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師政治論文

  伴隨著我國對初中教育的深化改革,初中政治教育也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小編整理了,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一

  政治教師的定位思考

  摘 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引發了我們對教師角色定位的思考。一、我是誰?二、怎麼辦?三、為人師!1、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進者。2、學生學習方法獲得的引導者。3、學生學習內容突破的點撥者。4、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組織者。5、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激發者。

  關鍵詞:促進者;引導者;點撥者;組織者;激發者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219-01

  政治教師的定位思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第10條指出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引發了我們對教師角色定位的思考。在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中學政治教師的角色應該是怎樣的?我認為,明確的角色意識和正確的角色定位,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礎,是實施新的課改理念、推進課程改革的關鍵。

  一、我是誰?模糊的角色意識,已是思想政治課改革和發展的瓶頸

  我就曾聽到有的政治教師發出這樣的疑問:我是誰?一線教師的困惑,的確發人深省。在教育系統內部以至社會上,不少人認為,思想政治課是誰都可以教的。就課程內容而言,教齡稍長者便覺得,教材內容太不穩定,有“三年一大變,一年一小變”之說,而且對於世局的發展要非常敏感,對於政策的變化要非常熟悉,並隨時充實到課程內容中來。所以,當新一輪課改的春風撲面而來的時候,確實有不少的老師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人,這決不是危言聳聽!究竟是一個做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準班主任,還是一個學生的心理輔導員?是一個純粹的德育工作者,還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之人?老師們這種自感說不清、道不白的身份觀念――角色意識,就成了我們這門課程改革和發展最大的障礙和瓶頸。因此,沒有廣大政治教師的參與,或者參與者沒有明確的角色意識、工作方向,思想政治課的改革園地就必然是“一潭死水”。

  二、怎麼辦?覺醒的角色意識,正是思想政治課改革和發展的動力

  面對新一輪課改大潮湧來,當時老師們幾乎是奔走相告,議論紛紛。於是,不少政治教師開始發問了:我們做什麼?我們怎麼辦?似乎“春風不度玉門關”,就政治學科沒事。正是這一點,恰好表明了我們廣大政治教師的覺醒――本職、責任和使命的覺醒。這種覺醒了的角色意識,正是推動思想政治課改革與發展的動力。這種覺醒和隨之而產生的探索,不僅是思想政治課改革與發展的動力,更是思想政治課改革和發展的希望。

  三、為人師!正確的角色意識,才是思想政治課改革與發展的前提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政治教師是為師之人。為誰師?為人――學生師!也許這才是正確的角色定位。這樣定位,我們才不會平添一些莫名的疑惑。當然,韓愈先生經典性的概括已很不容易做到,而到今天,“為人師” 又有了新的內涵和更高的要求。具體來說,政治教師今天的角色定位應該是。

  1、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進者。思想政治課的終極價值的體現,就是學生德性的養育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因此,政治教師的職責之一,就是要通過以知識和生活為基礎的綜合性的實踐活動,來陶冶和提升學生個體的思想品德。這種品德,是一種個體做人做事的好的習慣和傾向。一個社會的良性執行和發展,正需要每一個公民具有這種最起碼的道德水平。於是,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把這門課程的培養目標定為了培養負責任的公民、“四有”的好公民。政治教師作為實施這門課程的主體,必然首先是一個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進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將本人經年的道德積澱、向上的進取意識,通過平時和課堂教學中的師表作用,外化為促進學生品德形成的人格魅力,這是非常重要的。

  2、學生學習方法獲得的引導者。笛卡爾說過,關於方法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其實,方法獲得的過程便是能力培養和形成的過程。也許正是建立在這種重要性之上,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把“能力”目標擺在了第二個層面,且全部六條內容本質上都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這種能力和方法是將學生的知性化為德性的中介。一般來說,同成年人一樣,學生的能力或方法形成於對問題分析和解決的過程與情境之中。對於這種過程的監控和情境的創設,便是我們教師的責任,即引導。

