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教師職稱論文答辯範文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行為世範。下面是小編整理了,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一

  淺談中學語文教師如何把握教材

  摘要: 為了正確把握教材,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在長期語文教學探索中,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把握教材,需認真鑽研課程標準,避免教學無章可循;需整體通覽教材,做到全域性在胸;需疏通教材,掃除教學障礙;需熟記精彩片斷、名言警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需廣泛閱讀,為我所用,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

  教材***主要是教科書***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而且倡導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並不是主張徹底不要教科書了,也決不是否認教科書的重要性和嚴肅性。如何把握教材,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仍然十分重要。筆者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認為把握教材,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強化語文課程標準意識

  “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體現了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所以,語文教學必須強化語文課程“標準”意識。語文課程標準是語文教師進行教學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和要求,是教學工作順利進行及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語文課程標準制約著整個語文教學活動,對於我們語文教師來說更重要的是教學標準,它給每個教師規定了教學行為目標,避免了無章可循、我行我素的隨意性、盲目性。所以我們在鑽研課程標準的時侯,一定要按照課程標準的“管理目標”,在自己的心中立起一棵“目標樹”。這棵目標樹至少有若干年的樹幹,一年一期的枝、一章一節的杈,若干年樹長多高,一個時期枝發多長,在有限的節杈上結出多少什麼樣的果。只有你心裡有了這麼一棵樹,並在教學實踐中定期努力使其有成果,你的教學才會有望結出豐碩的成果。

  筆者在教學中首先鑽研課程標準,本著發揮每課教材優勢的原則,把所有課文作了知識點與訓練點的分工,讓每一篇都承擔實現課標總任務中的一部分,使每篇課文確立的教學重點,能一年連成“線”,三年和成“面”,從而收到明顯的成效:一是每篇課文教和學的目標明確了,教學有了依據和標準,克服了主觀隨意性;二是減少了內容不合理的重複;三是保證了課標要求的落實;四是方便教師備課,增強了教師上每一堂課的目標意識和全學段要整體化的意識。

  二、整體閱讀大膽創新

  教材是教學的憑藉,教學的目的、要求要通過對教材的實際使用來實現。因此,一般來講,通覽全冊,再看單元,方能做到全域性在胸。承擔某一個年級的語文教學,應該把整個初中或高中的教材進行通覽,並做到粗線條備課,然後再對所承擔年級的教材進行一遍較詳細的研究,最後才是具體單元備課,備每一節課。這樣算來每教一節課等於備了四次。對於每個單元來說等於備了三次,對於當時教的全冊書來說,也算備了兩次。熟能生巧是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把整套教材摸清楚了,熟悉了編排體系,弄清了每一冊、每一單元、每一課,都是在什麼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又為以後的知識學習起到什麼作用。

  “課程標準是教材、教學和評價的基本依據,並不等於課程標準是對教材、教學和評價方面的具體規定。”“對教材編制、教學設計和評價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如教材編寫體系、教學順序安排及課時分配、評價的具體方法等***,則不做硬性的規定。”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實際大膽創新。

  我們可以在對語文教材整體通覽之後,做到全域性在胸,大膽進行改革,打破教材前後順序,進行單元教學法教學,這體現了系統論和結構論色彩。把一篇篇獨立的課文,一個個獨立的章節經過有條理、有系統地編排,使它成為一個大的單元網路結構,通過這種結構來決定這個單元系統的主導功能,更好地突出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在全域性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對單元教學的預測和認識就極為重視,對教學程式的編排就會更合理,使單元教學做到有心、有機、有序、有特色。

  我們也可以按照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順序調整教學內容。不論讀和寫,從記事開始,比較順手,而每件事本身又都包括開頭、經過和結尾等自然發展步驟。記事之後記人,銜接比較自然。記人雖往往以寫他所作所為為主,還可從他的外貌、神態、心理活動、語言表達等方面來幫助實現。記事、記人之後,再記物、記處所、記遊,因為這類文章需要作者從一定的立足點出發,按一定的方位次序觀察、分析、取材、理出線索,才能構思成篇。我們可以按照這個順序認真鑽研教材,根據不同文體和每篇的主要寫法,對教材安排做個別的順序調整,甚至大膽增減,重新組成單元,訂出全學期教學計劃。這樣我們更能充分把握教學規律,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徵、知識容量,合理地編排程式,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從小處入手句句除障

