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教師職稱論文

  教師肩負著傳播文明、開啟智慧、塑造靈魂的神聖使命。下面是小編整理了,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一

  教師心理因素研究

  [摘要]:本文對教師心理因素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教師必須具備熱情博愛、勤於實踐、摒棄權威和長期學習的基本心理因素,才能承擔培養創新人才的重任。

  [關鍵詞]:教師 心理因素 研究

  首先要具備熱情博愛的心理。教師肩負著傳播文明、開啟智慧、塑造靈魂的神聖使命。熱情博愛的心理直接關係到教師個人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關係到學生的成長。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人,發展人,沒有熱情博愛的心理,就不可能真誠的關心自己的學生,瞭解學生的感受,也不可能激情飛揚地講授教學內容、傳達知識,解決疑惑,更不可能以寬廣的胸懷去包容教育物件。現在提倡培養創新能力,創新是也學生個人發展的必由之路。實際上,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創新的潛能。教育教學的任務就是要開發蘊藏在每個學生身上潛在的創新能力。所以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要讓每個學生都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獲得成功。教師必須因材施教,熱愛和尊重每一位學生。

  尊重每一位學生,要承認學生在認識、理解和各種能力方面所表現出的差異以及在創新思維中所反映出的不同之處。要針對每個學生的個體特點,針對不同身心成長條件和智力發展水平的實際,因人而異實施教育,讓每個學生都有平等參與和競爭的機會。人的創造性思維有強有弱,創新能力有大有小,課堂教學中要用同樣的口吻,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對於學生來說,教師一個輕蔑的目光或者一句否定的話語,都有極大的殺傷力和摧毀力;而教師一個肯定的目光或者一句鼓勵的話語,又有著使學生充滿自信並獲得成功的巨大能量,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應該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個學生,努力創造師生和諧相處共同進步的教學氛圍。

  其次是要具備勤於實踐的心理。實踐的心理既包括了內心積極的思想準備,同時也包括了實踐活動本身。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要求教師必須勤於探索,勇於實踐。教師的實踐,既要對新思維新方法新事物有敏感的知覺和清晰深入的認識,又要敢於想前人沒有想過的事情,要善於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將其積極運用於教學實踐中,要有獨到的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要有一種永不衰竭和頑強進取的心理需求。課堂教學中要徹底改變填鴨式、灌輸式和撥水式教學方法,不能僅僅只充當知識的傳播者,要通過語言、板書板畫、儀表儀器、各種教具、微課程以及所有能表現教師教學魅力的各種方法手段,積極創造寬鬆活潑、師生充分互動並共享課堂樂趣的融洽氣氛,有效地延伸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教師創新探索中不斷培養髮現和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隨時把握本專業的最新發展動態,不斷提高理論研究水平,並及時運用這些成果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要把教學科研當作自己的一種職業生活方式,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並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和思路。以高尚的人品、淵博的學識、深刻的見解、獨特的教學魅力和豐富的教研成果去引導學生成長。

  第三是具備摒棄權威的心理。培養學生首先要發展學生個性,即讓學生在氣質、情感、興趣、思維等方面的潛質得到發展,讓學生的思維獲得自由,讓學生精神世界的獨特性得到尊重,讓學生思想中的創新慾望得到鼓勵。而做到這一點,必要的前提是創設和諧民主、寬鬆自如的教學環境,徹底摒棄教師的權威觀念,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掃除障礙,建立新型的合作型的師生關係觀念並付諸行動。

  傳統的教育中,師道尊嚴的教師權威觀念,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新型的師生關係中,教師不再是權威的代表,而是學生的嚮導和顧問,是課堂教學的主導,導演,導師,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師生之間完全應該是一種相互平等的合作關係,而不是上下關係。教師必須以寬容、平等、和藹可親的態度積極鼓勵學生,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如果說教師必須具有權威,這種權威也只能表現為以自己最佳的教育教學方法和策略對學生進行潤物無聲的指導與點拔。教學活動並不是教師對學生獨有的一種單向影響,而是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具有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感染和共同促進的特點。有的時候學生掌握的知識並不比老師欠缺,只是時間和場景不同,換一個地點或在某些其他領域,學生也可以是老師。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如能和藹可親的表白自己的獨立見解,能夠根據學生的具體知識結構進行循循善誘、啟發導向,能夠善意的分析評價學生,而不是板著面孔照本宣科,自然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想。其實課堂上除了傳遞相關的專業知識,還可以領略到人生的許多趣味。教師生存的資源就是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傳授知識的技巧方法以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憑著這些資源與學生進行交換。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也是教師生存的過程。如果教師心胸狹隘,生怕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對學生的異見總是給予負面強化或挖苦諷刺,將極大挫傷學生的創新意識。。

  最後是要具備終身學習的心理。培養和發展學生必須以一定的知識技能為基礎。知識技能既是師生之間交流的目的又是交流的手段,是贏得學生尊重的前提和條件,同時也是幫助學生形成相應的思維品質和創造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學活動中,師生的交流具有豐富的創造性。對一個老師來講,感覺到自己所有的知識都會被激發出來並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應當盡力去尋找師生溝通、交流、合作的最佳方式。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方式卻依賴於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不喜歡知識貧乏的教師,因為知識儲備不足的老師不可能提供有價值的幫助。豐富而靈活的知識能夠將老師的狀態調整出來。許多平時沒有的心理情緒,許多沒有過的語言形式,突然之間也會在師生交流中湧現出來。面對每一個具體的學生,要想取得課堂教學的成功,必須具備根據具體學生的特點來調整自己的觀念、行為以及感情表達方式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在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知識技能的需求,而且也在不斷髮現為適應學生的需要而正在成長的自己。

  對於一個老師來說,自己的教學風格永遠正在形成。自我教學風格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而應是動態的概念,這就是教師因學生的變化施教,學生因教師的引導而進步。深厚淵博的知識積澱是教師駕馭課堂教學活動的基礎。作為教師,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掌握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科技發展的前沿,鼓勵與指導學生大膽探索;只有樹立終身接受教育和學習的觀念,才能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知識的儲備越豐富,可供呼叫的資源就越多。俗話說,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並且這桶水還要不斷更新和和補充,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因此,不斷學習的心理品質和切實行動,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先決條件。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向學生提供具體知識的幫助,而且應該提供生活觀念的幫助。還要注意將自己對學生真誠的幫助表達清楚。學生對知識感興趣,對教師的授課感興趣,實際上是對提高自己的生存感興趣。學生希望從成功的教師身上得到某種啟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展示自己成功的一面。這樣,對教師而言,學生往往對其具有一種超越知識技能之外的期望,如苛求教師的形象、氣質、人格等。一般來講,學生願意從成功的教師身上發現能夠給自己有啟發的經驗。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使自己不斷得到完善。完美的教師傳授的知識也更受歡迎。所以不斷學習既是提高自身素質的內在要求,是適應學生髮展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是實現教育教學宗旨的一個有效措施,是教師自身成長為一名名師的必由之路。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