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專業論文參考

  漢語言文學不僅僅是我國高等院校歷史最悠久的專業之一,更加是設定最多的專業之一,同樣是我國高中自身專業構建過程中比必不可缺的基礎性專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漢語言文學專業論文範文一: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分析

  一、漢語言文學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漢語言文學教學面臨巨大的困難,其中包括以下幾點。教學方式落後。漢語言教學有自身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瞭解漢字的構造及字與音之間的關係,通過漢字表達出漢字的象形的意義,因此漢語言文學的學習需要不斷思考和深化才能掌握其內涵,但是目前我國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單純地記讀音和字意,單調的學習方式會極大地打消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興趣。學生的語言基礎薄弱。漢語言文學是一門需要較高素養的學科,要熟練地掌握漢字的內涵及寫作能力,需要大量練習文言文等,文言文的範圍還包括通假字、同音字等,但是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尚不能熟練地掌握現代漢語的基礎知識,對於一些字形相對複雜或者晦澀難懂的字感覺陌生。應試教育的後果。我國的人才評選方式一直以來就是採用高考的制度,通過分數評判學生的優劣,這樣會極大地影響我國在語文教導上只以高分為目標,而忽略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掌握程度,讓學生根本無法掌握漢語中的人文思想。

  二、漢語言教學改革的特點

  1.從教學方式方面改革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漢語言文學的人文思想,從改革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方式開始,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為出發點,豐富學生自主學習的形式,教師只是起到輔導作用,通過學生的自覺性的學習掌握漢語言文學的內涵和精神,並且激發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興趣,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對漢語言文學的掌握程度,並且更深層次地瞭解中國博大精神的古典文化。與此同時,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採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利用多媒體科技的力量,全面呈現教材內容,讓學生從心底裡感受到漢語言文學的魅力,理解文中所要表達的內涵。教師要不斷地融合人文素質培養的內容,達到將學生培養成為全面性的人才,充分掌握漢語言文學的內涵,彰顯出學習熱情。

  2.從教學課程方面改革

  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與其他的數理化課程教學有很大的差別,在漢語言文學的課程教學中與古代文化緊密聯絡,畢竟漢語言文學的學習不僅要學字詞、寫文章,還要掌握古代的天文地理的知識,掌握前人創造出來的優秀的文化作品,不斷豐富掌握知識。由於我國家長對學生都有很高的要求,希望孩子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因此學生學習的科目十分複雜,從而給學生造成沉重的負擔,而且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現代漢語言文學課程改革中,可以將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內容全部融合到漢語言學科中,充分地將三科目的內容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學到多方面的內容,而且學會如何整合知識,瞭解我國幾千年的文化知識,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從小就精通天文地理,不斷地拓寬知識的覆蓋面,這樣學習漢語言文化就會變得生動無比。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中可以增加學作詩詞歌賦的課程,讓學生將古人的文化重新撿起來,用作詩詞的平仄讓學生了解學習語文的快樂,傳承中國古文化。

  3.從師資隊伍方面改革

  在我國不乏很多國學大師,對我國的漢語言文學知識研究頗豐,但是在漢語言的教學中還是需要大量教師,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學生。並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要求逐漸增高,教師本身需要不斷提高素質,掌握更多的傳統的經典的文學作品,從而教導學生掌握我國傳統文學文化,形成較強的傳授性,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斷傳承下去。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對教師的要求逐漸提高,老師不僅要有深厚的文學底蘊,還要有幽默詼諧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學會用幽默和創新的方式通過一個知識點拓展出多個知識點,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想象掌握到更多的文化知識。漢語言本身有較強的穩定性,導致教材大同小異,教材的改革也是必需的,要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就要有更好的教材。因此,教師要學會主動收集與教學任務相關的素材,不斷豐富教學內容,不斷提高文化素養。

  三、結語

  時代在發展,漢語言文學教學要不斷推進,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跟隨學生和時代的特點不斷進步,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掌握漢語言的基礎知識及我國的傳統的文化內涵,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從而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實現雙重勝利,創新漢語言教學,不斷培養優秀的人才,傳播我國優秀深遠的文化。

