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老師職稱論文樣本

  老師是一隻蠟燭,默默燃燒自己;做一名園丁默默地耕耘著,不求任何回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篇一

  語文老師立足三尺講堂

  [摘 要] 語文老師立足三尺講堂,要多思考語文課堂該怎麼教的問題,在教學相長中共同進步,在班級管理中和學生共同成長。

  [關鍵詞]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相長;班級管理

  在職教育碩士培訓期間,有幸運聽了蔣同學的自主報告――《快樂地教語文》我感觸良多。語文老師應該怎麼教,怎樣快樂的教,怎樣發揮語文老師的個性魅力是值得我們深深思考的。

  一、語文老師該怎麼教

  葉聖陶先生也一直以“教是為了不教”為語文課堂的最終目的。在課堂上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學生將來經常要閱讀,老師能經常跟在他們背後一輩子嗎?因此,一邊教,一邊要逐漸為“不需要教”打基礎。打基礎的辦法,也就是不要讓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而要想方設法引導他們在聽講的時候自覺地動腦筋。老師獨佔四十五分鐘固然不適應這個要求,講說和發問的時候啟發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學生自覺地動腦筋。怎樣啟發學生,使他們自覺地動腦筋,是老師備課極重要的專案。這個專案做到了老師才真起了主導作用。[1]

  我們都知道“教是為了不教”,可是素質教育改革以來,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語文課。人人都可以對語文課指手畫腳,每個專家都有自己的語文課堂。語文老師們開會、集體備課、聽專家報告,活動很豐富,卻丟失了自己的陣地――三尺講臺,丟失了自己的特色。不是每一個讀過書的人都能做語文老師的。一個語文老師應該有自己專業水準。語文課堂上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小事情。從擦黑板的方法,到寫板書的功力,從古文的朗誦到試卷的分析,每一個語文老師都應該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有個性有特色的語文老師才能真正吸引學生喜歡語文,愛語文。

  語文老師的自身特色是源於對語文教師職業的熱愛。語文老師這個職業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沒有崇高的奉獻精神是做不到的快樂地教語文的。快樂地教語文,教出自己的特色來是要投入莫大的精力,犧牲很多。僅僅說說“我做遍了近幾年幾乎所有的高考題,為了上好一堂課,出好一份試卷或者編一份講學稿,我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很容易,真正做起來,持之以恆是必須對水滴石穿。工夫下在平時的每一節課上,這不是模仿任何專家的示範課能達到的。每一節45分鐘的課都要付出課前和課後更多的時間。聽說讀寫這四專案,是語文老師該教給學生的,更是語文老師優秀於學生的。即使有所欠缺,也必須有一枝獨秀。

  語文課堂是用語言交流思想的,語文老師最獨特的就是自己的語言表達。當然,不乏有特色的語文老師,有其他的個性魅力。但語文老師應該在課堂上用自己的語言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語文老師的個人魅力應該充分發揮在課堂的組織和啟發上。無論教師說同學們聽,還是和學生單獨的對話,教師都應該是主導。學生的思維是零散發散的,在老師的牽引下,當然,語文課堂不是老師的個人表演,而是以真誠帶動學生們走進語文的世界。所以在老師的啟發下,要讓學生有時間思考,有時間表達,哪怕課堂有時間空白也是好的。正如中國繪畫的留白藝術,不正是妙不可言嗎?在組織學生誦讀、品味、賞析中生成語感,積累語文知識,在文章中薰陶思想、情感、情操。“語文教師就應該處於主體地位,負起主體責任,並且發揮主體及主體意識的能動作用。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站穩腳跟”[4]這是王家倫老師在給我們語文老師的忠告。

  讓學生思考,讓學生髮言是我們該繼續努力的方向。至於寫,現在學生的作業量的確不少,語數外每一門功課20分鐘,回去也要一個小時的時間寫。其實我們的回家作業為什麼不能形式多樣寫呢?那些煩瑣的積累抄寫大可不必,為什麼不多讀讀書,多走走路,多寫寫生活呢。語文老師自己下水寫寫作文也許能起到榜樣的作用。其實在現代化的多謀體技術中,諮訊如此發達,我們的孩子是有很多想法很多表達的,教師也能與時俱進,將會推開另外一扇大門,發現一個美麗的新世界。我的一個學生初二的時候就被發現寫網路小說,我沒有批評她,我和她約定,在不影響成績的情況下,可以發展自己的興趣,如果完成了大作,要第一個給老師欣賞。這個孩子的寫作水平高於一般學生,但是因為學識和閱歷,她的網路小說還是落於俗套。我們成為了朋友,互相推薦閱讀書目,在網路互相交流心情。她的寫作水平有很大進步,直到畢業,還有出書版的作品。

