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網融合及其物理網路的選擇論文

  三網融合是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網際網路在向寬頻通訊網、數字電視網、下一代網際網路演進過程中,三大網路通過技術改造,其技術功能趨於一致,業務範圍趨於相同,網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能為使用者提供語音、資料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三合併不意味著三大網路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層業務應用的融合。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三網融合及其物理網路的選擇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三網融合及其物理網路的選擇全文如下:
 

  【摘要】廣播電視網、電信業務網與計算機網是資訊產業發展的基礎,三網融合則是現代資訊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其最終的物理網路選擇是三網融合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筆者認為:廣播電視網中的有線電視網路將憑藉其自身的優勢在不久的將來擔當起此重任。

  【關鍵詞】三網融合 物理網路 有線電視網路
 

  1、概述

  “三網融合”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人們普遍看好資訊產業廣泛的市場前景,各地政府和國內外有關企業也都躍躍欲試。那麼,“三網融合”目前的現狀究竟如何?在中國實現“三網融合”還存在哪些主要問題?“三網”各自的技術特點是什麼?哪個才是三網融合後物理網路的最終選擇?本文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擬對“三網融合”走過的歷程、目前的現狀及其最終物理網路的選擇作一些探討和分析。

  2、“三網融合”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 所謂的“三網”,是指電信業務網、廣播電視網和計算機網,但這並不是在物理概念上的分割,而是在業務上的分割。實際的網路***即物理網路***其實只有通訊網和廣播電視網,其名稱也是因模擬領域業務和技術相關而形成的。因為在模擬領域,不同的業務對傳輸方法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形成不同的網路。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三網”都是模擬傳輸的產物。在數字領域,所有的語言、文字、圖片和影象等資訊都是以“0”和“1”的數字訊號出現,因此對數字網來說不存在幾個網的問題,多個業務網完全可以共存於一個物理網中。信源的數字化導致了資訊的匯聚,進而導致了三網的融合。

  所謂“三網融合”,指的是將計算機網、電話網和電視網有機地融合起來,以降低總的成本投入,方便人們的使用,提高效率,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們知道,技術進步總是從一個方向、一個領域或一種裝置上逐步取得突破的,而人類對技術的需求卻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而且是全方位的,這就是“三網融合”的原始驅動力。“三網融合”正逐漸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同時也孕育著巨大的市場機會。尤其是在二十世紀末,這一領域已經發生了突破性的變化。外國的大型計算機企業,如微軟、索尼等公司,已經把“三網融合”作為其今後發展的業務重點而加以大力推進。前不久鬧得沸沸揚揚的微軟“維納斯”計劃就是瞄準了這一市場。

  就國內而言,北京、上海、青島、重慶、江西等省市已經在開展這方面的探索,如上海廣電集團研製的“SGIT三網合一”多媒體資訊網路系統,就準備在在其公司開發的居民住宅小區進行試執行;而重慶華信高技術公司日前則聲稱其成功地開發了“三網合一”的HFC使用者接入系統,能夠利用有線電視網並行傳輸電視、電話和計算機資訊;中信國安、海信電器等上市公司也已經在這一領域邁出了紮實的一步。總的說來,國內已有不少地方和企業瞄準了“三網合一”廣闊的市場前景,準備或已經實施其搶佔灘頭的戰略計劃。但就目前而言,他們之中大多數還處於投入階段,現階段還沒有收到顯著的效益,但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國內、國外有遠見的企業已經在悄悄瓜分這一市場,星星之火將在不久的將來將演成燎原之勢。

  --- 縱觀世界IT產業,自康柏和Digital之間的“世界購併”後,1998年6月全球的第二大電信公司棗北方電信以91億美元收購了全球的第三大計算機網路公司棗貝網,標誌著業務融合的屏障開始大片拆除,一個大範圍的電信產業和計算機產業走向統一的浪潮即將來到。全新的企業形象將引出全新的產業格局。就國內而言,資訊產業部的成立,標誌著我國產業格局也將發生巨大的變化。但我國的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計算機網是否能馬上合併成一個統一的網路呢?由於長期的地方經濟保護主義和傳統經濟模式的影響,加上電信和廣播電視網本身技術層面及經營模式上的差別,要在我國實現三網融合,仍存在著大量亟待解決的問題。