  3、學生學習內容突破的點撥者。學生學習的內容,主要是以教材為基礎和依託,所以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就主要是來自課本給予的資訊。當然,也還有很多是教師提供的,以及師生、生生交流互動中產生的新資訊。那麼,學生怎樣才能突破或者把握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呢?一般來說,這往往需要藉助外因的作用,即教師的點撥。教師作為點撥者,其作用表現在:第一,揭示聯絡,即揭示學科主幹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第二,簡化聯絡,即將學習內容中看似比較複雜的聯絡簡單化;第三,建立聯絡,即建立書本知識與現實社會的聯絡,也就是引導學生理論聯絡實際。學生有了對於學習內容中關於主幹知識的“聯絡”的把握,就能真正做到舉一反三,實現對知識的遷移、再生或創新。

  4、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學習是學生的自主活動。而自主學習,在本質上應該是主動的,也是探索性、研究性的。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憑藉於一定的時問和空間,依賴於特定的材料***內容***和設施,加之學生個性心理品質中諸多不成熟、不穩定的因素,所以學習活動完全需要一個組織者。組織者的作用在於使學生不至於迷失方向和自我,使各種成長因素良性互動,從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少走彎路。

  5、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激發者。非智力因素是學生完整人格中不可或缺,因而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對智力因素的發展有重大影響,而且直接影響個體作為社會角色存在的價值和貢獻。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然而在傳統、應試型的課堂教學中,不少的教師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學生的學習動機怎樣,學習興趣如何,學習態度是否端正,學習習慣是否良好,情感是否投入,意志是否堅強,教師根本就沒有太多的理會,或者採取有效的手段給予激發和培養。現代教學理論強調在課堂上,要特別注重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這也就要求,在課堂上,不僅要注重開啟學生的智力因素,更要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課堂教學應當實現與學生的經歷、興趣的統一。如果我們教師組織的課堂裡,學生感到苦悶、枯燥、壓抑,我們就是一個蹩腳的政治教師,一個失敗的教育者。因此,在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之初,我們就應該莊嚴承諾――還學生一個燦爛的青春年華!

  篇二

  淺談政治教師必備的教育機智

  教育機智是任何教師都必須具備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教學才能和素養。而思想政治課涉及的知識範圍比較廣泛,同現實生活的聯絡又十分緊密,更要求政治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結構和靈活快速的應變能力,即要求他們具有更高的教育機智。

  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對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比較重視,而對培養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才能則往往重視不夠。有些教師認為,只要自己有了“一桶水”,就一定能給學生“一杯水”。可是,我們常常看到這種情況:有些教師滿腹經綸,但課堂教學卻不知所云,學生連“半杯水”也得不到;有的教師的課堂教學只滿足於知識體系的羅列,結果學生不願學,教師也感到“政治課難教”;有的教師對課堂上的突發事件缺乏果斷靈活的處理,致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的信任度下降,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能說這樣的教師知識貧乏嗎?恐怕不能簡單給予“是”或“否”的回答。實際上,他們缺乏的只是教育才能和教育機智。

  教育機智是教師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組織和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的綜合運用。它的基本要求就是教師能隨機應變、靈活自如地按照教育、教學規律,機智有效地發現和處理各種教育、教學問題,具有較高的教學技巧。具體到思想政治課,結合教學實踐,我認為教育機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1. 有的放矢 俗話說:“有的放矢,對症下藥。”一堂政治課若缺乏教育的針對性,就好比射箭沒找到靶子,治病沒找到癥結所在,只能是空洞說教。效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的放矢,就是要求教師要善於發現問題,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分析力和判斷力。例如:我帶的班上有幾位同學,學習總是打不起精神,幹什麼都是敷衍了事。經過調查,我發現這幾位同學的家庭條件都比較好,因而他們總認為自己將來有出路,學習上缺乏動力和壓力。針對這個問題,我給全班同學講了一個“青蛙實驗”的故事:美國康乃爾大學的實驗人員把一隻青蛙冷不防丟進一口煮沸的鍋裡,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這隻青蛙用盡全力,跳出了那口勢必將它吞沒的大鍋。過了幾分鐘,實驗人員換上溫水,又把這隻驚魂未定的青蛙放進鍋裡。然後,在鍋底悄悄加溫,這隻青蛙在溫暖舒適的水中游著,絲毫未料到危險逐漸逼近,等它醒悟到水溫已高得必須跳出才能保全性命時,它卻四肢無力,再也跳不動了,只好束手待斃。講完故事,我問同學們這則實驗說明了什麼,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在優裕的環境裡舒服慣了,將來是很難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的,等到他們醒悟時,卻往往為時已晚。所以,在寬鬆的環境中要自我加壓,居安思危,否則,便會像那隻青蛙一樣在關鍵的時刻力不從心。這則故事對全班尤其是那幾位同學震動很大,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如果當時我不善於發現癥結,只是不著邊際地一味批評學生不求上進,就會抓不住實質和要害,導致教師說得口乾舌燥,學生依然我行我素。

