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論文格式範文

  高速發展的社會對人才的智慧結構和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理念也隨之發生了改變。當今教育工作的核心,開始轉向教會學習者終身受用的學習方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試論我國財務報告體系的改革

  摘要:我國財務報告存在著目標偏差、資訊披露不完整、過於強調資訊的可靠性等問題。在滿足有效披露、成本效益、財務報告體系表內優生的原則下,財務報告體系的改革應以完善體系、豐富披露內容、變革報告模式為目標。

  關鍵詞:財務;報告體系;財務報表

  一、現行財務報告體系的侷限性

  在不斷變化的客觀環境中,我國財務報告改革雖然也取得了進展,但仍滯後於形勢發展的需要,其侷限性已日趨明顯,主要表現為:

  1.報告目標過分強調為國家巨集觀經濟管理和調控服務。現行財務報告所提供的資訊是基於權責發生制、以歷史成本為主要計量屬性的財務資訊,它用於完成報告與解除受託責任的目標,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11條提出,會計資訊應當符合國家巨集觀經濟管理的要求。財務報告成為國家實行財政稅收與物價政策等的主要手段與重要依據之一,這種報告模式產生於計劃經濟,財務報告的主要職能是為政府巨集觀經濟管理服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完善的情況下,企業已經成為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的格局,財務報告目標應轉向滿足與企業有直接利益關係的相關集團,如投資者、債權人和社會公眾等的資訊需求。

  2 資訊披露不完整。具體表現在:1***現行財務報告所提供的資訊主要是面向過去的歷史資訊,並且統一運用貨幣計量,對使用者未來決策有重要參考價值的資訊,如預測資訊、人力資源價值、主要管理人員的素質等被排除在財務報表、甚至是財務報告之外;2***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資訊,財務報告中長期被忽視,而由此導致的管制成本足以影響企業日後長遠的經營業績,甚至導致企業破產;

  3***由於報告使用者的資訊需求和獲取資訊的途徑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團已不滿足通用的財務報告了,隨著新的會計環境下財務分析職業的興起,市場和財務資訊使用者正在呼喚財務報表以外的某些特定需要的差別報告。 3 過於強調資訊的可靠性。現行財務報告模式是立足於企業已發生的確定性交易和事項,基本上是一張歷史會計資料彙總表、一種向後看的會計報表,它對使用者決策所需資訊的相關性較低[1].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大多來自歷史資料,以歷史成本模式所生成的財務資訊,雖然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但無法滿足決策有用性的要求。儘管《企業會計制度》規定提取八項減值準備,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歷史成本與現行市價形成的差距。但是,在整個財務報告體系中,歷史資訊仍佔絕大的比重,使得許多能反映企業未來前景、對使用者非常有用的現金流量預測性資訊被排除在財務報表甚至財務報告之外。

  4 滯後性十分嚴重。依據傳統會計慣例一般是按年度披露會計資訊,這一方面是基於人們對年度財富分配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手工會計下的資訊披露成本的考慮,這種基於會計分期假設定期編制的財務報表具有滯後性,嚴重影響了資訊的及時性。儘管過去和現在的財務資訊與將來的財務資訊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其肯定不能代表未來,投資者、債權人和財務分析人員對預測性財務報告的需求日

  益增強。提高財務資訊的反饋價值要求資訊及時報告,這是因為使用者的決策是不間斷地進行的,他們希望隨時得到決策所需要的資訊。

  二、我國財務報告體系改革的原則

  為了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在對財務報告體系進行改革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 財務會計改革為先導原則。財務報告只是財務會計系統中最終的資訊輸出,它與系統內資訊的來源、記錄、加工、傳送的方法和規則等緊密聯絡在一起,任何對財務報告的重大改革,都要考慮財務會計系統的改革。比如,為了能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就必須對一些現有財務報表中未列入的專案進行充分披露,包括衍生金融工具、自創商譽、養老金等,只有在財務會計解決了其確認和計量方式以後,才能納入財務報告的範疇。

  2 表內優先原則。財務報告是由財務報表逐漸演變而來的,財務報表是財務報告的核心內容,有助於外部使用者進行經濟決策的財務資訊主要是由一系列基本財務報表提供的,其原因在於表式財務報告的格式固定和以資料進行反映的優點

  [2].財務報告的改革應優先改革財務報表,雖然《企業會計制度》中新增了三種輔助報表,但是與國際慣例來比較,我國的財務報表仍然不符合多層面模式,我們較多考慮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而對其有用性和相關性考慮得較少。 3 滿足需求原則。財務報告應在不損害企業利益的基礎上儘可能滿足與企業相關的利益集團的資訊需要,以便維持和發展這些利益集團對企業的貢獻和支援。為此,應該採用規範法和實證法相結合的方法確定使用者的具體資訊需求,首先利用規範法來推斷出財務報告使用者的資訊需要、利用資訊的動機和使用資訊的方式,然後利用實證法來檢驗規範法結論的現實性,兩者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從而建立切實可行的財務報告框架體系。

