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實用心理學論文

  心理行為訓練是公安司法院校重要的教學科目,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實用心理學論文

  轉眼間,實用心理學選修課就要結課了,經過8周的學習,我可謂受益匪淺,我瞭解了心理學日常生活中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同時我也受到了授課老師的影響,在課餘時間瞭解了很多有關於心理方面的知識,比如一些有關心理的小測試,有關心理學的小文章。

  通過這一個學期的心理學學習,我的性格,為人處事的方式,甚至價值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學會如何去關心他人,處理事情時開始考慮的周到了些。逐漸開始觀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緒上的變化,併力所能及的給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導,和言語上的安慰,以緩解輕度的心理上的問題,也許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從小的行為的改變,可以看到心理學課對我大的影響。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心理學的學習使我無論從文化知識上,還是從自身修養上我都進步了不少,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在不斷地成長著。我很感謝我們的老師以及我們的同學,是他們讓我懂得了許多許多。心理學不僅讓我瞭解了許多心理特點,也讓我掌握瞭如何正確對待周圍的朋友,但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自我調整,失意的時候,悲傷的時候,我會不經意地想起在課堂上老師所講的內容,使我明白只要我們放開胸襟,包容這個世界,我們會生活的很超然,成功也會不求而遇的。其實人生當中失敗的經驗,要比成功的經驗來得更寶貴,因為從中可以吸取更多的教訓,無論是用於今後的學習和工作,還是其它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廣義的心理素質的五個方面是緊密聯絡、互為基礎和條件的。

  既可互相促進而進入良性迴圈,也可能互相制約而陷入惡性迴圈。其中性格品質是最基本的、長期發揮作用的、相對穩定的因素,居於最基本的位置。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質的直接體現,是主幹成分。心理動力是心理素質中最活躍、影響最直接也最全面的因素。這二個方面構成狹義心理素質的結構。而心理健康水平是狹義心理素質高低的內在標誌,心因性行為表現則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狹義心理素質高低的外顯標誌。由於心理健康水平及行為表現都與其他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反作用著狹義心理素質的各個方面,因而也應將這兩個因素納入廣義的心理素質結構體系之中,以利於心理教育實踐。在心理教育中,應將性格品質培育、心理能力培養、心理健康維護、心理動力的激發及行為表現的引導統一起來全面實施,以便形成合力,發揮出整體的心理教育效能。同時,不要認為別人的生活都是一帆風順而自己處處不如意,就產生種種對現實的不滿意。任何成績或者成就,都是通過不懈努力換來的。生活,本來就是十分艱辛,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作為大學生,應當有這樣的信念,要把困境、逆境當作對自己的磨練,要用好的心態去面對。

  實施素質教育必須重視心理素質的培育,應通過對心理素質各方面及各要素的全面、系統的培育與輔導,實現性格品質的優化、心理能力的強化和心理動力的激發,達到維護心理健康、防治心理問題及行為問題的目的。並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德、智、體等方面素質的主動發展,順利實現個體的社會化。

  雖然這個學期心理學的課程已經結束了,它能帶給我們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東西得靠自己去悟,去體會。做人,多一些信心,多一些愛,才會找到一條比旁人更美麗,更寬廣,離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說,快樂,對大多數人來說,已成為遙不可及的夢,其實不然,一個人要快樂是誰也阻止不了的,快樂的因子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關鍵在於你自己想不想快樂,當遇到心煩的事時候,樂觀一點,勇敢一點,博學一點,那快樂就在你身邊。心理學的價值就是讓世界充滿快樂!

  範文二:實用心理學課程總結

  在選擇實用心理學這門課的時候,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能通過學習心理學,讓自己的不必要的煩惱少些,當我的父母和朋友傷心難過的時候,我可以用正確的方法和語言來安慰、開導他們。通過這個學期對心理學的學習,我發現我的收穫頗為豐盛,同時也完善了我對心理學的認識和看法。

  我原本以為心理學是枯燥的,通過學習我發現其實不然,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和心理學息息相關。結合實用心理學,我深刻明白一個道理:要及時開導自己。一些理科強勢的孩子學習英語會覺得枯燥--這個結論來源於我做兼職英語家教的經驗,有些孩子死記硬背,完全不把英語當作一個很優美、富有智慧的語言,很多知識點學過以後,也是不會應用。而且,我有時候總是想,我一心一意,逐字逐句的教課,為什麼課程結束的時候,再問一遍同樣的問題,有些小孩還是不會回答?我辛勤付出,卻得不到理想的結果,他們是不是覺得我講的不好而且太枯燥了?這些想法縈繞在我腦海,使我不能集中,而且沒有勇氣給後來聯絡過我的高中學生補課。其實現在細想起來也可以理解,每個人的精力有限,興趣不同,學習方法各異,加之課業壓力大,從而導致結果。如果我站在這個角度看待問題,就不會覺得自己很失敗。這就驗證了老師所說過的話:心理素質比知識和能力更加重要。