  2. 因勢利導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同現實緊密聯絡的課程,要求教師善於因勢利導,機智靈活地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嘗觀點和方法,觀察社會,理解人生,解決各種思想認識問題,從而逐步樹立無產階級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在講“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應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和勤儉節約的作風”時,觀察到學生有厭煩情緒:“都什麼時代了,還講這個?”顯然,如果不把這個“疙瘩”解開,教學就難以收到成效。為此,我想到了學生普遍看過的一篇文章——《夏令營裡的較量》,啟發學生思考:日本人的生活那麼富裕,為什麼家長還主動讓孩子來中國的大草原長途跋涉呢?這不是自尋苦吃嗎?為什麼中國還未擺脫貧窮,而我們的青少年卻已經不起艱苦生活的錘鍊?最後,以日本人一句讓我們永遠難忘的話作為結語:“你們這一代人又不是我們的對手。”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學生理解到艱苦奮鬥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它不僅是個人生活艱苦一點的事,更是意志和品質的鍛鍊,關係到民族的強盛和國家間的競爭,從而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比單純的說教不知要強多少倍!而我們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之所以效果不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沒有充分發揮其教育機智的才能,沒有深入研究如何才能使理論與實際巧妙、自然地結合起來,對思想教育的熱點問題缺乏敏感性,對解“疙瘩”缺乏創造性和靈活性。這樣教學效果當然是事倍功半了。

  3. 隨機應變 教師對課堂上突然出現的“不和諧音符”,迅速作出反應,機智果斷地給以恰如其分的處置,不僅可以使教學更具針對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教師在巧妙處理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聰明才智,還會使學生親身感受到教師本身的魅力,從而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調動起他們學習政治課的興趣和積極性。如果對不同意見一味壓制和訓斥,學生就會喪失對政治課的興趣,把學習政治課的目的僅僅理解為應付高考。

  我在講“資產階級選舉的虛偽性”時,突然有一位學生在下面小聲說:“人家人人都有選舉權,咱們呢?”全班同學都聽到了,面面相覷。在這種情況下,充耳不聞或是訓斥一番都不是上策。隨即,我向學生講了美國開國者也是立法者之一的富蘭克林的一句話:“如果我有一頭驢,我就有選舉權,如果這頭驢死了,我就沒有選舉權,那麼到底誰有選舉權,是這頭驢,還是我?”學生大笑之餘,我再稍加解釋,使學生對資本主義國家普選制度的虛偽性有了深刻理解。這既有較強的說服力,又避免了師生間出現尷尬局面。可惜的是,有些教師卻恰恰缺少這種隨機應變、信手拈來的才能,對一些突發問題只是一味應付,不僅失去了許多思想教育的良機,而且還挫傷了學生思考和探討問題的積極性。

  教育機智的才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教師長期實踐經驗的結晶。我認為,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具有更高的教育機智,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勤奮學習,旁徵博引,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根據“木桶原理”,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根木條。所以,政治課教師應根據學科特點,旁徵博引,廣泛涉獵,使自己的知識面不斷拓寬。如果你在某節政治課所涉及的知識領域是空白的話,那麼,你這隻木桶恐怕連一滴水也倒不出來。

  第二,深入瞭解學生的思想、心理特點,做學生的知心人。學生對事物有自己的見解,不大容易接受外界灌輸。單純的說教不但效果不好,更容易使學生反感。所以,政治教師有必要學點心理學,多瞭解學生在想什麼,關心什麼,思想上有什麼“疙瘩”。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好鋼用在刀刃上。

  第三,要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在新時期,政治課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其教育功能不但不能弱化,反而應該加強。政治教師作為這門學科的人格化代表,其言行要足以成為學生效仿的典範。所以,政治教師應認真學習和領會黨的方針政策,主動關注國內國際時事,經常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以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責任感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