵。創業板市場對成長性的要求有利於創業板市場優中選優,有利於中小企業的快速增長,有利於避免被“快魚”遏制,有利於創業板市場出現微軟、英特爾和谷歌等超一流高新技術企業,有利於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維持快速經濟增長。


 

  創業板市場重點支援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有別於低端製造業,尤其是高汙染、高耗能企業。所謂自主創新,是指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具有獨特性、領先性、應用性、可靠性和持續性的創新,既包括技術創新,也包括工藝創新、服務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以及各種創新元素的整合。自主創新,特別是關鍵領域、關鍵環節的自主創新,能有效提高社會經濟生活的效率、質量和安全性,降低消耗與成本。總之,創業板市場定位的自主創新企業及其他成長型創業企業符合未來十年中國經濟轉型的需要,對於維持快速經濟增長和保護環境至關重要。

  張明:創業板或將成為中國民營企業融資的突破口

  創業板的推出,為長期以來融資無門的民營企業,共同分享資本市場的“陽光雨”露開了一扇視窗

  改革開放30年來,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半壁江山。然而,迄今為止,中國還缺乏能夠與國有壟斷企業可堪匹敵的大型民營企業。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就是融資渠道的匱乏。在銀行間接融資方面,民營企業天生處於弱勢。一方面,民營企業難以提供合格的抵押品;另一方面,民營企業由於經營時間短而缺乏持續可靠的信用記錄。

  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方面,迄今為止,中國A股市場還基本上是國有上市公司一統天下的格局,民營企業上市融資,不但受到資產規模、淨利潤等上市門檻的限制,而且在監管機構核准方面也處於弱勢。雖然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形式有利於幫助中國民營企業獲得融資,但由於目前風投與私募股權投資缺乏良好的退出通道,導致這一系列的直接融資形式不能獲得充分發展。

  在本輪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巨集觀經濟的衝擊中,中國民營企業無疑成為最大的受害者。首先,民營企業集中的出口行業,是本輪全球金融危機的重災區。隨著美、日、歐三大經濟體集體步入衰退,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急劇減速,中國出口行業面臨外需驟然萎縮的局面,大量中小企業破產倒閉;其次,中國民營企業很難從中國政府的救市計劃中獲得支援。無論是4萬億的投資方案,還是自2008年11月以來的人民幣信貸飆升,中國民營企業都很難獲得好處;再次,十大產業振興方案的推出實際上有助於國有壟斷企業進一步鞏固其行業地位。綜上所述,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事實上可能導致新一輪的“國進民退”。

  在上述背景下,如果創業板能夠在2009年成功推出,並在發展上落到實處的話,那麼對於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將是一大幸事。

  其一,創業板與主機板的最大區別,在於創業板的上市門檻較低,從而有利於規模較小、經營歷史較短,但成長性較高的中等企業上市融資。與中國主機板市場的上市要求相比,創業板在經營歷史與盈利水平上對潛在企業的限制明顯降低,這更加符合中國民營企業的現狀,有利於幫助更多的民營企業獲得直接融資。

  其二,創業板的推出事實上為中國民營企業的直接融資打通了一條完整的通道。民營企業在創立之初可以申請風險投資,等企業上一定規模之後可以尋找私募股權投資,之後就可以進入創業板市場,最終甚至可以由創業板市場轉向主機板市場。風投、私募股權投資、創業板、主機板,這就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直接融資通道。創業板的開設為風險投資與私募股權投資提供了理想的退出機制,這也有助於促進上述投融資方式的發展。

  然而,我們不能天真地期望,僅僅創業板的推出就能畢其功於一役,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首先,創業板僅僅是一種機制,這種機制能否成功運作、充分發揮作用,有賴於中國政府的充分支援。假如創業板推出之後,監管當局在稽核上市公司方面步伐緩慢,這一方面會限制融資規模,另一方面也會限制創業板股票的流動性。

  其次,創業板要建立對優秀民營企業的吸引力,就必須打通創業板與主機板的連線機制。如果一家企業在上了創業板之後,轉到主機板市場的可能性太低,則好的企業可能選擇等待,等規模上臺階之後直接上主機板市場即可。畢竟創業板和主機板市場在規模與流動性方面存在差距。