  ---- 我國三網的發展和數字化的實現,都是在原有業務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它們之間存在著不相容的問題。如IP網近年來以驚人的摩爾速度發展,千兆路由器已進入實用階段。但其IP協議是由網際網路業務發展而來的,主要適用於小容量非實時業務,因此在用於大容量的廣播電視時,大容量廣播電視實時傳輸和質量控制方面仍存在著明顯的問題。同時,經濟可行性問題也非常突出。據有關資料統計,截止到1999年,我國網際網路出口不足80Mbps,而上網使用者已達140萬戶,佔用通道平均5714bps,若考慮少數大容量使用者,一般使用者遠小於這個數字,但來自每個使用者的收益遠遠超過相應的有線電視,要在IP網上擠出幾百兆來實現電視的接入是不可能的。

  同樣,也很難要求在使用300-3400Hz頻寬已經實現可觀收入的情況下用原有通訊網來實現電視的接入。有線廣播電視網的業務是由其性質所決定的,主要是傳播黨、政府、人民需要的廣播電視資訊。當然,可以利用網路的優勢,開發多功能業務。但想在網上完全取代固定電話公司的話音業務也是不現實的。因此,目前在一個網路中實現三種業務的三網合一是不現實的。這也是業界為什麼逐步用“三網融合”取代“三網合一”的提法的主要原因。三網只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以原有業務為主,逐步開展其他網路業務,並引入適度的競爭,才能推進我國資訊產業的發展,並進而逐步走向三網融合。

  3、三網各自的技術特點及簡要分析

  電信業務網--電信業務網是以電話網為基礎逐步發展起來。目前資訊到戶主要是雙絞線,通過交換機與骨幹網相連。電話網是最早進行數字化的,傳輸方式逐步向光纖到戶發展,傳輸協議從準同步體系***PDH***到同步體系***SDH***進而到非同步轉移模式***ATM***發展,但由於發展的不平衡,尚不能做到全網傳輸和交換的數字化。雖然有非對稱使用者環路***ADSL***和高速使用者環路***VDSL***等方式,速率可以從幾Mbps到幾十Mbps,但整個網路的流通能力受到雙絞線傳輸容量這一瓶頸的抑制。目前電話雙絞線上網的主流頻率為56K,其物理極限為64K,潛力非常有限。這將是電信業務網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

  計算機網 計算機網路初期主要是區域網,遠端網是在國際網際網路大規模發展後才迅速進入平常百姓家庭的,目前主要依賴於電信網,因此同樣受到到戶雙絞線傳輸容量和CABLE MODEM速度的限制,但其網際網路協議眾多的優越性正在被其他網路所採用。

  廣播電視網 我國的廣播電視網路是全國最大的公眾資訊網路,由於其頻寬比電話要寬得多,因而其網路具有一定優勢。特別是近十年來發展起來的廣播電視網的後起之秀棗有線電視網,具有網路技術裝置先進、光纜為主幹線;貫通全國和各省市首府及其大部分的城鎮;寬頻雙向光纖同軸電纜混合網***HFC***入戶的優點;與電話接入方式相比,其傳輸的頻寬約為電話線的一萬倍,而且在有線電視的同一根同軸電纜上,利用頻分技術,可以同時看電視、打電話、上計算機網,且互不干擾。而不象電信網接入時會出現不能同時上計算機網和打電話的現象。目前有線電視網已擁有使用者終端數7700萬戶,是世界上使用者規模最大的有線電視網路。但由於其發展不平衡,全國各地網路分配網頻寬不一,使用器材離散性大等諸多原因,因而也只有在對現有網路進行不同程度的升級改造之後,才有進一步拓展廣播電視業務以外的其它增值業務的可能。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三網在技術上各有長短,但有線電視網既可同時支援模擬業務和數字業務,又擁有豐富的頻寬資源和廣泛的受眾資源,在適應性和可改造性方面,都佔有一定的優勢。在三網逐漸走向融合的大前提下,及早確定最終的物理網路,將避免重複低效的投資,有利於我國資訊業的長遠發展。我個人認為,無論是從技術角度還是從經濟實用角度出發,廣播電視網路中的有線電視網都將是三網融合之物理網路的最佳選擇。

