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社會中道德風險的反思論文

  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行為中潛藏著的並可能出現的與道德有關的危險境況即為道德風險。負道德、亞道德、零道德、無道德理念或社會狀況下均存在著道德風險。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風險社會中道德風險的反思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風險社會中道德風險的反思全文如下:

  【摘 要】在風險社會,“做好事遭惡報”實際就是人們在表達確定性道德行為時遭遇的道德風險,此類現象在當今的中國屢見不鮮。文章從信仰危機、信任缺失、看客心態等幾方面對“風險社會”中的“道德風險”做了理性的反思,同時又指出了理性救贖道德,尋求精神家園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風險社會;道德風險;反思

  “樂於助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人倫美德。雪中送炭、慷慨解囊、捨己救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等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至今都成為美談。然而曾幾何時,南京的“彭宇案”,天津的“許雲鶴案” 等 “做好事遭惡報”殷鑑發酵成的“道德有風險,行善需謹慎”言論甚囂塵上,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社會冷漠、道德淪喪已見怪不怪,以至於我們發出了“十三億人卻扶不起一個倒地老人,救不起一個被碾壓的小孩?”的悲鳴。是什麼樣的境況導致人人明哲保身,哀嘆好人難做而任由道德滑坡流失?我們應當怎樣救贖日益冷血的道德?應當怎樣去尋求日益遠去的精神家園?

  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世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凡事都有因有果。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去反思。

  一、中國已然進入風險社會時代

  德國社會學家烏爾裡希?貝克是風險社會理論的創始人,他在1986年在德國出版的《風險社會》一書中,首次提出了“風險社會”的概念。隨後他又發表了《風險時代的生態政治學》、《世界風險社會》和《自由與資本主義》等著作,形成了關於風險社會理論的框架。“風險社會”是對“現代性社會”或當代社會現實狀況的“不確定性”的一種界定,它的兩個突出特徵一是具有不斷擴散的人為不確定性邏輯;二是導致了現有社會結構、制度以及關係向更加複雜、偶然和分裂狀態轉變。風險社會理論注重對社會的 “不確定性”或“人為的不確定性”的診斷,並通過人的自主性消除風險的根源,從而避免罪惡成為現實。在貝克看來,風險社會的風險都是現代化的產物,是人為的風險。

  綜觀中國社會,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市場化程序的不斷推進,整個社會變化巨大,一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另一方面社會分化日益嚴重,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社會和諧面臨嚴峻挑戰,中國已然進入風險社會時代。

  而我們上文所說的“道德有風險,行善需謹慎”中的道德風險就是指人們或社會組織在社會道德生活領域內進行道德表達時所遭遇能導致對自身、他人或社會組織等人身、財產受損危害的可能性。傳統的道德風險概念是經濟學概念,僅僅把道德表達不確定性視為道德風險產生的根源,而這裡的道德風險概念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哲學概念,不僅是把道德表達不確定性視為道德風險產生的根源,而且把確定性的道德表達也視為道德風險產生的根源,所以超越了經濟學狹隘的傳統範圍,同時指出了人們既是道德風險的生產者,特別是指出了人們在表達確定性道德行為時可能遭遇的道德風險。

  “做好事遭惡報”實際就是人們在表達確定性道德行為時遭遇的道德風險。此類現象在當今的中國屢見不鮮。以致於惻隱之心日漸從我們的身邊消逝,人性的溫暖被旁觀的冷漠所取代,最為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小悅悅”事件。

  二、道德風險產生的原因

  ***一***信仰危機

  最近幾十年來,在市場經濟的大潮的衝擊下,在功利化的世界觀指導下,中國社會陷入了信仰淪喪、誠信缺失的扭曲狀態,突出表現為信仰危機,這是當前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究其原因是中國在轉型過程中,在多元文化的衝擊下,一方面是社會傳統精神價值受到質疑甚至否定,而新的一種與現代化程序相統一的、主導性的文化精神無法在短期內形成,所以中國文化領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全方位的文化衝突;另一方面表現為個體信仰缺失與目標混亂、理想迷茫,民族精神淡化等,沒有信仰導致自我氾濫,缺少約束,缺少統一的精神支柱,沒有統一規範的道德意識和真理意識。

  最近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超八成受調查者認為當前價值多元化下存在信仰與道德有關的精神危機,道德赤字與壞賬凸顯,有58.3%的網友認為中國“沒有信仰”;有57.5%的網友在回答“哪類群體信仰危機最嚴重”時,認為信仰缺失主要表現在官員群體身上。尤其是貪腐官員的所作所為,在很大程度上是信仰缺失、精神缺鈣所致。信仰缺失削弱了黨的凝聚力、戰鬥力,嚴重影響黨員幹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和公信力,信仰缺失導致整個中華民族凝聚力降低,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關於“信仰危機”的原因,首先是制度設計缺陷,缺乏懲惡揚善機制。一些不道德的現象沒有受到制度的懲處,反而成為一些人爭相效仿的物件。有50.8%的網友認為這是排在第一位的原因。其次是“唯利是圖”的市場經濟衝擊。有20.8%的網友認為這是位列第二大因素。

  ***二***信任缺失

  社會誠信危機導致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和安全感,從而懷疑一切;甚至出現習慣性懷疑。這種信任缺失狀態,極大影響了人們對於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助人行為,也反映出社會道德所存在的深層困境和相關社會機制所存在的嚴重缺陷。

  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關於“習慣性懷疑”,有接近一半的網友認為“政府公信力下降”成為“習慣性懷疑”的主要病根兒。當被問及“習慣性懷疑”的主要表現形式時,有41.2%的網友認為是“政府說什麼都不信”;有35.2%的網友認為是“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感”;有33.5%的網友認為是“懷疑食品、藥品的安全性”;有28.0%的網友認為是“對醫生的職業道德不信任”等等。