  最後,即使創業板市場獲得充分發展,中國民營企業也不能指望都能到創業板上市。因此,在發展直接融資渠道之外,通過促進中國民營銀行的發展來解決中國民營企業的間接融資問題,才能夠真正用兩條腿走路,才能夠真正改變中國民營企業融資難的發展短板。

  黃文夫:創業板可帶動中小企業政策支援體系建設

  創業板實質上是啟動一套新的制度體系,來支援和規範中小企業的發展,其成敗的重要條件之一是新股發行能否真正實現市場化

  儘管至今仍有學者認為“短期內不適合推出創業板”,但正如多數人所言,創業板無論任何時候啟航,對於中小企業都是一個莫大的福音。總的來看,創業板對民營企業的持續、平穩、健康發展將起到的積極作用至少有三:

  為企業開闢了新的融資渠道。長期以來,中國的民營企業融資手段匱乏,依靠銀行間接融資並非易事。而在資本市場,由於上市標準太高,那些急需資金的成長型企業根本無法進入。而債券市場則是由國家發改委管理,主要為國家基本建設專案服務,並非真正意義的企業債市場。推出獨立的創業板,意味著中國的金融資源不再由國有企業壟斷性使用,將有利於更多的成長型企業獲得資本支援,為民營企業開闢新的融資渠道,從而擴大企業資本實力,增強企業經營能力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促進企業規範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民營企業要進入創業板市場,必須先改制後上市,並剝離不良資產,注入優質資產,這樣可以改善和優化企業資本結構。民營企業進入創業板市場,使得企業成為公眾公司,必須時刻接受社會公眾的廣泛監督。這將促使企業不斷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最終建立起規範、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

  可以帶動中小企業政策支援體系建設。目前,全國大部分省市都已設立了負責企業改制上市的機構,東部沿海一帶的地方政府都有上市辦。最近各地又出臺了一系列扶持鼓勵改制上市的政策措施,從財政、稅收、人才、政府方面對上市企業進行支援。這進一步推動了地方黨委政府不斷完善其在政策支援體系當中的決策,為企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然而,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然水土異也。不同的事物生於不同地方,就有其不同特點,創業板亦然。從全球來看,香港的創業板失敗了,德國也失敗了,全球成功的就一個美國的納斯達克。那麼,內地在深圳搞個創業板就肯定能成功嗎?

  應該說中國內地的創業板還是具備成功的最大條件的,這就是中國真的擁有無數高成長的中小企業。這一點,德國和中國香港,最起碼在整體經濟發展與未來高增長的前景上,都不如中國內地。這是我們的優勢。但如果沒有可靠的制度條件,再好的資源也是無法發揮作用的。我們的市場制度遠不如中國香港和德國完善,我們的市場也沒有別人那麼開放,行政管制仍然無處不在。這種條件下,我們將收穫柑橘還是酸枳呢?確實很讓人擔憂。

  新股發行能否真正實現市場化。中國目前的證券交易所並未市場化,中國的證券監管部門事實上還承擔了不少證券交易所的職能,特別是在新股發行這一問題上。從這個角度看,在中國的幾乎無風險套利的股票一級市場上,證券監管部門實際上是“利益中人”,很難做到真的“均衡”。而真正支撐新股市場的,正是行政權力帶來的吸引力,並因此在新股發行這一市場吸引了無數“國字號”資金,以期獲得無風險套利。如果創業板發行標準大大降低,並將發審委下放到交易所,建立起市場化發行制度,這毫無疑問將嚴重衝擊主機板的殼資源價值,主機板的一級市場資金將一瀉千里,主機板批文的價值將大打折扣。

  創業板會不會成為新的圈錢機器。從目前情況來看,創業板股票數量較少但需求很大,發行價和二級市場的價差也客觀存在,創業板上市首日股價很容易被過分炒高。另一方面,創業板上市公司在符合退市條件時將實行直接退市,而不必要再進行轉板。在當前股票市場資訊嚴重不透明、不對稱的情況下,在這一“入”一“退”之間,最終利益受損的肯定還是股票市場的弱勢群體,即廣大散戶和沒有資訊來源的機構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