  漢語言文學專業論文範文二:漢語言文學中應用性教學探索

  漢語言文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同時也是東方文化的精髓。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大部分高等教育院校中的主流專業。又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工作均對從事人員的文學素養和文字功底具有一定的要求,漢語言文學教學也隨著社會的需求量變得越來越重要。為改變漢語言教學應自身因素而導致的應用性不強,專業就業率低的現狀,該文通過對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的分析,就應用性教學方向,結合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現狀提出了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方案:採用應用性教學的措施,進一步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質量,通過歸納並總結了一些在漢語言文學中有關應用性教學的研究。通過該文接下來的介紹和闡述,希望能夠為漢語言教學的改革盡一份綿薄之力。

  1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隨著新課改深入實施,漢語言文學對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精神文明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然而漢語言文學作為一門傳統的人文科學,它體現著人類歷史人文精神,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代表著著中國傳統文化在不斷進步和發展。因此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深刻了解文學裡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對其深究,瞭解其蘊含的精神以及文化,在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有助於塑造健全的人格。新課改背景下,引入應用性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對於漢語言文學在實際教學中有著一定的推動意義。當前,社會在不斷進步,為了培養更多的綜合型人才,解決現代企業用人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對漢語言文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體系中,不僅要保持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質和特徵,並且還要為社會培養出新型綜合性人才,因此這就提出了應用性教學途徑,為漢語言文學培養針對性人才。

  2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的方向

  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體系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學改革研究中,該文針對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進行了科學有效的整合和分析,特別是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以及當代文學這些方面,並依此提出了採用應用性教學的策略,在保全該學科特色的同時加強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整個教學過程中,重點採用應用性教學,注重對學生技能的培養,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增強對學生就業觀的指導和分析,提高教學的實用性和實效性。採用應用性教學,在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同時,以正確、合理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然而就漢語言文學本身來說:它要求培養學生要具備“寫、說、讀”的硬功夫,在教學內容中以模組的形式逐步學習。在應用性教學過程中,通過培養學生的實踐寫作能力,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對各類檔案的寫作水平加以提高,並能熟練運用各種文學格式,提高應用文寫作的能力。這種應用性教學,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寫作能力,是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應用性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不僅為社會崗位培養了更多的實用性人才,也是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3漢語言文學教學現狀

  漢語言文學是一門結合我國中華民族精神,蘊含了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的人文科學學科,有著十分高的價值和地位。在漢語言文學的學習過程中,只有更深層次的瞭解到語言文學中所蘊含的典故和意義,體會其中所富含的精神,才能更好的結合我國國情、歷史來完善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同時,漢語言專業自創設至今,經過進百年的發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基本已經固定,所以優化改革漢語言現今的教學模式,能更全面的增加該專業學生在社會中的競爭力顯得更為重要。但由於該專業的特殊性,在應聘時很難找到自身專業在工作中的職業定位,導致在就業中面臨十分嚴峻的就業壓力。在漢語言的教學過程中,應結合當前社會需求與形勢,從全方位來培養學生。另外,漢語言文學通常側重於培養學生對於漢語語言能力的運用和分析能力,而對於實踐方向的教學內容基本上沒有過多的涉及,這些原因往往就導致了該學科的應用性相比其他專業缺少實際的應用性。在一般的漢語言文學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往往都是不斷的講授課本或者資料中的理論知識,學生的任務則是在被灌輸的這一堆理論知識後點死記硬背。這種只適用於應試教育的課堂教學太過枯燥,導致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十分無聊,對這門課程的興趣普遍不高。因此,現今漢語言文學的教育方式正在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改革,需要通過轉變其教學模式,來達到與社會接軌的目的。

  4應用性教學的幾點核心應用

  為了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適應教學改革,將學生滿足更多的崗位需求為原則進行培養,不斷為社會培養出綜合性人才。因此,基於新課改背景下,要將漢語言文學的內涵和本質特徵與教學策略相結合,促進學生在掌握漢語言文學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在採用應用性教學中必須要從具體實踐中展開教學計劃,發揮應用性教學的實效性。筆者通過自身多年教育實踐經驗,歸納並總結到一些漢語言文學應用性教學方式策略,希望通過以下分析,有助於提高和改善漢語言教學效果,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應用性人才。

