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學生心理課論文

  許多剛剛從中學升入大學的大一學生,由於面臨著生活環境、人際關係、學習方式和方法等諸多方面的改變,出現了一系列的心理適應不良現象。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對大一新生存在心理問題的思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學一年級新生中存在較為普遍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對大學生活的適應能力差、心理問題、自我認知偏差、對考試的依賴和恐懼、戀愛和意志力問題等,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並提出了教育對策。

  關鍵詞:大學新生;問題;對策

  中學生經過高考升入大學後,面對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表現出多種不適應性,存在較為普遍的問題為:對大學生活的適應能力差、心理問題較多、自我認知發生偏差、對考試的依賴和恐懼、戀愛和意志力問題等。筆者長期從事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並提出了相應教育對策。

  一、大學一年級新生中存在的問題

  在大學新生中,表現較為普遍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大學生活的適應能力差。表現為:一是生活不會自理。高考前,“考大學”是千萬學生生活中十幾年如一日的惟一重心,父母師長給予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這樣的生活使孩子成了學習的尖子,同時也成了生活的“矮子”。2001年秋季,廣州市海珠區某高校宿舍樓發生一起新生跳樓身亡事件,原因是宿舍人多且沒有空調。二是人際關係差。大學生中因為人際關係不良而痛苦者在不良情緒者中居首位。調查發現許多新生想家,但不是想念父母,而是無法與同學在一個屋簷下生活。越是學習好、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不懂關心他人者越多。有的學生做事以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感受,甚至不顧及別人的存在。三是不會自學。中學學生的學習是“要我學”,是在老師和家長的督促下學習的,被老師、家長“喂”慣了。進人大學後,學習變成“我要學”,學習主要靠自己,大多數學生因老師講課速度“太快”上課時手忙腳亂,課下面對“太多”的內容不知如何進行復習,有的甚至指責大學老師“不負責任”,非常想念中學老師。四是缺乏目標。不少學生進入大學後不知道自己有何興趣,覺得無法判別自己的好惡,不懂得選擇今後的努力方向。

  2、心理問題較多。據《新聞晨報》報道,上海某高校近年一項心理健康狀況普查顯示,3000名左右的“大一”新生中,約有1/3的學生有一項以上的心理反應異常,10%的新生患有心理疾病,2%~3%的學生問題較為嚴重。據《新聞晚報》報道,某大學2001級一名新生,從小學到高中都是班裡的佼佼者,入學後第一次摸底考試竟排在全班中下等,因此羞於見人,從平日開朗大方的性格變得鬱鬱寡歡,以至同學懷疑他患上了抑鬱症。最後,學校心理諮詢室的老師為他進行了心理疏導,才使他走出了陰影。由於壓力大,從重點中學畢業的學生是心理疾病的高發群體。相反,從職業中學、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學生則表現比較穩定,心理問題較少。

  3、自我認知發生偏差。由於中學教育中過度強調升學考試,過分重視學習成績,學生評價自己的標準也是考試成績。學生xx,男,從四川考到北京上某大學,從小到大都當尖子生,到了大學一下成了個入學成績中等,相貌也平常的“不起眼”的新生,“好像一下失去了被別人注意的視線”,內心非常痛苦地對採訪他的記者說:“我這是怎麼了?”特別是重點大學的學生,上大學以前個個是尖子,聚到一起後不再顯眼,心裡更是煩惱。有的學生很快由心高氣盛轉變為心灰意冷,由自信轉為自卑。

  4、對考試的依賴和恐懼。考試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少學生將其當作目的。“大一”新學期開始,學生關心的便是考試。沒有考試的壓力就無所事事,使人感到他們上大學的目的就是為了繼續過一道道考試關。越是在中學名次靠前的學生,到大學後將名次看得越重,因名次落後而苦惱,甚至導致神經衰弱。有的大學生因害怕考試而提出緩考、休學、甚至退學。每學期期末考試前,對學生進行鼓勵、安慰,成了輔導員或班主任的“必修課”。

  5、戀愛問題。表現為:***1***有的學生不會與異性同學正常相處。由於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的失誤,造成中小學階段男女生很少交往,到大學階段,產生與異性同學正常交往的渴望,但又不會交往,或者表現不自然、生硬死板,或者羞羞答答、臉紅心跳,或者熱情過分、讓人害怕。***2***單相思。有的學生對某一異性產生愛慕之情,但又不能成為戀人,陷入極度痛苦之中,致使出現憂鬱、強迫思維、幻覺、騷擾對方、絕望等不正常現象。***3***自控力差。有的學生出現婚前性行為,嚴重影響身心健康。***4***感情不專一。有的學生不嚴肅,出現多角戀愛,造成當事人本人的矛盾與痛苦,也容易引起學生間的衝突。***5***友誼與愛情相混淆,造成誤解,影響人際關係。

  6、意志力問題。意志力是人自覺確定目標並支配行動、克服困難、自覺實現此目標的心理能力。當前,由於多種原因,有的學生缺乏明確的目標,有的學生缺乏吃苦的精神準備和持之以恆的毅力。據光明日報載,對南京2300名大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調查結果顯示,71%的學生缺乏意志力,67%的學生難以承受失敗。學生的意志力差往往表現在理論先行,行動滯後,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群體行為多,易受他人影響等。