  與習慣性懷疑的表現相對應的,有24.0%的網友認為是“政府公信力下降”;有22.4%的網友認為是“社會誠信缺失”;有16.6%的網友認為是“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不力、懲處機制不完善”;有14.6%的網友認為是“特定職業人員缺乏職業精神”等成為“習慣性懷疑”這一社會病症誘發的重要原因。   在傳統社會是“熟人社會”,其特徵是熟人信任。隨著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人們將與越來越多的陌生人交往,由於面對的是“陌生人社會”,所以關係難以覆蓋所有方面。而在現代社會中信任模式的特徵是普遍信任,實質是制度信任。可看看如今的中國,這種“不相信”、懷疑一切的情緒,呈擴大趨勢,已然滲透進中國人方方面面的生活:不相信食品的安全性,不相信醫生的醫德,不相信司法會公正,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專家,更不相信媒體……等等已構成了當前社會上的“信任藩籬”,“缺乏信任會形成惡性迴圈,一個系統***經濟的、法律的或政治的***需要信任作為輸入條件。沒有信任,系統就無法在不確定性和有風險的環境中激發起支援性行動。”因此,進行信任再造,制度信任任重道遠。

  ***三***看客心態

  即“旁觀效應”:冷漠、麻木與圍觀,崇尚“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處世哲學。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89.2%的網友認為“看客心態”在當前社會普遍存在,僅有0.3%的網友認為這一現象在社會中並不存在。究其癥結,不過是“行善有風險”,出手不得不謹慎。當然那些圍觀者,剝離了冷漠的標籤,也是普通的民眾,也有同情心,也有人性,但一想到“做好事遭惡報”,誰還敢冒險救人?所以首先這種道德恐慌啟動了中國人的自我保護機制,有道德之心,不敢行使道德之責。其次是從眾心理和責任分散效應。心理學表明,人們常常有從眾心理,通過觀察別人來判定自己,常常以為別人會去做,自己就可以做“路人甲”或“打醬油”;

  或者抱著罰不責眾的心態或者群體性沉默,別人不管自己也可以不管,所以也就沒有人出手相助。經常有人說:“政府都管不了的事,你還想管?”所以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這次調查官員群體也成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主要群體,佔比26.9%,這個資料高於知識分子、白領階層、青少年等其他群體。“有組織的不負責任”是指風險爆發後,沒有一個人或機構明確地為任何事負責。“有組織的不負責任”的根源來自於社會風險的“不確定性”特徵,使得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構成風險識別和評估的特定規則、制度和能力也變得模糊不清。“有組織的不負責任”並非意指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逃避責任,而是指相關責任主體利用組織中複雜的結構、分工體系來轉嫁與推卸責任,從而導致市場監管、社會管理與服務的公共責任精神缺失。如此會惡性迴圈,放大道德風險效應,很多人會因此認為社會正在逐漸滑向一個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淵,導致看客越來越多。

  三、理性救贖道德,尋求精神家園

  上述道德風險的出現原因都與社會轉型密切相關。在轉型過程中,道德風險又折射出社會成員的生活風險與日俱增,生活壓力日益增大,每個人都能深深地感受到生活日益充滿不確定性。因而有些人不同程度的患上了社會焦慮症:因工作、生活、養老及未來無法預期等而長期緊張與不安。

  由於市場化改革大幅減少了傳統計劃經濟時代的社會福利,特別是教育、醫療、住房的市場化改革給社會成員增加了大幅負擔,許多家庭長期處於透支性消費狀態中,未來充滿不確定性與危機感,如高房價葬送了前10多年積累下的改革紅利,老百姓怨恨不已,恐懼不已,卻又無可奈何,只好更加貪婪地追逐金錢,試圖避免淪為赤貧。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中國現階段處於風險社會的現實,瞭解風險社會的運作邏輯,努力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從而富有前瞻、全域性性地制訂合理的政策,為中國未來發展和實現“中國夢”進行“頂層設計”。

  ***一***加快培育社會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

  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充分發揮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作用,應對文化多元化產生的各種精神危機。二是不斷加強中國夢的共同理想、信念教育,消除國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懷疑與否定,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三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尤其是發揚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不斷完善信仰體系。充分發揮中華民族精神在凝聚人心、構築和諧文化以促進社會的團結穩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作用。

  ***二***政府兌現改革發展成果共享的價值承諾

  即“經濟發展更加註重公平、使改革紅利惠及更多人,使個人生活更有尊嚴、發展更有保障”。因此政府必須儘快承擔起職責,承諾居者有其屋,病有所醫,學有所教,老有所養;用公平正義取代財富的兩極分化,消除社會群體的利益分化,增強改革和發展的信心,凝聚改革和發展的共識,增強政府威信和社會誠信度,增加社會整體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讓人民“生活更有尊嚴、發展更有保障”。

  ***三***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較之以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滯後,距離公正民主的社會目標還較為遙遠。因此首先,要規避道德風險,必須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從體制、機制上根除社會漏洞。當某種現象亟待解決而道德又無力調整時,法律的介入是必然的選擇。唯有法制保障來化解行善的風險,社會冷漠才會消退。這既避免了英雄“流血又流淚”,能給民眾的善良與正義以法律的呵護,又有助於形成助人為樂的良好社會風尚。其次,權力制衡,制約公共權力,全面反腐。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讓官員處於民眾監督之下,讓官員不敢貪、不能貪、不想貪。同時進行官德建設,民意調查表明官德主宰民德,官員的墮落必然導致全民墮落,反之亦然。

  總之,在反思的基礎上,我們應有所領悟,採取措施,應對風險,走出困境,救贖道德,去尋求一個經過理性反思的精神家園和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