  4 有效披露原則。有效披露原則要求財務報告中的資訊對於使用者的需求來說都是有效的。對於披露資訊的企業來說,超量資訊並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只會增加成本而不會由此獲利;使用者也沒有能力去運用過量的資訊。在財務資訊強制披露中,政府應考慮有效披露原則;當企業自願主動披露財務資訊時,也需要根據所提供資訊的被利用情況,確定哪些屬於過量資訊,出於降低成本的考慮而不再予以披露。

  5 成本效益原則。財務報告的成本是指企業在提高或擴大報告資訊披露的質量或數量中,付出的勞動代價和可能發生的各種不利因素,主要包括:

  處理和提供資訊的成本、訴訟成本、競爭劣勢等。其效益是指企業在改進報告資訊披露後所獲得的收益,包括資本成本的降低、進入更具有流動性的市場、提高的企業聲譽等。當然,在現有的計量理論與技術條件下,要準確計算對外披露資訊的成本與效益是不現實的。儘管如此,人們在確定財務報告內容、披露方式和披露頻率等問題時,仍需要對成本與效益因素進行衡量和判斷。

  三、我國財務報告體系的改革方向

  對現行財務報告體系加以改進時,一定要解決好繼承與發展的問題,要改革與會計環境不相適宜的部分,進一步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總的來說,對報告體系的改革應是一種揚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加強財務報告目標理論研究,為財務報告模式的改進提供堅實的基礎。從本質上看,“經管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兩種目標之間並不存在根本的衝突,而是互相聯絡、互相補充的。我國財務報告目標應是兩者的有機結合,既向報告使用者提供有助於決策的財務會計資訊;又能用來作為評價企業管理者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尺度。財務報告作為企業正式對外資訊交流的主要工具首先應為企業實現其目標服務,具體地說,財務報告應在不損害企業利益的基礎上儘可能滿足與企業相關的利益集團的資訊需求,國家通過間接的方式進行巨集觀經濟管理,其所需要的資訊也可以通過經常性的抽樣調查等間接方式獲得。進一步淡化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報告內容的界限,未來兩者融合的程度將會越來越大,即管理會計“外化”為財務會計的成份將增加,促使財務報告目標得以充分實現。 2 進一步完善以三大財務報表為核心的報告體系。現行財務報告體系是以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為核心的單層報告模式,該模式是以財務報告為內容、資產報告為中心、財務報表為主要表現形式對企業的資產使用、已得收益、資金營運等財務資訊進行確認、表述和披露。未來的財務報告應該著眼於使用者,為他們提供在市場經濟中與企業的發展、競爭能力、風險等一系列相關的財務資訊。建議將這三張報表所披露的會計資訊,分為核心資訊和非核心資訊兩個部分,對於核心會計資訊,應該更加註意其計量的可靠性;對於非核心會計資訊。則可以相對地採取可靠性不如歷史成本的計量屬性,如公允價值等。尤其應該注意在財務報表中披露能夠表明財務彈性、投資報酬和變現能力的相對值會計資訊。 3 豐富和規範財務報表表外資訊披露的內容。隨著經濟環境的複雜化以及人們對相關資訊要求的提高,表外資訊***包括報表附註和其他財務報告***在整個財務報告系統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對使用者正確理解報表資料和判斷報表質量有重要意義。在會計發達國家,表外資訊的長度已大大超過財務報表本身的長度,表外資訊構成財務報告體系十分重要的內容。以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改進企業報告———著眼於使用者》***又稱Jenkins報告***為例,福克思公司的表外資訊多達16個,其篇幅約佔20頁,而報表本身則只有4頁,從中可以意識到表外資訊的地位,已成為使用者正確理解報表資料和判斷報表資訊質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我國,表外資訊的內涵卻很少有人進行專門的研究,基層單位及財會人員也不熟悉它的意義和披露方法。我國已經加入WTO,要求會計改革儘快與國際慣例接軌,重視表外資訊的作用,要完善相關的法規制度,有計劃地規範不同企業表外資訊的揭示方式,逐步加大報表附註中非財務資訊和其他財務報告的披露力度,以滿足報表使用者對決策有用資訊的需求。通過旁註、腳註、附表等形式對基本報表的資訊進行進一步的說明、補充或解釋,以便幫助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報表資訊;鼓勵企業編制財務情況說明書、預測報告、分部報告、全面收益報告、人力資源報告、管理當局的討論與分析、差別報告、物價變動影響報告等,為資訊使用者的決策提供較強相關性的資訊[3].