  教師對教材的疏通、清除障礙,是為了講好課,任何僥倖心理、馬虎態度,都是教學上的大忌。否則,不僅講課時會“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出現笑話,而且學生髮問時,更會捉襟見肘,陷於窘地。馬卡連柯說得好:“學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因而疏通教材、清除障礙絕非小事。

  疏通教材,大到一個單元,小到一詞一句,都要細心閱讀,一絲不苟反覆推敲,不要輕易放過教材中的任何一個細節。筆者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是有些大意罷了。”“大意”一詞一般都注意到了,是大體可以辨認的意思。“一帶”呢?是指“一帶地方”的“一帶”,即指某處及附近相連屬的地方嗎?筆者認為這樣理解是錯誤的。因而備課時做到了心中有數,上課時從成語“一衣帶水”引出,誘發學生去比較、分析,甚至理解。如果讓這個細節放過去,也無關大局,從眼前看是可以的,但從培養學生的能力來說,它的講析就必不可少了。不然,遠山如衣帶狀的隱約飄緲的景色特徵學生也無法去領略了。可見,疏通教材、掃除障礙的過程中,注意教材中的細節,教學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四、熟背示範調動積極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的教學藝術就是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實現生動、活潑、有實效的教學活動創造條件,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的內容和處理方法熟記於心。重點的東西不妨背下來,教師的背誦,不只是給學生講課,更是作示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重視教材的每一句話,而成為善於讀書的人。   筆者在教《賣炭翁》時僅用一節課。學生先背誦了白居易的詩《買花》和《古原草》***課外已經自學***,又通過朗讀、釋句、想象、藝術賞析,當堂背出了《賣炭翁》。最後,剩下八分鐘,又指導學生就“心憂炭賤願天寒”,“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兩句,擴寫成兩段話,要求寫出賣炭翁“燒炭”和“炭被搶”時的心情。整節課中,學生們都能即席完卷,並當場口頭交流。由於筆者對教材爛熟於心,對教材內容瞭然於胸,因而在短短的45分鐘內,指導學生完成多樣有效的課堂練習,既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又能使每篇課文的教學達到既定的目標。特別是和學生一起背誦,極強烈地感染了學生的學習情趣,課堂氣氛頓時進入高潮。

  五、突破教材廣泛閱讀

  作為教師,對專業知識方面的書必須大量閱讀。此外,與之相關的知識也應當多讀,多懂一點。不懂的話,若課文裡出現了,怎麼能搪塞過去?你參考的東西多了,知識面擴大了,你就可以高瞻遠矚,左右逢源,活躍學生的思路,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就可以做到不脫離教材又高於教材,有得心應手駕馭教材的能力。閱讀教材,汲取營養,可埋首於古書籍而得。筆者在教《孔雀東南飛》時,教材注“始扶床”為“剛剛扶著床走”。筆者心生疑:“蘭芝嫁到焦家只有二三年,小姑不可能長得這麼快。”於是查閱資料,見《釋名・釋姿容第九》寫著:“拜,於丈夫為跌,跌然屈折下就也;於婦人為扶,自抽扶而上下也。”畢沅疏“自抽扶而上下也”一句意為:“肅拜者,俯首正立,斂兩袖於胸前而低印之,故曰抽扶而上下。”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古代男人蔘拜長者為拜***“屈折下就”***,古代女子參拜長者為“扶”***“ 俯首正立”、“抽扶而上下”***。“扶床”一語中,省去介詞“於”,實為“扶於床”,“床”是古代坐具,多為長者所用。可見“扶床”不是“剛能扶著床走”,而是古代婦女的一種禮儀姿態。本詩“扶床”就是低頭、斂袖、肅立在長者***詩中指焦母***座位旁邊,引申為“服侍、照看”。“新婦初來時,小姑扶床走”應理解為“我蘭芝作為新媳婦嫁到你家時,小姑才剛剛學會服侍、照看老人。”因此“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才合情理。這種運用考證的辦法,解決了含糊不清或久懸不明的疑問,有助於教學的嚴謹求實。閱讀資料,汲取營養,還可以從同行的教學論文或教學經驗總結中獲得。廣泛閱讀資料,以汲取廣博的知識,但這種營養吸取的手段絕不能因興之所致導致雜亂無章,而需“為我服務,為我所用”。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2]趙成喜.教學專長成就名優教師[M].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吳少桂 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八仙中學 725504***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