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師職稱論文發表

  教師肩負著傳播文明、開發人類智慧、塑造人類靈魂的神聖使命,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未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篇一

  淺談教師角色

  摘要:傳統的教學模式極大地壓制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新一輪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要求教師積極轉變傳統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改進教學方法,轉變教學觀念,為培養創新型英語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教師角色;素質;創新型人才;教學方法;教學理念

  一、前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國際交流日益頻繁。江亞軍***2002***指出:“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語交際能力,全世界三分之二的科學家能讀懂英文,全世界80%的電子資訊用英語儲存,全世界網站的78%為英語網站”。英語已經成為各國交流的主要語言。胡文仲***2001***提出:“一個國家的外語教育政策總是與其外交政策、經貿往來、科技發展密切相關。”可見,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與教育息息相關。為了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更多優秀的外語人才,教育部***2004***頒佈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新一輪的教學改革熱潮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吳啟迪***2004***指出:“推動教學改革,教師是關鍵,改革的成敗完全取決於廣大外語教師的參與程度,再好的技術都不能取代教師的作用,只有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改革才可以最終取得成功。”

  二、理論依據

  二語習得理論認為,二語習得是由學習者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決定的,如文秋芳、王立非***2004***二語習得研究理論框架***見圖1***所示:

  從圖1中可以看出,外部因素中的學校環境、課堂環境和教學方法,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高校教師的教學直接創造的。教師這一角色決定了能否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外部學習環境。雖然學習者的學習效果由內部因素決定,但是外部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視。外部因素通過內部因素作用於學習者,從而達到改變學習者的內部因素***如學習的動機、策略等***的目的,影響其學習效果。換而言之,教師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三、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角色

  中國傳統的外語教學觀念指的是,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環境下,教育無疑是以應試為目標,以知識的灌輸為主要手段,以通過考試完成對學生的評價,最終培養少數英才為目的的***周遠清,2000***。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外語教學形成了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中以“教書匠”的形象出現,教學中“滿堂灌”,完全是一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學中始終處於被動和從屬地位,創新的個性得不到激發,英語學科中多種知識的擴充套件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延伸受到極大限制,從而“高分低能”“聾啞英語”現象隨處可見。

  四、新世紀教師的素質和教師角色的轉換

  如何改變中國長久以來的“填鴨式”教育,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已經成為高校教師們的一門必修課。早在1940年,哈佛大學商學院Charles L.Gragg就在校友名冊上寫道“聰明才智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Gragg認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將其所學付諸行動”***Hallinger,1998***。21世紀的教育目標和教育人才的質量標準有4個“LEARN TO”:Learn to know,to do,to live together,to be***Hughes,1998***,即知識、能力、做人。

  Knowing,知識,即語言知識、文化知識、交際知識和外語人才標準方面的知識等;Doing,能力,即聽說讀寫譯的能力、談判、說服、解釋、說明、描述或敘述等語言工作能力、社會交際能力、尋找和檢索資訊的能力、處理關係的能力和解決矛盾的能力等;Being,做人,即有思考能力的人、會調控情感的人、有創造性的人、社會人和跨文化人等。這四個人才標準實際上體現了“現代外語教學領域提倡把重視語言學系目標轉換成重視語言學習過程”***夏紀梅,2000***。

  為改變中國外語學習的現狀,外語教師的作用不容忽視。新的人才標準要求外語教師要積極轉變自己的角色,而要實現角色的轉變,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素質。這些素質包括:廣博的知識;良好的外語基本功;現代教育技術;良好的課堂駕御能力和好的教學方法;較高的科研水平。

  知識是吸引學生的最直接、最實在的東西。對於處在學習慾念旺盛時期的學生來說,他們急切地想從老師那裡學到各式各樣的知識,瞭解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而教師廣博的知識能夠開闊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才智,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好地瞭解這個世界。

  優美的語音語調、標準流利的口語能夠把學生牢牢吸引在教師身邊,有教學專長的教師,以教學專家的形象出現,傳授他們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知識,才能成為學生的偶像。學生對待偶像的方式是深入瞭解,進而積極模仿。這樣,有良好外語基本功的教師才能真正輕鬆地將外語知識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傳授給“fans”們,將他們培養成跨文化人。而缺乏這項基本功的教師是不能培養出這樣高水平的人才的。“教師要給學生一桶水,自己要成為一條江。”

  現代的教育技術包括新興的教學理念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外語教育、應用語言、二語習得或TEFL等方面的知識融入課堂後,學生接觸的就是當代先進的教學理念,在先進的理念指導下,藉助多媒體、網路、電子課件等現代化的教學工具,這樣既擴充套件了授課內容,增強了授課的生動性,同時也使學生親身感受到了現代科技的發展,真正成為融入到不斷髮展的社會中的社會人,不再是脫離社會的象牙塔裡的少年了。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平臺和學習環境。

  用好的方法組織得井井有條的課總是能夠吸引眾多的學生,從而培養出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創造性的人,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一堂用現代科技包裝起來的雜亂無章的課永遠得不到學生的認可。可見,良好的課堂駕御能力和好的教學方法是一個好的、合格的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

  研究型人才是指那些在教學上有特色、在科研上有建樹的人才。吳啟迪***2004***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試點工作視訊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科研能促進教學,科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代表著教師的水平”。科技在進步、時代在發展,成為研究型人才是時代對高校教師的基本要求。科研水平既反映了教師對實踐經驗的總結,也反映了其對新的理論學習和運用的能力,是教師創新意識的體現。較高的研究水平必然帶來理論修養的提升和專業知識的充實,高校教師只有不斷學習、積極進取,將教書當事業***career***而不是職業***job***,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將教學長時間進行下去,實現質的轉變。

  教師只有具備了這些素質才能真正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諮詢者、學習策略的指導者、學習過程的輔導者以及網路學習的管理者,才能成為給學生“一桶水”的那“一條江”。

  五、結論

  外語教學中,教師的地位舉足輕重,如何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換教師的角色,如何通過教師自身的發展來影響學生,是一個值得深思、亟待解決的問題。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處於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們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Gragg,C.Harvard Alumni Bulletin,Oct. 1940, cited in Bridges, E&Hallinger. P.“Because Wisdom Cannot Be Told”:A Project for Introducing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5.

  2、Hughes.P.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Treasure Within,Lecture i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8.

  3、蔡基剛.大學英語教學:回顧、反思和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4、蔡基剛.外語能力培養與我國外語政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5***.

  5、陳玉民.2000年8月在教育部高教司舉辦的“全國高校骨幹教師教育評估理論學習班”上的學術報告“發展性教育評價”.

  6、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稿***[M].上海外語出版社,2004.

  7、文秋芳,王立非.二語習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顧與思考[J].外國語,2004***4***.

  8、吳啟迪.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試點工作視訊會議上的講話,2004.

  9、夏紀梅.大學教學質量的相關因素[J].外語界,2004***4***.

  10、夏紀梅.Synchronize TEFL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ed Countries***以共時眼光審視我國英語教學形式***[C].中山大學學報論叢:外國語言文學論文集***5***.1997***6***.

  11、夏紀梅.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外語出版社,2003.

  12、鄭新民.英語教師新年對課堂教學的影響[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4***5***.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