  4 變革財務報告的報告模式。隨著我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程序的加快,面對強大的外部競爭壓力,迫使我國財務報告體系發生革命性變革。在計算機隨機寄存功能的支援下,財務資訊的日常揭示成為可能,不同期間的財務報表可以隨機產生,通過事項法和建立實時報告系統,徹底解決財務資訊滯後的問題,及時向投資者提供決策有用的多方位財務資訊。另外,隨著資訊科技的普及應用,紙質財務報告的印刷與傳遞方式將被在網上釋出資訊取代,使用者通過Internet訪問企業的資料庫,藉助計算機強大的資訊處理能力,及時地獲取並處理有關的資訊。在資訊的表達方式上,也將更多地運用圖形與音像方式,使資訊的表達更形象、更直觀,更易於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企業ERP系統的建立、完善及其與Internet的成功與合理的對接,是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實現財務報告改革的關鍵。 參考文獻

  [1]葛家澍,陳少華。改進企業財務報告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2]吳聯生。上市公司會計報告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3]姚正海。關於財務報表表外資訊的披露[J].財務與會計2002***4***。

  第二篇:試論現代資訊科技條件下高校“兩課”教師角色的轉變

  內容提要:深化“兩課”改革必須解決“兩課”教學方法的科學化、現代化問題。過去“兩課”用專業課的教學方法,使“兩課”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在現代資訊科技條件下,如何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發揮新技術優勢,開闢高校“兩課”教學改革的新途徑,是高校“兩課”教學工作的新課題。本文試論現代資訊科技條件下高校“兩課”教師在角色方面的轉變,以適應新形勢下的“兩課”教學工作。

  關 鍵 詞:資訊科技、教學、角色轉變、兩課

  一、現代資訊科技對“兩課”教師角色的挑戰

  與傳統教育的教師相比,現代資訊科技條件下的“兩課”教師在內涵、作用、教學方式、方法、教學內容及設計、解惑行為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代資訊科技對“兩課”教師的傳統角色發起了挑戰。

  ***一***、教師由教學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導學者。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教育指南》中說過:“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當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在現代資訊科技的高等教育中,“兩課”教師從傳統的“教學者”轉換為“導學者”。所謂導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指導及輔導學生完成學業。現代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生的學習多大是以自我研究、自己學習為主,這種自學是在教師的導學下完成的,所以說,導學就成為教師的重要工作。導學和教學的最大區別就是教師要在“導”字上下功夫:其一是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合適的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選擇教學媒體,幫助其找到實現目標的最佳途徑。其二是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的規律,對學生進行輔導,解決學生在學習中的困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解惑”。它包括單元的總結。重點、難點的講解等。根據“兩課”課程的特點,教師要重點介紹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引導者教師要幫助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選擇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方式,以各種方式調動和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經過精心設計的情境中進行探索研究,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尋找、蒐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等。現代資訊科技教育中教師藉助於課程教學設計、資源開發、指導學習活動,扮演了設計者、指導者和學習活動參與者的角色。教師角色由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主講人成為學生學習中的導演者。由於學生的個體存在差異,亦即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學習基礎和智力水平都存在很大的差別,要完成學習任務,對教學內容要做到熟練掌握,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沒有教師的引導是不可能實現的。教師必須全面考慮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和安排有關細節,其重要的內容包括如何運用計算機以及各種媒體和網路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和掌握現代資訊科技,使學生從網上瀏覽的資訊更有價值。因此導學對學生完成學業是至關重要的。

  ***二***、“兩課”教師不僅要做知識的傳播者,還要成為學生學習的鼓舞者、心靈的塑造者。現代資訊科技背景下,技術媒體代替了常規的、口頭講授的、以及集體學習為基礎的教育模式。為了使學生更好的完成自主學習、自我研究,信心是至關重要的。教師除了要參與設計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資訊豐富的網路化學習環境,組織一種“虛擬”的學習團體外,還要成為學生學習的鼓舞者,要鼓舞學生樹立信心,克服自主學習的困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通過把過去所學的知識與當前的新學科聯絡起來,堅持完成學業。教師還要鼓舞學生與其他團體組織成員和專家進行交流,使他們能幫助自己的學習。“兩課”教師除了擔當學生學習的導學者、學習的鼓舞者外,最重要的是成為學生心靈的塑造者、觀念的引導者、時尚的指導者和道德品質的引路人。“兩課”教師在傳播知識的同時,要擔負起對學生進行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的使命。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中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現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拓寬了人們的知識結構和知識內容。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克服一切急功近利的思想,避免只側重於實用、專業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為,學生無論是接受何種教育,都要步入社會,具有社會性。因此,必須從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觀點出發,既要注重人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又要注重人的道德品質的教育,兩者不可偏頗,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範,能夠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正確把握人生的方向,有健康的思想意識和倫理道德觀念等,能夠尊重他人正確的意識和行為,成為誠信守法的公民。這過程中,“兩課”教師在教學中的育人作用,是其他專業課程的教師所不能替代的,“兩課”教師在現代資訊科技條件下角色轉變的作用是培養學生的道德倫理、情感與精神等素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三***、教師不僅要做傳道授業解惑者,也要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掌握者。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教師不僅要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和理論、而且要熟練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運用多媒體技術,編制CAI課件,製作教學光碟和課件,能掌握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掌握學習過程的設計、管理和評價等。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對教學資源的蒐集整合和利用開發,是現代資訊科技條件下對“兩課”教師角色的基本要求。

  二、現代資訊科技對“兩課”教師能力和素質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