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勻老師職稱論文

  教師是一個不平凡的職業!老師用辛勤的汗水澆灌學生幼稚的心理,幫學生開啟智慧之門,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小編整理了,歡迎閱讀!

  篇一

  做一個站在學生背後的老師

  【摘 要】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老師的滿堂灌,學生整天的題海戰,讓我們大家都身心疲憊。老師們真正的做到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可是換來的是什麼?孩子們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甚至厭學逃學。這就是我們要的教學嗎?這時一場轟轟烈烈的新課改就猶如一股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吹醒了每一顆沉睡的心靈。

  【關鍵詞】傳統教學模式;新課改;導學案;小組合作;討論;小組考核;集體榮譽感;站在背後

  在若干年前有人就提出了“素質教育”,要求減輕學生負擔。可是結果落實的怎樣呢?學生依然學得艱苦,教師依然教得很累,而教學質量也是捉襟見肘。老師們都感嘆:“樹欲靜而風不止,心有餘而力不足。”

  問題到底出在哪?

  1.教育內容的錯誤

  為了讓學生們學得紮實,老師們用“不道德”的方式教育學生。課堂上,老師站在講臺前進行“大滿貫”,講得是唾沫橫飛,學生們坐在下面聽得是雲裡霧裡。時間一久,也就形成了聽覺疲勞。於是上課睡覺的,做小動作的,層出不窮。

  用昨天的知識教育今天的孩子,成為明天的人才,老師的教育理念呢?

  2.教學方法的缺失

  老師上課滿堂灌,對學生還是不放心,那怎麼辦?做題目。學生們於是上課做,下課做,學校做,回家做。難道用這種“不科學”的方法教學,能減負嗎?做不完的作業練習,考不完的檢測模擬。

  真是“老師在題岸上瀟灑地走,學生在題海中痛苦地遊”。

  3.學生的興趣全無

  老師一人霸佔了課堂,學生沒興趣;整天的題海戰,學生易疲倦。所以很多學生因厭學而早早地離開了課堂,離開了學校。學生們感嘆:“這種學習,我們傷不起啊!”

  百教一法,千校一面,萬生一書,教育的出路在哪裡?

  捷克的誇美紐斯早就說過:“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生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所以課改是勢在必行了。

  這次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圍繞以生為本,堅持學為中心。把屬於學生的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能力歸還學生;把幸福成功,健康快樂歸還給學生。老師再也不用一直站在講臺前。

  那麼新課改到底帶來了怎樣的成效呢?筆者所任教的學校雖然實行改革不久,但是新課改給學生帶來的變化確實讓人感觸頗深。尤其是教師的角色變化。

  以前總是不放心學生這個,不放心學生那個,現在好了,把舞臺都讓給了學生,讓老師走到了學生的背後,忽然發現,站在下面欣賞到的風景特美!

  一、小組建設的魅力

  ***一***小組建設是學生展示的舞臺

  通過四大體系建設使小組成員同學習、同實踐、同活動、同競爭、同評價,使小組成員成為感情共同體,價值共同體,行為共同體,讓小組成為孩子對學校歸屬感的紐帶,合作學習的土壤***合作學習為種子***,自主管理的細胞,徹底克服傳統方式下的學生厭校傾向,這個小組不僅有型而且更有魂!

  ***二***小組建設是課改的保障

  這不僅是課堂的組織形式,更是貫穿學生的衛生,紀律,學習,藝術等的主線。小組的每一個成員都是小組的主人,個人的表現直接和小組的榮辱共存。因為各項考核都與小組掛鉤。這恰恰刺激了孩子們爭強好勝的意識。而每個小組的組長,就猶如一個家的家長,他必須帶領組員們共同建設自己的“家園”,行使自己的權利。“我的地盤我做主”,老師只要站在學生背後,把舞臺還給學生,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樣凡事親力親為,那樣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又有多少價值呢?