  4.1模擬情境,訓練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漢語言課堂上應採用理論課程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在課堂中專門設計讓學生實踐的版塊,用以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例如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社會實際情況,模擬一些類似於招聘會、面試、會議形式、商務交流等形式來和學生互動,對學生進行“實訓”教學,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這種模擬情景對學生進行鍛鍊。讓學生在互動交流過程中對語文學習有更深的理解,同時能夠發現自身的缺陷,並及時改正優化。這樣一來,不僅鍛鍊鞏固了在課堂中學習的內容,也提升了學生自己的口才和應變能力,使得綜合能力全面提高,這種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讓學生在未來投入到工作中時能更加的從容自信,為以後的就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2根據實際情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實踐平臺

  不僅教師需要做出努力,學校方面也應該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實踐平臺。實踐是提升理論的重要手段,在將來的人才招聘過程中,實踐經驗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招聘人員通常通過應聘者的實踐能力來側面瞭解個人的實際工作能力。而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由於課程的侷限性,導致大部分學生很難得到實踐平臺去學習實踐。所以,學校方面應主動為學生搭建各種實踐工作的平臺並進行合理的安排,用來幫助學生來實踐所學理論。例如:在學校範圍內開展由學生組織的小型模擬招聘會、應用文寫作比賽或者漢語言知識競賽等。教師要讓學生從實踐中增長知識和視野,在合理安排實習的同時,有助於將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靈活應用到實踐中去,增強了自身的經驗,並且提高了自身的應用技能和綜合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大環境。

  4.3保證課堂中的師生互動

  現在主要使用的漢語言教學方式一般是教師進行理論的講授與板書,讓學生單純的聽講或者抄筆記,並沒有過多的師生之間的互動。為此,教師需要對教材和課程做更透徹的研究分析,多聽取學生的意見,通過收集學生所感興趣的內容,結合當今社會的流行方向,將更多的時尚元素與教材內容相融合。同時在課堂上,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建立起全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環境,通過參加學生問題討論,多與學生交流。互動教學最大的優勢是能夠將學生都吸引到課堂中來,在討論中各自交換想法,達到學生之間知識互補的目的,並能提高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不再厭倦牴觸漢語言的學習。教師通過與學生互相溝通討論,瞭解學生,從而能夠通過學生個人情況來制定實際的教學方案,因材施教,並可以保持課堂的活躍氣氛,有助於在以後的教學設計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

  4.4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和創新,完善逐漸成熟的新式教學方法

  漢語言這一門課程,對於知識的概括率比較高,其所包含的知識範圍也比較廣泛,以至於涉及到的知識層面比較淺。在日常的漢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重點集中在學生實踐能力和技能使用能力的培養上,並結合理論知識的學習,保證學生在學習時能掌握基本的專業技能,打破專業的侷限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社會中具有更廣闊的前景以及更強的人才競爭力。

  5漢語言教學中提高應用性教學的對策分析

  為了促進應用性教學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不斷創新和改革,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還需要通過加強教學體制改革、改革教學方法以及完善教學評價三個方面重點研究,具體表現在:

  ***1***在教學體制改革中,學校要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體制建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注重實用性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在課程安排上,要設定選修和必修兩種形式,豐富學科科目,不斷優化學生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整個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的就業為導向,滿足實用性要求;另外還需要根據學科發展的要求,形成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容體系,增強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

  ***2***在教學過程中,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反饋來進行改進;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採用小組合作等方式教學,不僅僅侷限於傳統的教學方式。並且在課堂上努力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來培養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興趣,有助於讓學生在理論和實踐中相互促進。

  ***3***完善教學評價中,根據漢語言文學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內容不同,注重對學生寫作能力以及實際應用能力的評價。通過學生在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寫作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的科學性和全面性,形成正確的評價結果,有助於促進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水平。因此,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漢語言文學應用性教學工作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配在教育實施過程中,不斷創新和改革,有助於推動中文教育工作的不斷優化,擴大學生的就業範圍,以理論為指導,實踐為手段,全面推進現代化的教學思想。

  6結語

  總而言之,漢語言文學這門課程在我國教育制度體系的不斷改革和完善過程中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儘管我國大部分院校該專業的應用教學創新度還不足,但是它們均在實施漢語言文學應用性教學後取得了不少的進步。漢語文學的教育不僅能提升我國民族凝聚力和人民的文化素質,更能激發民族榮譽感,培養良好的社會品質。為此,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多於學生互動,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並不斷創新,要在建立好學生理論基礎以及道德體系的前提下,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體現漢語言文學學習的實效性,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實踐要求,提升其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培養複合型人才,促進應用性教學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和效益,滿足更多的崗位需求,為其今後邁向社會的道路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