  二、教育的對策

  1、高校要做好“大一”學生的思想教育,幫助學生順利實現過渡

  首先,及時排查解決新生的心理問題。對於“大一”學生中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進行排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具體方法有:***1***心理測量。不少學校對新生進行心理測驗,建立新生心理檔案,目的是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2***個別訪談。輔導員、班主任、從事心理諮詢的老師通過座談、訪問,發現問題及時引導、教育,及時化解。這種形式與感情溝通相結合,比較自然,不至於引起學生反感。***3***心理諮詢。通過報告、講座、現場答疑等形式,進行團體諮詢,涉及面大,學生人數多,涉及面廣,適合普遍存在的問題。個別諮詢針對性強,容易發揮作用。要培養諮詢人員的良好專業素養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做到真誠、熱情、可信。目前多數學生對心理諮詢還有許多認識問題,他們的心理問題還不是通過心理諮詢來解決。

  其次,搞好入學教育,幫助新生排憂解難。新生入學教育不僅是對學生進行熱愛學校、熱愛所學專業的教育和校規校紀教育,應該將幫助學生縮短不適應期,儘快適應大學生活,確立新的奮鬥目標,作為人學教育的重要內容。黨、團組織負責人以及輔導員、班主任要深入瞭解學生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困難,通過師生對話會、新老學生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及時化解在大學生活開始時期。

  第三,注重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培養鍛鍊。非智力心理因素包括意志特點、情感特點以及個性心理特徵和個性傾向性等方面。有研究認為,在人的成功因素中,智力因素只佔20%,非智力心理因素的作用佔80%。還有研究認為:智商使人得以錄用,情商使人得以提升。通過各種途徑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有利於學生順利度過大學生生活。而

  且可以終生受益。

  第四,改革考試方法,培養創造性思維。近年來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改革教育教學內容、環節、手段,包括改革考試方法,目的是加強素質教育。廣大高教工作者也認識到改革考試的重要性。對於教育者來說,閉卷考試是最省時省力、便於管理的方法,但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探索多種形式的考試,既要保證教學質量,又要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是一個十分嚴肅的課題,必須認真研究,積極探索,逐步推進。

  第五,創造寬鬆的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是在校園特定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種反映當代學子風采的文化,大多是在團委指導下學生自己組織的活動,通過舉辦辯論賽、演講賽、百科知識競賽、青春風采禮儀大賽、攝影和書法等活動,突出對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創新教育、基本技能訓練,同時學校要給校園文化一個寬鬆的環境,允許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並給以積極引導,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施展才華。在寬鬆的環境下成材。

  2、社會、學校、家庭都應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提高。目前,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各方面重視,現在的問題是作好相互協調的工作,共同創造一個有利於培養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質的氛圍。首先,要在全社會普及心理學知識,明確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同時包括心理健康,提高人們對心理素質問題的認識。其次,學校與家長溝通,請家長協助做好工作。再次,要搞好大學與中學教育的銜接。大學、中學教育的銜接首先是辦學理念,育人觀念的銜接。教育學生要成材首先要成人,一定要把做人教育放在首位。在這方面,不少學校取得成功經驗。北京市第35中學把愛國主義教育、養成教育和法制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三個基本點,重視教育過程中的層次性,學生的主體性和教育的實踐性。針對不同年級的德育內容和要求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在加強班集體建設,發揮集體教育力量,落實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學工、學軍和進行社會調查,社會公益勞動,讓學生在實踐活中去體驗、感悟,“用眼去觀察用耳去聆聽。用心靈去感受”,用優秀學生的榜樣去激勵同學們進步。這些教育環節的實施對塑造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加強對學生的適應性教育。

  首先是培養學生獨立生活能力。獨立生活能力不僅包括洗衣、購物、疊被子等生活瑣事,還要學會計劃時間、計劃開銷,懂得節減。南京某大學一名2001級學生入學10天就花掉5000元。另一名學生交完學費後,父母給他留下3000元,從來未花過這麼多錢的他,因為花錢而“忙壞了”。這些聽起來近乎笑話的事情,在大學生中確實存在,作為教育者的家長和教師不能不反思,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作為生產力要素中最活躍的要素,通過市場進行配置是必然趨勢,這就意味著人才必須面對競爭、崗位流動,經常更新知識以適應新崗位等問題。讓學生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提高其心理應變能力,甚至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

  其次是進行成才觀念教育。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由過去的“精英教育”階段發展到普及教育階段,大量的高校畢業生必須到基層、農村去,到生產第一線去。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不僅需要帥才、將才,更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幹才。要降低學生的期望值,使其能夠沉得下去,成為社會財富的直接創造者。

  第三是進行善於合作、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教育,中學階段是嫉妒心理、攀比心理等不良心理較容易形成的階段,如果引導不當,不僅影響大學階段的人際關係,甚至會影響一生的事業。要培養學生正確認識他人思想方法,培養寬容大度的胸懷,學會與人相處的技巧。第四是培養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要培養學生善於動腦,肯於鑽研,吃苦耐勞的作風和艱苦奮鬥的精神,樹立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開創自己生存空間的意識。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