  1.組長的成長

  自從建立小組之後,筆者發現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尤其各小組的組長,學會了“無私、責任、擔當、不棄”。因為他們要負責手下五六名成員。為了更好的管理小組成員,他們要根據自己組員的情況制定組規,組員的獎懲措施。遇到特殊事件他們還會組織召開組會,商量討論對策。而這些他們都可以離開老師自己實行。

  筆者現在擔任班主任。班上的六位小組長能力很強,很多時候在我不在的情況下,他們也能把班裡管理的僅僅有條。晨讀時,組長已經組織組員在大聲地朗讀安排好的內容,並會根據朗讀的態度給各成員打分;自修課時,會監督組員獨立自覺地完成作業,並安排“培優扶弱”行動,會的教不會的;打掃衛生時,更是盡心盡職,監督組員認真仔細地打掃。所以,班裡的事情,筆者根本不用怎麼插手,只要放心交給學生做就好。

  現在,我可以自豪地說:“即使我一星期不在學校,他們也照樣樣樣考核第一!”因為我只要站在他們的背後。

  2.組員的成長

  小組成員們的集體榮譽感非常強,不論成績好壞,迫於輿論的壓力,班裡營造了一種很濃的競爭意識。

  在筆者班上有這麼一名學生。他的學習成績很不理想,幾乎每門課不及格。更讓人頭疼的是他還特愛搗亂。上課時,老師在講臺上講得唾沫橫飛,他或在下面引吭高歌,或向其他同學投去子彈,攪得任課老師無法正常上課;下課時,或撿人家便宜,或挑事和人家打鬥。記得有一次,為了向同學顯示自己的“絕技”,居然會從三樓欄杆上往下跳。幸虧同學反應快,一把把他拉住了,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可是自從課改分小組後,我發現他變了。上課時,不再做小動作,因為要影響組裡的考核。而且組長髮現他記憶力特別好,反應也很快,所以一旦有這樣的機會,組裡就會讓他來展現,他算是“英雄有用武之地”,為組裡獲得了不少分。也許是大家一次次地肯定,讓他獲得了從未有過的成就感,從而找到了學習的樂趣。所以課後他也不再和以前一樣調皮搗蛋。每次班裡大掃除,他總是主動參與;同學買菜沒錢,他會主動把自己的食物和他人一起分享;每次走在最後發現班裡的燈未關,他總會主動關燈……他這巨大的變化讓我們大家對他刮目相看。

  美國的謝爾・希爾弗斯坦說的沒錯:“總得有人去擦星星。它們看起來灰濛濛。總得有人去擦星星。因為那些八哥、海鷗和老鷹都抱怨星星又舊又生鏽,想要個新的我們沒有,所以還是帶上水桶和抹布。總得有人去擦星星,我相信,星星會亮起來。”

  所以即使那些我們看來“不可救藥”的個體,也一樣具有人類共同的積極的“基因”,只要有合適的土壤,而課改就是培育一顆向上的種子的肥沃的土壤。

  二、生本課堂打破了沉默

  所謂生本的“三生”指生命的課堂,生態的課堂,生成的課堂。它追求“巧教樂學”、“幸福課堂”、“輕負高質”,達到解放學生的目的:解放學生的大腦,解放學生的嘴巴,解放學生的雙手,解放學生的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老師從臺前走到臺後。

  從導學案的完成,到課堂的討論,都需要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樣的課堂,完全由學生主宰,反饋問題,分析題目,發表觀點,學生們人人有事情可做,怎麼還會有人打瞌睡呢?孩子們其實都有強烈的表現慾望,只是以前很少有機會而已。現在好了,學生髮言的機會多了,膽子自然也就越來越大。

  筆者班上有一位女同學,記得剛來時膽子非常小,站起來發言也是支支吾吾,聲音極輕。而現在卻能在公開課中,當著這麼多老師的面,站在講臺上自然地講解,還配上板書,講得有板有眼,聽得後面的老師是直鼓掌。

  走進現在的課堂,你聽到更多的不是老師的聲音,而是來自學生的聲音:討論問題,發表觀點,上臺展示。這裡成了學生的舞臺,老師則成了臺下客。

  參考文獻:

  [1]***捷克***誇美紐斯《大教學論》***1632***

  [2]《班主任之友 》2010.324.1

  [3]***美國***謝爾・希爾弗斯坦《總得有人去擦星星》

  [4]《中小學教學研究》2013.155.1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