  我原本以為心理學是靜態的,還記得老師在第一節課上說,您喜歡各種運動,我略微感到些驚訝。以及在心理學課堂中,對於抽象內容的舉例、可愛而又富有深刻意義的心理學視訊、悠然的音樂、讓人忍俊不禁而後又令人深思的小故事,還有針對心理不同方面的測試題,讓我記憶猶新的,是那首動聽的《感恩的心》,那也是平時我媽媽看音樂節目的時候,經常跟著哼唱的一首歌。所有這些特點,與我印象中的心理學不太一樣,通過學習,我知道,我把心理學家看的過於靜態、嚴肅。通過學習,我認為,其實開朗、幽默、懂得表達、經常參加體育運動,還有那些健康的、積極向上的、豁達明理的、可以自我調節和自我開導的態度和心態,是心理學的核心。

  以上是通過學習實用心理學,我對心理學的看法更加完善。同時,我對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也加以肯定。

  在所有實用心理學課程當中,使我頗有體會的一節是我們在第九周所學習到的”合理情緒療法”。所謂“合理情緒治療”***Rational-Emotive Therapy,簡稱RET***是本世紀50年代由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ElliS***在美國創立的。合理情緒治療是認知心理治療中的一種療法,因它也採用行為療法的一些方法,故被稱之為一種認知--行為療法。其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即:

  A — Activating events 誘發性事件

  B — Beliefs 信念***即個體對A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C — Consequences 結果***個體情緒、行為的結果***

  通過學習,我瞭解到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論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人們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關。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有著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的適當的、適度的情緒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會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不過有一點要強調的是,合理情緒治療並非一般性地反對人們具有負性的情緒。比如,一件事情失敗了,人們會感到懊惱,有受挫感是適當的情緒反應。而抑鬱不堪,一蹶不振則是所謂不適當的情緒反應了。

  我記得課上的文字案例***某大學男生忍受不了舍友的吵鬧,某女學生被宿舍孤立***和視訊案例***3位女士去心理諮詢***讓我更加清晰的理解ABC理論以及合理情緒療法。其操作模式如下:

  ***1***找出使自己產生異常緊張情緒的誘發事件,例如當眾講話、考試、工作壓力、人際關係等。

  ***2***分析挖掘自己對誘發事件的解釋、評價和看法,即由它引起的信念,從理性的角度去審視這些信念,並且探討這些信念與所產生的緊張情緒之間的關係。從而認識到異常的緊張情緒之所以發生,是由於自己存在不合理的信念,這種失之偏頗的思維方式應當由自己負責。

  ***3***擴充套件自己的思維角度,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動搖並最終放棄不合理信念,學會用合理的思維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維方式。還可以通過與他人 討論或實際驗證的方法來輔助自己轉變思維方式。

  ***4***隨著不合理信念的消除,異常的緊張情緒開始減少或消除,併產生出更為合理、積極的行為方式。行為所帶來的積極效果,又促進著合理信念的鞏固與情緒的輕鬆愉快。最後,個人通過情緒與行為的成功轉變,從根本上樹立起合理的思維方式,不再受異常的緊張情緒的困擾。

  也就是老師在課堂中所總結的4步合理情緒想象技術步驟,精華在於“被治療者要堅持每天做這種練習,這樣會使效果更佳。”其實,從每一個步驟中,不難看出,心理諮詢師從不直接給出被治療者答案,而是讓他們自尋解決方法。這樣,也就從“根部”解決了被治療者遇到的問題。

  課後,我還查到合理情緒療法的適用人群:1、絕對化要求。是指人們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它通常與 “必須”,“應該”這類字眼連在一起。2、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3、糟糕至極。這是一種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發生了,將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場災難的想法。

  我是一個特別在乎他人評價的人,始終如此。儘管每每向閨蜜和媽媽訴說心事,並且得到鼓勵和表面“活給自己看,不在意他們眼光”的堅決。但時隔不久,一旦經歷小小打擊或者挫折,傷心便再次重蹈復演„„我之所以愈發喜歡心理學,是因為每節課都會有所收穫,不僅僅是知識上,最重要的是我從心裡明白了很多。我可以告訴自己如何緩解焦慮,想想“卡瑞爾萬能公式”,學會接受最壞的結果,學會鎮定的面對、解決問題;我要摒棄不合理的觀念,比如“應該感”,當做完一件事,說完一句話之後,沒必要有太多的 “我剛才應該„”;我會幫助自己走出憂鬱悲傷,比如上週五,遇到一個不喜歡的人並且遭遇她的諷刺,當我有些不開心的時候,我拿起手機,給很久沒見面的朋友打電話,談笑間,我突然發現自己心情很是愉悅。結束通話電話後,我笑笑說“其實真的沒什麼,她剛才的話又不是說我。”

  我想,我真的學到了許多觸碰內心深處的知識,那是一種力量,可以改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