  二、教學相長

  最早在《學記》中就有教學相長的記錄。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師生之間感情的交流,必然能帶動學業上的進步。

  蔣同學用自己切身的經驗談了教學相長。只有師生對語文共同的興趣,才能擦出火花。這不僅僅指師生之間的互動。所謂熱鬧的示範課,老師頻繁的表揚,學生刻意的討論,都是表演。我們要相信學生,期待學生能夠自學。但學生還是學生,如果學生能夠解決所有問題,那老師還有何用處?是的,現代化媒體讓學生很容易能夠找到答案,也許他們讀過的文章我們做老師的還沒有讀過。但老師畢竟還是老師。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但主導還應該是老師,不是嗎?“教學”二字,也是“教”在前“學”在後不是嗎?

  “教”在前,要求我們老師,尤其語文老師的就更高了。不僅有做一個語文老師要求的基本功,還應該有更廣泛的閱讀量。光靠大學裡的那點經典似乎已經不夠了。“距離社會,教師比學生更遠”[2]是的,語文老師不僅僅應該提高自己的閱讀量,更應該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老夫子怎麼能教育出符合時代需求的人才呢?只有老師能全面武裝起來,“學”才能緊緊跟上。

  三、班級管理

  工作以來,我一直沒有做班主任,但學校制度讓我在從事副班主任的工作中也受益非淺。聽了蔣老師的班主任工作經歷,有敬佩,有羨慕,也有遺憾。敬佩其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羨慕其能和學生打成一片,遺憾的是我們的班主任太辛苦太累了。

  一個語文老師做班主任應該有自己獨特的美麗。語文雖然不是純粹的文學,但語文老師還是有很多優勢的。蔣老師列舉了他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經驗:

  1、班級管理的快樂一定是來自過程本身,而不是結果,如果你光關注結果,你會失去很多東西。

  2、你要有一雙揉不下沙子的眼睛,但更要有一顆容得下萬物的心靈。

  3、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他們也許成績不好,但並不代表他們將來就不會有事業的成功,成功的路不只讀書一路,所以,叫他們成人也許更重要。

  4、任何時候都不要因為什麼事去厭惡甚至恨一個學生,這樣做,不僅傷害學生,也傷害自己,作家餘傑說過一句話:恨一個人對自己的傷害,遠遠比對對方的傷害大。

  5、儘可能多搞些活動,並記錄每次活動的點點滴滴,通過活動和學生共同成長共享歡樂,從而建立起深厚的師生之誼。

  我作為一個語文老師,一個副班主任,也利用語文課的優勢組織了很多活動。陽光燦爛的日子,組織班級在活動課來場籃球對抗賽,然後每個人為班級的英雄們寫上一句話。冬雪紛揚的課間,帶學生在校園裡踏雪尋梅,回到教室來一篇現場作文……“和學生一起去尋找水源,才是真正的活水,而教師在尋找的過程 也和學生一起獲得了成長,真正可以實現師生的共同發展”[2]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源頭,讓班主任工作回到“人的教育”。素質教育的本質――迴歸生命本體的教育[3]如果只看見成績,不看到學生成長,那只是一葉遮目,得不償失。學生是個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不斷前進的。現在,很多教師抱怨“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了。是的, 教師懂的,學生很容易在網路搜尋到答案,一口氣吃成的胖子沒有消化,毫無營養價值。得到答案並不是學習和成長。作為一個教師,很有幸參與孩子們的成長,得到接受,有所幫助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們要發現孩子們優點加以發揚,指出他們的缺點,幫助改正。在成長的航程中,學生是水手,教師是舵手,揚帆起航吧。

  參考文獻:

  [1]《閱讀是寫作的基礎》[J]《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第492頁.

  [2]《教育的痛和癢》[M]趙憲宇著.

  [3]《素質教育的生命發展意義》[J]郭思樂《教育研究》.

  [4]《語文老師,請在閱讀教學中站穩腳跟》[J].

  作者簡介:李敏***1980―***,學歷:在讀蘇州大學教育碩士,研究方向:學科語文。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