  4、國內有線電視網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幾個主要問題

  ----我國資訊化基礎建設的目標是“一個平臺,三個網”。 要想把有線電視網建成三網融合的基本物理網路,則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 一是有線電視網的傳輸平臺問題。1996年初,廣電部擬製了全國有線廣播電視網聯網規劃。這個規劃的要點是:部、省級幹線網以光纜聯網,通過SDH、2.5G***16XSTM-1,每個STM-1為155Mbps***,採用MPEG-Ⅱ數字壓縮技術,接入網為寬頻750MHz或860MHz單向或雙向光纜同軸混合網***HFC***,在傳輸功能上分別以廣電節目為主的A平臺和以資料傳輸為主的B平臺。對於廣播電視光纖網傳輸平臺的選型,國內的專家持有不同的觀點,但歸結起來,主要是以下兩種:一種是在幹線光纖採用SDH體系的基礎上,以視訊、語音節目為主的技術模型,宜採用技術較成熟的ATM模型,即以ATM+SDH構架主幹網。

  如浙江省的光纖幹線網就是基於SDH的ATM光纖骨幹網,開通了二個STM-1,其中一個用於視訊及語音業務,另一個用於資料傳輸,目前已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又如南京有線電視臺、青島有線電視臺已建成了ATM主幹傳輸網,廣東有線電視臺建成了以SDH為平臺的主幹傳輸網;另一種觀點認為:基於SDH的ATM模型,結構複雜,造價高,主張採用基於光纖網上的千兆比交換路由器,也就是以包交換為基礎的IP平臺。由於其傳輸距離不受限制,可以實現網路間無縫連線以及造價極低等優點,已越來越被人們所青睞。據報道,國際電信聯盟ITU-T有關專家已經舉行了數次會晤,逐步調整戰略,規範、制定新的IP標準。我國的北京有線電視臺已經制訂了寬頻IP骨幹網的實驗計劃,北京豐臺區有線電視臺率先開通了全國第一個IP先導網與ISN網路平臺***IPISN***,網上的部分業務已進入了執行。總的來說,這兩種觀點究竟哪種更適合中國的國情,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和更多的實踐來驗證。目前還難以斷言。

  ---- 二是網上業務如何開展的問題。 有線電視網可開展的業務能力,取決於幹線網及接入網的綜合技術特性,當然也受制於我國的行業經營體制。如何發揮網路的優勢,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資訊化服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從有線電視網的主功能考慮,廣播電視的傳輸仍然是主要業務,但它應是廣義上的廣播電視,即除了常規的廣播電視節目外,還應包含電視點播***VOD***或準視訊點播業務***NVOD***,遠端電視教育,遠端醫療和保健電視節目,電視會議、電視電話、電視購物或電視商務等。隨著有線電視網路的規模化,還可開展其它增值業務,如廣播電視系統內的業務交流及有線電視使用者的內部服務電話、政務資訊的傳遞,Internet的接入,各行各業資料流的雙向傳遞等。怎樣積極開拓這些服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緊迫的課題。

  ---- 三是體制上存在的問題。1999年2月,我國政府決定將中國電信一分四***即將中國電信分為固定電話公司、行動通訊公司、尋呼通訊公司、衛星通訊公司***。中國電信的率先改革,必將大大推進我國廣電系統的改革步伐。據悉,廣電總局已向國務院提交報告,準備成立中國有線電視網路集團公司,廣電總局網路中心計劃投入30億人民幣用於全國聯網。各省市也緊鑼密鼓地實施行政區域性聯網。可以說,全國大聯網在不遠的將來即可實現。為了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全國的有線電視網建立一個以條為主、以塊為輔的管理體制勢在必行,將幹線網與接入網業務分開經營,引入相對分工、適度競爭的機制。另外,應正確處理網與臺的關係。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有線電視臺應該和使用者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分工不分家、分營不分離,這樣才有利於喉舌作用的更好發揮,有利於有線電視臺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迅速發展中的中國有線電視產業和技術 北京 計算機世界,1997/12***總第22期***

  2 有線電視網潛力巨大 索傳軍 北京 計算機世界 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